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概念缘起的根据

概念缘起的根据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概念缘起的根据概念缘起的客观根据概念缘起于、决定于客观存在,概念的抽象性缘起于、决定于主体所认知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哲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精神,只能是排除了一切物质属性的“我”。感觉“食”、“色”的最终需求愿望的根源在大脑皮层里的中枢神经,或者说只在有关分工负责的某些“突触”或“细胞”。

2.概念缘起的根据

(1)概念缘起的客观根据

概念缘起于、决定于客观存在,概念的抽象性缘起于、决定于主体所认知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包括空间上的可见存在和不可见存在;时间上的当下存在和非当下存在;以及物理存在和非物理(概念、精神)存在;等等。而且这种客观存在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无限性,决定了哲学本体X概念的极端抽象性。如果宇宙中存在的客体是有限的、简单的,那么主体所能概括出来的“最高概念”的抽象性也必然是有限的、简单的。如果宇宙中只存在苹果、梨等具体水果而别无他物,那么,最高的抽绎概念只能是“水果”,而不会是“实体”、“道”、“自在之物”、“绝对精神”、“上帝”、“真主”等极为抽象、极为复杂的哲学本体X概念。

地球人类认知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科学思维中运用的概念即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且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而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理论中,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和主观思想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累进,或是新旧概念的嬗替、变革。

(2)概念缘起的主观根据

从概念主观性的角度看,概念属于主体认知的产物。地球上本来并没有概念,自从有了人这样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高等智能生物后才能有概念。概念源自于、依附于高等智能生物,是高等智能生物构建理性世界、从事精神活动的工具。在宇宙中,凡是有高等智能生物的地方,都会有类人的主体认知活动,都会有与物质客体相对应的理性世界和精神活动,都会寻绎X,因此,都会有概念。

人既具有感性,又具有理性,感性接近本能,动物皆有,是低层次感觉,停留在感性阶段不会有概念;理性脱离本能,人所专有,是高层次思维,概念由理性创造。

如前所述,概念具有主观性,具体而言,概念决定于、归属于人所独有的思维器官——大脑。没有大脑,就没有概念。据有的科学家形象比喻,大脑可储存50亿本图书的信息,容量相当于500个藏书量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所包含的概念数量不知凡几。(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3151.htm#sub43151.)这似乎已经足够神奇了,但更为神奇的是,大脑能创造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想,从而创造宇宙间最美丽的思想花朵(恩格斯语),这是地球上任何其他物质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古代把思想归之于心,有“心之官则思”之说。这是因为古人缺乏对大脑的认识,误将心当作了思维器官。其实,古人对心也是缺乏认识的,之所以把心作为思维器官只是一种猜测,即使是大儒亚圣孟老夫子也不例外。近些年有研究称,心脏也参与了大脑的思维,而且是以心、脑最佳频率耦合的形式参与了思维,但也是一种猜测,并未得到科学的证明。换了猪心的人出现猪的某些习性,也只是习性而已,与概念、思想毫无关系。只有在心脏里发现“神经元”、“突触”等和大脑一样的传递信息的物质,才有可能证明心也可以思维。

总之,思维是特殊物质大脑的属性,“心”不能代替“脑”,“心想”其实就是“脑想”,“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想事成”。大脑是人身上唯一的思维器官,这个思维器官能够产生概念和思想,大脑的神奇即在于概念和思想。上文所说的主体创造概念就是大脑创造概念,大脑是概念缘起的主观根据。

大脑创造了概念和思想,使人拥有了理性世界和精神活动,从此使宇宙间有了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意识和存在的绝然区分,以及两者之间互依互存的关系。但是,主体、精神、意识究竟指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普通常识和学者研究往往语焉不详,甚至存在着误区,有人认为具有四肢五官六脏肉身包括物质器官大脑的人可以独立出来,变成主体、精神、意识,并与客体、物质、存在相对并称。

