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戒律与禅观

戒律与禅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原则和目标的设定外,佛学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体证,向外是戒律,向内则是禅观,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来修正外在行为,净化内在精神。如果戒律是从防止方面来确保行为的正确,那么主动修行十善业则是对自己的正面锻造。十善业,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业中有四个内容与五戒的四个内容相同,这里不再做解释。

除了原则和目标的设定外,佛学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体证,向外是戒律,向内则是禅观,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来修正外在行为,净化内在精神。

戒律,也叫作尸罗、波罗提木叉,或者毗尼。戒律,一般而言有五戒、十戒和二百五十戒。此处,我们主要介绍五戒,因为它们代表了戒律最根本的精神,并且能够从外在形式规矩内心,增长十种善业,增加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的智慧。

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学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学习佛法,乃至持守修行的人,都必须保持住这五个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中包含着对身体、语言和思想的规整。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是对身体行为的限定,不妄语是对语言的限制,不邪淫既有对身体也有对思想的规制。在佛学看来,不杀生放在首位,是因为佛学提倡众生平等,尤其是生命权利上的平等,所以一般如果违反杀生,就犯下重罪的果报。不饮酒,被设立于五戒之中,其重要意义在于酒很容易让人,特别是佛学修行者,内心放逸,容易引发违反其他戒律的行为,所以对于酒而言是要保持相当距离的。常言说,酒能乱性,可以很好地揭示佛学戒酒的初衷。不偷盗、不邪淫涉及两项内容,即他人的财物和他人的身体。从佛学伦理学看,财物和身体是除了生命生存权之外,人类最为宝贵的东西,故而佛学强调对其的尊重和保护,这也就引发出其坚决反对任何掠夺或战争的基本态度与抉择。至于不妄语,它是要求保持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和纯净性。佛学以为妄语即虚假、欺骗和轻浮。语言的不真实和不庄重,会带来非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破坏他人和合(社团、朋友、家人)的关系,使他人因之而痛苦,故不妄语是从语言上做出戒律规定。不邪淫,除了身体行动之外,也包含了思想的纯净。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佛学在承认人的基本欲求之前提下,否定了不符合人伦道德的思想,由此而规制了人的心理状态,净化了心灵。

如果戒律是从防止方面来确保行为的正确,那么主动修行十善业则是对自己的正面锻造。十善业,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前三者是身体的行为,中间四者是语言的行为,后三者是思想的状况。十善业中有四个内容与五戒的四个内容相同,这里不再做解释。不恶口,是不说伤害人的语言;不两舌,是不说离间他人关系的话;不绮语,是不说轻浮的语言。不贪是不执着或不陷于各种贪爱中,尤其如财富、爱欲等不能贪恋;不嗔,不能陷于愤怒之内;不痴,要有正确的见解和观念,不能囿于错误的知见里。十善业,是一个较为全面而正面塑造自身人格和品德的原则。就佛学的宗教伦理学来说,十善业的修习培养出的优秀品格和善德,并将之付诸实际生活中成为善行,于是会获得善报。善报的意义,即包含着现实种种的常人所说的福气,另外更重于辅助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和证悟。或者,可以这样说,按照戒定慧的修学阶段以及六般若的修行阶位来看,戒的获得和成就,就是为了保证禅定的顺利进步。

禅定,也称为禅数、禅那、等至、等持。就是要让内心保持出平静、祥和的状态,从而在独特的实践中达到智慧的开悟。佛学的禅定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实践学问。但是禅定的一个部分,即内心反观,却受到心理科学和道德实践哲学重视,具有相当的现代价值。

禅定最重要的功能是要达到“心一境性”的状态。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佛学认为,反观自身的问题是一个关键。按照佛学理解,人在没有解脱以前是一个纯大苦蕴,是一个烦恼的结合体,反观即通过静坐的反照修行或者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现乃至觉悟,破除烦恼的生成,久而久之就能够起心动念都在清净之中。

那么人的烦恼,是怎样的构成呢?一般比较常见的说法是[3],六种大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二十种随烦恼(伴随着六大烦恼而具体不同的烦恼):忿、恨、恼、覆、诳、谄、賅、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我们简单来看看,这些烦恼具体所指为何?

首先,六大烦恼是人与生俱来的无明,这是反观随时不能缺乏的。慢,就是执着于自我和自我的认知而产生高傲的心态;疑,是佛学真理观视域下对不相信佛学诸道理而产生的疑惑之心理;恶见,即错误的认知和见解,邪见就是恶见的一种。其次,随烦恼具体而言:忿,是外境不顺心而愤怒;恨,对忿的程度加深而成的憎恨;恼,忿和恨程度再次加深而产生暴戾的行为;覆,隐藏自己的错误不让之被人发觉;诳,为了获得利益而说假大空的话语;谄,为获得利益而说迂曲的话语;賅,对自己能力的强项执着傲慢;害,对任何生命体没有怜悯关爱之心,反而有伤害的恶心;嫉,对他人的成就和名誉产生嫉妒和憎恨心;悭,贪爱财富和知识不与他人分享;无惭,轻慢正确的观点,并且毫不接受改正;无愧,崇尚世间的暴力,没有关爱世间的柔软心;不信,不相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意义和功能;懈怠,没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或锻造善行;放逸,放纵自己的身语意三种行为,不愿积极改变;昏沉,对外境混混沌沌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判别;掉举,对外境过于随意的判断,内心跳动不寂静;失念,对各种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无法认知和观察,心意混乱;不正知,对所观察的事件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并因此而错误;散乱,对各种显现的外境没有正确的决断心而是一味地随波逐流。

如上对内心烦恼状态的分析可谓细致而有极强的操作性,通过这些观察和修正,佛学认为完全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寂静。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佛学实践的意义。而正是这一层面的开发,佛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向度,成为人生哲学中内省部分或者工夫论部分的重要素材和参考。

这样严格的人生反省,对于佛学人生观来看,不仅仅是为了反省而反省,其终极的指向是智慧的开悟,也就是对宇宙人生一种真实的直观,是佛学真理的一种显现。此种展现的境界是非常难以说明的,正如禅宗所形容的,这是冷暖自知而难以言道的境界。当然,从境界上尽管无法准确定义,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其智识上的内容,确是佛学智慧之学的紧要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