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

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众人都属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儒道佛三家都想改变功利境界之人的心态,其教人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脱离功利境界而进入天地境界。由于上述教人的方式方法上的差别,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学问理论也就有着相应的差别。可见,儒家教人的方式方法就是将道德境界当做一个通道来看待的。这跳,是指心思向内用功,佛家称之为“灭度众生” 、 “布施” 。

二、儒道佛各家的施教方法

众人都属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儒道佛三家都想改变功利境界之人的心态,其教人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脱离功利境界而进入天地境界。不过,三家教人的目的虽然相同,可是他们教人的方法却是有着差别的。

儒家教人的方式是要人将道德境界作为跳板,从功利境界通过这跳板再进入天地境界。道家教人的方式是,要人将自然境界作为跳板,通过这跳板然后再逐步到达天地境界。佛家则是既不看重道德境界又不看重自然境界,因而要人直接从功利境界跳出来而进入天地境界。

由于上述教人的方式方法上的差别,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学问理论也就有着相应的差别。例如,孔孟提倡伦理道德,以仁、仁义教人,正是要人先到达道德境界,以此作中转站再转入天地境界。对于孔子的教人方式,梁漱溟有这样的论述:

上达只在下学之中,离开下学没有上达。孔子当时恒在下学处指教人,从不说向高深幽眇而待其人慢慢悟入,对门人至多点出一句“吾道一以贯之”而止,而且苟非其人、非其时,就全然不说。门人遂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的记载。

(《东西学术分途》)

下学,就是明明德、求放心、守仁、存诚、存心养性等,也就是心思向内,实质就是指实行天人合一的一种手段。上达,是指天人合一。孔子教人的最终目标是天人合一,可是他却不是直接向人揭示天道,而是将人先引入道德境界。例如守仁、存诚中的仁和诚,既可看成是人的心性,又可看成是人心性的自然流露,同时还可看成是人的言行思想的准则。守仁、存心养性是天地境界的事,而遵循言行思想的准则是道德境界的事。可见,儒家(尤其是孔孟等原始儒家)教人的方式方法就是将道德境界当做一个通道来看待的。

又如道家的教人方法是使人先进入自然境界再转到天地境界,因此,道家要提倡恬淡虚无,要赞扬小孩子的心态。

至于佛家,既不推崇自然境界,又不推崇道德境界,由于这样,所以教人的方法是要人从功利境界直接进入天地境界,为此,佛家要强调人世间的苦,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要人从苦的海中一下子直接跳到不苦的彼岸。这跳,是指心思向内用功,佛家称之为“灭度众生” 、 “布施” 。通过这样一跳,才可以进入涅槃境地。因此比较起来说,佛家学问来得直截了当,方法要领明确,既不像道家那样谈天说地(儒家亦不怎么谈天说地) ,又不像儒家那样拐弯抹角(指儒家提倡伦理道德作为中转之处) ,而是直接教人运用消除思想活动的方式来实现事业目标。这一点可以从有关的般若类佛经中看出来,如《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等,都是以修道方法来教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