其实不然,这是混淆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四肢五官六脏肉身怎么就可以变成精神呢?虽然作为人的“我”同时具有精神和物质两种属性,但精神不是也不能指肉身的“人”,不是也不能指物质的“我”,不是也不能指具象的“脑”(这些和其他一切具体物质在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而是大脑创造的概念和思想,或者说是以概念和思想的形式存在于大脑某些神经细胞之中,能够代表精神的具有自我意识的那个“我”,也就是类似于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一本体论命题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第一个“我”,或者就是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潜意识中的那个“本我”。哲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精神,只能是排除了一切物质属性的“我”。只要这个“我”存在,一切都有意义有价值,而这个“我”一旦消失,那么,包括四肢五官六脏肉身属人的一切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来这个问题在源头上是很清楚的,即地球上原本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区分(现在的动物以及没有概念和概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精神活动的原始类猿人也没有这种区分),只是因为有了人、有了大脑、有了概念和思想这个前提,才有了这种区分。

人的精神属性就是大脑的属性,就是概念,就是思想。人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受思想也就是受大脑的精神活动指挥的,人的肉身所追求的一切,实质都是精神的追求,人的肉身的一切满足,实质都是精神的满足,或许就是某些暂不为人所知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满足。

目前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已经知道,人在得到物质满足时,大脑的相应区域会出现可观察得到的物理反映。归根到底,肉体的满足是为了精神的满足,甚至肉体满足本身就是精神满足,肉体满足是过程、手段,精神满足是归宿、目的。例如,“食色,性也”之类表面上看都是本能的物化的肉体活动,其实都受着大脑的调控、支配,是精神活动的外在物化。感觉“食”、“色”的最终需求愿望的根源在大脑皮层里的中枢神经,或者说只在有关分工负责的某些“突触”或“细胞”。如果大脑没有需求,不发出“饥饿”、“求偶”之类的指令,那么身体就不会有“食”、“色”的具体的物质的需求和行为。

物化的人是属大脑的,所以属人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各种属性,如时空、运动、无限、色彩、声音,等等,最终都归属于、受控于大脑。“道”、“理”、“心”、“理念”、“实体”、“存在”、“自在之物”、“绝对精神”、“上帝”、“真主”等哲学本体X,实际也都是以最高概念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的(或许就为某些脑细胞所掌管着,若然,X就可以物化为这些个脑细胞),并且这些最高概念像一切其他概念一样,都是大脑创造、并为大脑所用的。人的所谓的理性世界、精神活动都离不开大脑,都存在于大脑,都在大脑中进行,说到底就是大脑的理性世界,就是大脑的精神活动。因此,人类对哲学本体X的崇拜皈依,归根到底就是对自己的大脑的崇拜皈依。

人类已经创造了包括哲学本体X在内的无数概念、无数思想,大脑是概念及思想缘起的主观根据,这看起来非常神奇,但从如下分析来看,似乎又不神奇:其一,大脑是物质的。大脑以物质的形态存在,由约14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一个神经细胞每秒可完成1000亿次信息传递和交换;其二,大脑形成于“条件反射”。生物为了“避免危险”,当碰到外物时,便有“条件反射”,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出反应。而这种“条件反射”越来越多,相对应的“条件反射神经”也越来越多,最后便形成了“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即“大脑”;其三,大脑的工作过程即是物质的运动过程。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大脑工作时会产生脑电波,可用电子扫描仪检测出至少有四个不同的脑电波。其中β脑电波,其频率为14~100Hz。这种脑电波反映的是人类在日常清醒时大脑的搏动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以及有意识的活动。有的神经科学家进一步将脑波分成不同等级,有K复合波(33~35Hz)、超高级β波(35~150Hz)等。K复合波仅仅呈短期、迸发式出现,在此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具有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与洞察力。出现超高级β波时,一个人可能会出现超脱体外的感觉。(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3151.htm.)

