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隋唐五代是道教的发展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相继出现,道书的编辑和研究日益增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唐初更推崇道教,王室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隋唐五代,道教还向海外,主要是朝鲜和日本传播。《高丽史》也记载有唐初引入道教的史实。

第一节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

隋唐五代是道教的发展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相继出现,道书的编辑和研究日益增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道教内部各个学术派别,如南、北天师道,上清,灵宝,净明,茅山等派随着隋的统一,在学术上也逐渐合流。同儒学和佛学以南学为主、统一南北学术的情况相似,道教在思想体系上多数继承了南方陆修静、陶弘景一派的法统。由于学派的统一,就加速了道教封建化的过程,建立了和封建制度相适应的教职制度。以道士为例,在阶次上分为六阶:①天真道士;②神仙道士;③山居道士;④出家道士;⑤在家道士;⑥祭酒道士。从道行高低上分有三号:①法师;②威仪师;③律师。从职务上分:有方丈、住持、监院等。从尊贵上分:有先生、真人、天师等(参见:《三洞奉道科戒》)。这样严密的组织,弥补了道教在发展规模和人数上的不足。尽管在唐代只有宫观(道教的庙宇)1900余处,道士15,000余人(见杜光庭:《历代崇道记》),其人数还不及佛教的1/20,但道教仍能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的地位,与儒、佛并立而成鼎足之势。

就道教的理论而言,由于经过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之间的辩论和交流,唐代的道教学者进一步吸收儒学和佛学的思想资料,用以充实自己的体系,在宗教的形式下论述了若干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例如,他们中的多数人都研究了万物生成的理论。这个问题,从唐初到中唐以前,除佛学外,儒学议论不多,有时也是重复过去的一些说法。唐代的道教学者杂采《老子》《周易》等典籍,以“道”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中介,以万物为阴阳五行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五行产生万物的原因,据说是由于“道”具有“虚静”或“唯识”的性质,而认识“道”的方法是“当灭知见”,即摒弃感觉和思维。又如,唐代的道教学者比较重视对性命之学的研究。“性命”本来是儒学的古老命题,也是佛学议论的重要内容,在道教思想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一直到陶弘景的时代,许多道教学者还致力于宣传长生成仙的思想。后来可能由于道教的炼丹服药求仙不得,铅汞等物有强烈的毒性,服之辄死,就逐渐转变研究方向,从性与命方面来寻求保养之术。唐代的道教学者明确地把“道”(精神)和“形”(形体)作为区分“性”与“命”的界限,认为“性”是由“道”派生的,因而是没有形象可见的,“命”是由“形”所赋予的,因而是外在的显露的。因此,存养性命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内修外炼相结合,即根据所谓的“抑情养性”“主静去欲”“守静去躁”等原则,排除情欲对身心的干扰;运用道教传统的“守一”“行气”等方术,通过气功、导引、按摩等手段,保持身心健康。这些见解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此外,唐代道教学者所讨论的道器、道气、形神、形气、体用、阴阳五行等范畴,也引起当代和后世学者的广泛兴趣。由此可见,唐代的道教思想已经进入宗教哲学的发展阶段,并成为宋代理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由于道教的力量和影响日益增大,遂使隋唐五代的许多封建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和利用道教,奉行崇道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贯彻。例如,隋朝的统治者虽大力提倡佛教,但并不排斥道教。隋文帝的开皇年号,就是取自道教经典中所谓“天地开劫”的年号之一。开皇二十年(600年),专门下诏保护佛教和道教,禁止毁坏佛、道二教的神像,违者以“恶逆”论处。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也曾拜陶弘景的弟子王远道为师。大业年间,道士多以其术得到信用

唐初更推崇道教,王室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代道教徒更加显赫。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式诏令“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唐代的宗正寺是负责管理宗庙陵寝和宗姓亲族的机构,这是唐代皇帝把道士和女冠当做宗室的成员。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始设置玄学博士,招收生徒,令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参见《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又在全国各地建立玄元皇帝庙,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杜甫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说:“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这是通过赞美吴道子精湛的绘画技艺,描述了当时玄元皇帝庙内的显赫气势。天宝年间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规定将此四子所著书列为真经。又设置崇玄馆,改崇玄学为通道学,博子为道德博士,以宰相为大学士,总领天下道院,开宋朝的先声。唐代许多公主嫔妃都喜欢入道做女冠,杨贵妃就曾经被度为女道士。朝臣中如贺知章等曾弃官入道。道士更被封官袭爵。在武宗时,因宰相李德裕崇奉道教,再加上道士赵归真的鼓吹,成为“会昌毁佛”的直接原因之一。

唐武宗以后的唐代皇帝,仍然崇奉道教。至于五代十国的帝王,也因袭唐代的风气,尊重道徒,兴修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教经典,这对于道教的继续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隋唐五代,道教还向海外,主要是朝鲜和日本传播。日人山上忆良(733年卒)曾以《抱朴子》为主题作词咏歌。日僧弘法也曾于797年著《三教指挥》,阐述中国道教的黄白之术和长生成仙思想。《高丽史》也记载有唐初引入道教的史实。不过,道教在朝鲜和日本并没有像佛教那样形成独立的宗派。在朝鲜称之为“花郎”的组织就与道教有关,而日本的“山伏”(即隐伏山中修道的人,也叫做修验道的人),就是以道教和密教合流为内容的日本化的宗教(参见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14章)。

唐代的著名道士很多,从道流的出处来看,也有不同的类型,其中,致力于道教理论研究并能自成体系的,则以唐代的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五代十国的谭峭等人最为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