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作为人道成立之依据

“天”作为人道成立之依据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天”作为人道成立之依据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庸》提出了“性”的概念。“天命之谓性”。“人的世界”实即“人道”。“达道”便是人生大道,它是每个人所均应依循为人生指针的。

1.“天”作为人道成立之依据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庸》提出了“性”的概念。“天命之谓性”。“性”乃世间人、物均有,且是其作为“自我”成立之依据:人之所以成为人乃因其“人性”(比如仁义礼智等),水之所以成为水乃因其“水性”(比如可以润物等)等等。人、物均因其“个性”而在此“世界上”(“天下”,这乃是天命令给的,所以只指在天“下面”的)获得一个地位,此即人、物各自的“本分(本性)”;这个“本分”即其各自的“自我”。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了。因此也可以说,人所居住的世界之如此个性纷呈、丰富多彩,都是“天生”的,并不是人、物奋斗得来的。因为人性、物性均是天命令给的,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换言之,人、物之成为“自我”,不是它“做什么”形成的,而是它“应该做什么”形成的。img5这个“应该”当然是天命令的。人可能无权僭越自己的位分,插手天的事情来参与规定“人性”,所以人永无可能,亦不应该做个“齐天大圣”来干涉天、干涉物。但如后文将要述及的,人天生“聪明”,有“灵气”(人有心,其乃虚灵不昧),所以他可以“读懂”“天命”,并根据“天命”来参与管理世间万物,这却是人本分之所当为。可见,总而言之,人欲老老实实地做个“本分人”,关键的一点即是要做到“天命不可违”,否则不光是违反了天命,亦是背叛了“自己”。回忆上节,我们发现这正是孔子所要求的人应过“直而不罔”的生活。孔子以为人必须真实地活着,才活得像个“自己”。此处子思子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人为何须如此活的依据,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随便”制定的,是个“偶然的”东西,而是天生的,是个“必然的”东西。

“人的世界”实即“人道”。人道是如何形成的?《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人、物各率其性而形成人道、物道。“率”者何谓?按照朱子的解释:“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中庸章句》)人、物欲正确地走在各自的“大道”上,便应循顺天赋的“本性”。换言之,人道、物道乃是人、物各依其性,老老实实地走出来的,所谓“道行之而成”。我的导师谢遐龄先生将“道”理解为“路线”,以及人群之方针、政策,本节以为此乃对“道”之准确把握。img6朱子此处亦训道为“犹路也”。所以“道”严格讲乃人应行走于其上的天所命令的路线(天制定的方针、政策),而非现成的“道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个人未“上道”以前,“道”毕竟已存在了——它是个方向、指引。只有老老实实地自己依此方向去行走,他的“道”(人生)才开始形成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合起来”——之所以能“合起来”,乃是因为其均是依于天命定给人的“人性”为指引——便是人生大道,或曰“人道”。《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达道”便是人生大道,它是每个人所均应依循为人生指针的。上节言孔夫子发现了人道内涵为仁义礼智信等,子思子与孟夫子有相近的发现,他们均体会到了他们时代之人生路向,当然“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们所揭示的,亦是我们时代人生之路向,只不过时代变化,人生之路的“走法”也不同而已。

但是“率性”是何其艰难!老老实实地做人亦是真难。率性是合于道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心甘情愿而率性者。古先贤很早就认识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因而行道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人生充满了那么多的被动和无奈,它不光受赐于他人,亦来自自己内心深处。所以从孟子一直到阳明,人都谓“满街都是圣人”,但自古至今,从无人敢自居圣人者(历史上亦尝见被封为“圣人”称号者,比如汉代的叔孙通之类,但如今除了相关专业的书房人士,谁人识得叔孙通?叔孙通已被“封”进专业,进了书房了;倒是“犹有病诸”的尧舜禹,从不敢自居圣人的孔夫子,美名播于街坊,也被人在某种意义上呼为“圣人”)。可见“性”何其难“率”,圣人何其难为。img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