大脑既然不神奇,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只是人体拥有的思维器官,那么在拥有无限物质及其无限存在形态的宇宙中,就不能排除其他天体存在类似物质形态、类似思维器官的可能性。地球只有40多亿年,而可观察宇宙就有140多亿年,因此,其他天体的生命进化在时间上也是具有极大优势的。如果陷于“地球思维”,一口咬定只能在地球上有大脑这种物质形态,其他地方则不能有,这不是盲目的武断和可笑的幼稚,又是什么呢?即使在地球上,有朝一日运用科技手段人工合成类似大脑的物质形态也是可能的。事实上,凭借现有科技手段已经能够人工合成人体的血管、皮肤、肾、肺、骨、心脏等了,而这些在若干年前也是匪夷所思的梦想。

(3)概念源自“矛盾对应”

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矛盾有关,既与“矛盾对立”有关,更与“矛盾对应”有关。笔者认为,应以“矛盾对应”概念代替“矛盾对立”概念,以“矛盾对应”(或“对应统一”)规律代替“矛盾对立”(或“对立统一”)规律,前者的外延涵盖后者,更具普遍性、适用性。事物矛盾对应面往往都是两个以上,是“一分为多”,而“一分为二”仅是极端现象,因此,矛盾诸方常见的是和谐的“对应统一”关系,而非生死对立关系。现实中和思想中的矛盾都是如此。

例如,在黑和白的矛盾中,存在着许多介于黑和白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极端的黑和不极端的白,以及中性的黑白或白黑;在好和坏的矛盾中,存在着许多介于好和坏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极端的好和不极端的坏,以及中性的好坏或坏好;在是和非的矛盾中,存在着许多介于是和非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极端的是和不极端的非,以及中性的是非或非是;在敌和友的矛盾中,存在着许多介于敌和友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极端的敌和不极端的友,以及中性的敌友或友敌;等等。即使在人类已探寻到的微观世界极微小的夸克矛盾中,也不是只有两个夸克之间的矛盾对立。

概念与矛盾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概念在“矛盾对应”关系中相互衍生、相互转化。每一个概念都具有与自己相对应的概念,并以与它对应的概念为自身确认和存在的条件。任何一个概念的含义都是在与它的对应概念的比较中来确定的。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包含着不同于自身的对应面。概念的本性是运动和转化的,当概念的对应面所包含的对立的、否定的因素显现、活跃时,便形成了概念之间的运动和转化。

概念的“矛盾对应”和运动转化即“矛盾对应”规律有着科学的和现实的广泛依据。

物质存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在“矛盾对应”关系中互相确认、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和互相转化,例如,固态的冰可变成液态的水和气态的蒸汽,水可变成冰和蒸汽,蒸汽也可变成冰和水。如果加上等离子态和超固态,物质存在五态中也是互相确认、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和互相转化的。

在原因和结果的“矛盾对应”关系中,原因自身包含有结果的因素,结果自身也包含有原因的因素。如果没有原因,就不能说明结果;如果没有结果,也就不能说明原因。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的东西,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转化为结果。反之,也是如此。其实,在一对原因和结果“矛盾对应”的关系中,也存在着原因转化为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既因既果或非因非果的诸多中间环节。例如,种子和果实这对“矛盾对应”的循环关系中就有小苗、植株、花蕾等与种子和果实平等对应的环节。

人类所寄寓其中的宇宙的全部物质,是由正基本粒子和与之相对应的反基本粒子构成的,宇宙中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拥有一个性质与其相反的基本粒子。现在人类最先进的探索微观世界秘密的科研设施——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能够创生足以被科学家研究、存在时间达0.17秒的反电子。

而人类所寄寓其中的宇宙的全部空间,是由占宇宙空间小部分的物质和反物质与占宇宙空间大部分的暗能量构成的。物质和反物质是互为依存、运动转化的,对于这一点,享有国际盛誉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论述过:“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我们不能知道在湮灭之后余下的夸克数目,甚至不知是夸克还是反夸克余下。(然而,如果是反夸克多余留下,我们可以简单地称反夸克为夸克,夸克为反夸克。)”(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第65、75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物质和暗能量也是互为依存、运动转化的,对于这一点,伟大的爱因斯坦已经用E=MC2这一著名的质能转化公式作了科学说明。

其实,正物质、反物质、暗能量处于共同的“矛盾对应”之中,三者一起构成宇宙,三者相互确认,相互衍生转化。而且,正物质、反物质、暗能量在遵照“矛盾对应”规律相互衍生转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对应”的中间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