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读“爻辞”

解读“爻辞”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原文初九,潜龙勿用。3.解读该卦爻辞将一年划分为六个时段,从秋天开始讲述每一时段的气候特征及降水变化。“小雪”后约一个月是“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标志太阳的运行即将进入一个循环的转折点。所谓“大寒”,是一年中最冷时段。“小满”后约一个月,就是“夏至”。下表列出“六龙御天”的名称、对应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以及公历日期,便于查对或加深解读。

1.原文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2.注释

潜龙:《说文解字》讲: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潜龙”引申指一到秋分时节,呈现云散雨停、秋高气爽的天气。

见(xìan):出现。

大人:国家领导人。

君子:有知识的人,研究者,专家。

乾乾:不断向上。

惕:戒惧,谨慎。

亢龙:亢,过甚;亢龙,久旱无雨、阳光炽盛的天气状况。

咎:灾祸、灾殃。

厉:严重,有危险。

悔,懊丧,悔改,灾祸。

3.解读

该卦爻辞将一年划分为六个时段,从秋天开始讲述每一时段的气候特征及降水变化。

(1)秋高气爽

古人传说“龙”是专责行风下雨的神兽,每年春分时开始升天,于是雨季到来;到秋分时节,又潜入水底,雨季结束。借此传说,初九爻辞讲:“潜龙,勿用”,是指秋分(公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时节,盛夏结束,初秋已至,狂风暴雨停息,云薄雨少,天高气爽,就好像“龙”潜藏了起来,是人们收获的季节。

(2)初冬雪雾

将一年的时间均分六份,也就是说该卦相邻两爻相隔的时间是二个月,所以九二爻对应的应该是公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也就是“小雪”节气前后。

“小雪”前半个月是“立冬”、后半个月是“大雪”,是正式进入冬季的时候,气温变得一天比一天冷起来,特别是昼夜温差也明显加大。古人发现,这个季节或是大雾弥漫,或是白雪皑皑(如果大家查一下现在的气象记录,也会发现这个时期的飞机航班和高速公路常常受到雾或降雪的影响),就像是掌管降水的“龙”由潜藏而转入地面,活动于田野之上,正如九二爻辞所讲:“见龙,在田”。

“小雪”后约一个月是“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标志太阳的运行即将进入一个循环的转折点。古人将“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并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九二爻辞讲这一时段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利),君王将与民众见面(见大人),带领文物百官举行祭天仪式。

(3)乍暖犹寒

九三爻辞对应公历一月二十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所谓“大寒”,是一年中最冷时段。大寒后约半个月,就是“立春”,古代的研究者们(君子)通过长期观察,对这一阶段的气候作以下描述:冬末春初,太阳光照逐渐增强,气温开始由寒冷转向温暖,地下的各种生命,也由蛰伏转向萌动,大自然表现出“阳气持续上升”(终日乾乾)。不过,该时段气温变化缓慢,乍暖犹寒,特别是到了晚上,人们出外或远行,还是要十分注意保暖(夕惕),特别有时候可能出现严重的倒春寒(若厉),不过毕竟寒冬已过,也不会酿成灾祸(无咎)。

(4)春意盎然

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这个句子没有主语,但从词义上看,还应回到讲“龙”。

这一爻讲的应该是公历三月二十日前后的情况,正是“春分”时节,昼夜时间达到平分。“春分”过后,气温升高,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盎然生机。

该段时节,由于昼夜温差显著,在潮湿有水的幽谷深渊,常常呈现云雾上升的景象,就像“龙”从水底跳跃出来(或跃在渊)、开始作升天下雨的准备。

这段时间一般不会出现灾害(无咎)。

(5)艳阳喜雨

“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阳历五月二十日前后,是“小满”节气。这个时期,气候已进入初夏之时,也是植物生长的最佳期间,有无充沛的雨水,对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有很大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同时雨水也渐渐多起来,有时还伴随打雷和闪电,风雨交加,就像“龙”腾飞于天上云间,兴风作雨,所以叫做“飞龙在天”。

“小满”后约一个月,就是“夏至”。“夏至”白昼时间最长,是太阳运行的又一个转折点。与九二爻介绍的情况相似,古人将“夏至”也作为一个重要节日(利),君王来到祭祀的地方,和民众一起举行另外一个祭天的仪式(见大人)。

(6)盛夏酷暑

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

这一爻对应大暑,即公历七月二十二日前后的时段,由于太阳的运行路线在夏至时达到一个极限,然后反转方向,所以该时段气温最高,甚至达到酷热,同时也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大、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时段。

古代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遇到水灾时尚可登高躲避,将灾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但是,如果在日照炽(chì)热的盛夏之时遇到久旱无雨的情况,其结果必然是草木枯黄、土地干裂,甚至人畜饮水困难,酿成大灾。词典讲“亢龙”是指“旱灾”,所以有“亢龙,有悔”。

由以上解读,可见古人对一年中气候的描述与现代几乎没有不同。古人作《易经》时还没有形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雏形见于春秋),但“时乘六龙”的划分方法无疑对后来形成二十四节气提供了重要基础。下表列出“六龙御天”的名称、对应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以及公历日期,便于查对或加深解读。

表2-1 “六龙御天”与二十四节气对照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