首页 百科知识 荀子美学的思想基础

荀子美学的思想基础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最杰出的一点,就在他能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且又能吸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可谓是先秦哲学思想的综合者。明白了荀子思想的特征,也就会懂得荀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那标志着荀子同孔孟思想重大分歧的“性恶”论和“明于天人之分”说,是荀子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荀子审美理论的基石。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最杰出的一点,就在他能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且又能吸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可谓是先秦哲学思想的综合者。这主要是由于他年轻时游学于先进的封建制的齐国,曾三次作稷下学官祭酒,受到了不少学派的思想熏陶,所以能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派的立场,批判儒家的传统思想而又融合法、道、墨家的思想。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主张礼治,但又将“隆礼”与“重法”并举,并在礼中注入了法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接受了天道无为的看法,反对天命论,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论方面,他批判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强调知识来自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同时又充分肯定了“心”(大脑)的思考作用。在逻辑学方面,他吸取墨家的研究成果改造了儒家的正名论。总之,他是一位企图以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观点总结和综合战国末年各家学说的思想家。当然,也必须指出,由于儒家立场的局限,在他的学说中也有保守的一面,更不能说对当时的各家学说已作了科学的总结。

荀子思想中最具特色者,一曰“明于天人之分”说,二曰“性恶”论。正是由此二者决定了荀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荀子既反对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也不同意孟子的“知性则知天”,宣称“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强调“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但是,荀子也承认天与人有一定联系,他把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称为“天情”,把“耳目鼻口”称为“天官”,把“心居中虚以治五官”称为“天君”。又说:“财非其类以养其亲,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而圣人的作用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圣人虽然是“明于天人之分”,但也不是脱离天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题,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这是荀子的独特贡献。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仁义道德是人性所固有的;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生来就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仁义道德不过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欲望,使社会不致陷于混乱而制定出来的东西,是完全出于人为的,也就是荀子所谓出于“伪”的东西。

基于“性恶”论,荀子就不像孔子、孟子那样高谈仁义道德,对功利欲望的追求采取鄙视、否定的态度;而是毫不掩饰地主张好利恶害、好逸恶劳、好多恶寡是一切人的自然本性。问题仅仅在于要使人们的欲望满足合乎礼义。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欲望的充分满足就是完全合理、应该的。他明白地声称:“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解蔽》)“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可见在荀子心目中的帝王,已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与民同乐”的颇有民主精神的帝王了。欲望的满足被提到了第一位,这是荀子的思想同孔孟思想的重大分歧处。

明白了荀子思想的特征,也就会懂得荀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那标志着荀子同孔孟思想重大分歧的“性恶”论和“明于天人之分”说,是荀子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荀子审美理论的基石。荀子是把美的要求看作是人性本有的欲望的一个方面来加以观察的,这是他的全部美学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他考察了在审美中欲望、情感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审美愉悦同非审美愉悦的区别,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美同人自身的努力,同人对外部世界占有征服的关系等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