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性与价值理性

德性与价值理性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德性与价值理性我们在第二章中曾指出,现代新儒家的德性概念实际包含三层意思:道德本体、道德理性和道德品质。德性的道德本体论含义是现代新儒家纯粹的玄学构想,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具有现实意义的德性概念只包含两层意思: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道德品质是道德理性的基础,道德理性是道德品质在理性选择上的体现。

(一)德性与价值理性

我们在第二章中曾指出,现代儒家的德性概念实际包含三层意思:道德本体、道德理性和道德品质。本节我们使用的“德性”一词,是抛弃其道德本体论含义后的德性概念。德性的道德本体论含义是现代新儒家纯粹的玄学构想,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具有现实意义的德性概念只包含两层意思: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性。

作为道德品质和作为道德理性的德性是两个概念。我们前面讲过,理性是人的一种自觉能力;理性的行为是“有意的”行为,也就是建立在反思、判断、选择基础上的行为。由此,道德理性就是一种道德的反思、判断和选择,它最终表现在对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上。道德品质则是一种人格状态,它不是存在于意识当中,而是一种心理态势。因此,道德品质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道德理性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道德品质是道德理性的基础,道德理性是道德品质在理性选择上的体现。这种关系类似于宋明儒家所谓的仁心的“未发”和“已发”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有着确定的、必然的同步性关系。比如,两个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但做事时显示的道德理性未必相当;同样,两个人在做某件事时显示的道德理性相当,但他们实际的道德品质未必一样。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道德理性能力除了与他的道德品质有关外,还与他的意志力与知识水平有关。借用孟子的“四端说”来说的话,一个人的道德理性除了包括他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还包括他的是非之心。而是非之心才是人的道德理性的真正体现。

根据上述分析,德性在概念上并不完全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而属于价值理性的仅仅是其中的道德理性这层含义。但是,道德理性与价值理性也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道德理性在内涵上应从属于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包含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根本上处理的是人(自身)与人(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之所以在行为选择上做出衡量,是因为我们会意识到或预见到我们行为的结果对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影响。是尽可能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维护他人的利益,还是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抑或在二者之间做某种调和使双方利益都得以照顾?这正是道德理性在做出行为选择时所要考虑的。一个人缺乏道德理性,要么是因为对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以及自己行为的结果缺乏认识,要么明知这些而故意损人利己。总之,道德理性的显现必然与另一方的利益有关系。

价值理性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如果从理性包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角度看(如果审美活动尚不能作为一种理性活动来看的话),人类所有的理性行为除去工具理性行为剩下的就是价值理性行为。工具理性行为的特点是,对某一行为的选择有必然的、确定的原因,也就是说原因和行为选择之间有严格逻辑因果关系。比如,选择两地之间的道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谁都会走直线道路,因为谁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且谁都想尽量节省时间和体力。但是,对于道德的选择我们找不到一个最终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利他主义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对贫穷的人解囊相助?这对于选择者来说是没有确定不移的答案的。这正是康德对实践理性之所以可能的困惑,和将意志自由进行悬设的原因。所以说,道德理性属于价值理性。但是,除了道德选择属于价值选择外,还有其他一些选择也属于价值选择。比如,选择两种水果——苹果和梨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即使你把它们的有益成分和无益成分全告诉选择者,还是会有人选择苹果有人选择梨子。因为,人们选择的原因除了营养成分以外,还有对味道、口感的偏好。出于对味道、口感等因素的选择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因为,一个人对味道、口感的偏好是没有理由的,由此也就决定了众人对味道、口感的选择不会是一致的。与道德选择的不同,对味道的选择是不涉及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类似的选择还有对宗教信仰的选择、对人生目标的选择等等。当然,在现实中对具体事物的选择多是出于工具理性的和价值理性的双重选择,只是属于价值选择的部分是没有根本理由的。

所以我们说,道德理性仅是在处理与他人之间利益关系上的价值选择,而价值理性则包括任何作为终极目的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