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亲切但不亲密,有时距离才能产生美

亲切但不亲密,有时距离才能产生美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有人以为,朋友之间就要亲密无间,称兄道弟,甚至要成为“死党”。也可以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身体是保持距离的。这其中就涵盖了“保持距离”的意思。“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因碰撞而产生伤害。

原 文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道德经·五十六章》)

意 译

因此,既不能因为了解他而投其所好与之亲近,也不能因为了解对方而故意和他疏远;不能因为了解而利用对方,也不能因为了解而伤害对方。

人生智慧

老子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朋友之间要注重情感的真挚和心灵的纯净,而不可注重表面上的亲近和喧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有人以为,朋友之间就要亲密无间,称兄道弟,甚至要成为“死党”。其实,多数朋友只是普通朋友,真正可成为“死党”的朋友并不多。

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所谓的“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式的散,有的则是“不欢而散”式的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散了,就非常可惜。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地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人们要与好朋友“保持距离”。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矛盾,好朋友应该常聚首,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

问题就出在“常聚首”上,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过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往来过。

所以,两个人有如两条铁轨,平行着才能走远。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做呢?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持距离”呢?

“保持距离”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也可以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身体是保持距离的。朋友相处,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助,而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况及观念和盘托出,这种做法是一种轻视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所结交的朋友是一个值得信赖、品行端正的人,可以说是你的幸运,万一对方是居心不良、有歹意的人而你又如此坦率,情况就会使你大伤脑筋。

如果对方已开始打你的主意,决定在暗中“宰”你,那么你的这种草率做法很可能是在为对方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经常出入的地点、某些专门活动和个人隐私等,均属于个人秘密,如果对方不是你的知己,是不宜轻易告诉的。

有些人自以为朋友和自己心心相印,说什么他都不会计较,就对他当面诉说你对他本人的不满。若你的朋友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度,则很有可能记恨在心,而伺机暗中布设圈套陷害你。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认真思考一下后果,看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否感到你的行为过于轻率,是否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友谊。当你发现对方心胸比较狭窄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对方有没有实施报复行为的可能性。这其中就涵盖了“保持距离”的意思。

“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因碰撞而产生伤害。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只是熟人罢了,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

所以,为了保持你们之间的友谊,为了让你的人生不再孤寂,那就遵循这一原则——好朋友也要适度保持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