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省会创新中心建设路径

省会创新中心建设路径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一)京津冀城市群概况2004年2月在河北廊坊召开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首次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并对其范围进行了界定,在原北京方面提出的“2+7”城市框架基础上又增加了河北省会石家庄,形成了“2+8”的格局。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唯一省会城市,石家庄理应承担起“副中心”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

一、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

(一)京津冀城市群概况

2004年2月在河北廊坊召开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首次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并对其范围进行了界定,在原北京方面提出的“2+7”城市框架基础上又增加了河北省会石家庄,形成了“2+8”的格局。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沿用了该界定,从而使得“2+8”格局得到了官方意义上的正式确定。京津冀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戈特曼提出的衡量城市群的基本条件,即区域内城市密集,拥有北京、天津两座特大城市以及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城市间交通便利,京沈、京津唐、京石、保津、津唐等高速公路纵贯全区,陆海空交通极其发达;有足够大的规模和集中度,人口众多;城市群内还包含首都核心区,具有国际枢纽的作用。

图7.4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范围

表7-4 京津冀城市群10城市概况

(二)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的地位

本文遵循国家发改委的标准,将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界定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北隅,同“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成我国东部沿海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表7-5 京、津、石城市性质及功能定位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0年3月,石家庄市提出了“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城市定位。由于京津冀城市群是双核中心城市群(即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心城市),“京津冀第三极”实际就是副中心。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唯一省会城市,石家庄理应承担起“副中心”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石家庄市将突出现代服务业定位,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有选择地承接京津服务业的转移,找到引领本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业态,推进其业态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同时应强化其京津冀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的作用和辐射力,借助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南部的加工制造业中心、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创新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而不仅仅是行政中心。

城市群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遵循距离衰减原理(如图7.5)。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心城市与一般功能城市间的交流强度在150公里之内变化很小,一直稳持在较强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在150~250公里的距离时急剧减弱,到了250公里之外,两城市间的交流已经非常微弱,一般功能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的能力已相当低。

京津冀城市群的河北省8市中,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7市与北京或天津的距离均在250公里以内,而冀中南的石家庄距京津的距离均在250公里之外(如表7-6)。

图7.5 距离衰减原理

表7-6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距离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高速公路及各等级公路网地图册》

也就是说,在保定—沧州一线以南的城市,随着距离的拉大,与京津二市的联系越来越微弱。这意味着,位于这一线以南的冀中南四市得不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由于石家庄居京津的最短距离均在250公里以外,其本身接受两大中心城市辐射的强度十分有限,且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最大以及总体实力最强的城市,如果能起到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带动城市群南部区域的发展,就弥补了中心城市辐射力的不足,填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盲区,可以与京津一道,引领城市群整体崛起。

北京和天津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定位,决定了这两市必然有一部分不适合城市定位要求或者已经落后的产业要向外转移。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产业转移的选择一是看转移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看环境状况,三是看区位条件。目前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三方面综合考虑,石家庄都是接收京津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此外,石家庄还是河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和对外交往的中心,也就是河北省的“组织者”,这一角色使其更能担当起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角色。

二、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基础与现状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地处京津冀城市群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承担着副中心城市的任务。现辖23个县(市)、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成效显著,教育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创新政策日臻完善,已成为经济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人民生活富有、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北方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优良的创新基础与条件。

(一)创新资源丰富

石家庄市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全省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以人才、机构、经费等领先优势推动城市创新快速发展。全市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始终维持在27%左右,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在全省比重维持在30%左右,共有硕博站点282个,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2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与第13研究所、北方设计院、核四院、703所等部属研发机构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与人力资源支撑。拥有一大批具有不同特色和颇具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目前拥有3家国家级、69家省级、4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4家国家级、37家省级、3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创新特色明显

石家庄市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着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两大优势产业,强力打造现代商埠、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和中国现代药都,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23个,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生物医药、电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把生物医药确立为第一主导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鹿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4所、13所电子信息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辛集经济开发区皮革、化工等产业已成为本地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矿区的大型煤化工、赵县的轻工食品、晋州的化工纺织、正定的小商品城等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石家庄市被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循环经济化工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效益显著。

(三)创新网络完善

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石家庄市政府与21家科研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省会产学研合作基金”,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区域科技协作机制,以解决技术瓶颈为重点,进行技术对接。建立了“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制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共引进高级人才1153名,建成9个省级、市级引智示范基地。建成由2家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的创新服务网络体系。

(四)创新能力增强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驻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97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多人,高层次人才3360人,院士8人;科技中介组织168家;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35亿元。创新效果显著。2009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6项(其中国际领先6项、国际先进20项,国内领先124项)。全市专利申请2581件,其中发明专利757件;授权专利157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8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列第一。全市登记技术合同604项,技术交易额实现1.34亿元。18项成果获得2009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市科学技术奖评出科技特别奖2项,科技进步奖77项。在2项特别奖获奖项目中含有7项专利技术,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3.13亿元,新增利税2.76亿元;77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三年累计新增产值35亿元,新增利税7.6亿元。

三、石家庄市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制约因素

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一是对外开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石家庄设立研发机构的少,来石家庄的高层次人才少,产业转移到石家庄的少,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少;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从整体上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三是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四是,京津冀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石家庄虽为京津冀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但与京津两城市在人才、技术、产业对接等方面还尚未实现创新要素共建共享;五是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部门虽然已分别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但缺乏协同配套,尚未形成合力,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清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尚未真正聚焦到企业;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四、省会创新中心建设路径

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区域创新中心要紧紧围绕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注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

(一)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推广高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建材、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石家庄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新型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立足于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依托我市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大型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商品市场改造升级、便民利民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商贸流通环境,提升服务档次,巩固“华北重要商埠”地位。支持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完善金融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金融外包服务等新型金融产业,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开展京津冀跨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巩固提升石家庄市华北南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依托“红、绿、古、新”四大旅游资源,加快整合、开发、创新和提高,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精品景区,提升旅游要素配套水准,提升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地理交通、产业特色和配套设施等综合优势,培育会展品牌,促进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环渤海区域会展名城。提升石家庄市信息、软件服务业实力和水平,成为全省信息、软件服务的重要基地。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发展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视频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农业圈层布局,形成集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农村改革

4.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石家庄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动漫等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54所、13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石家庄软件园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培育卫星导航、新型太阳能电池、节能和电力电子、数字化及智能化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钢铁、纺织、建材等行业发展需求,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石家庄市发展动漫产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强大的电子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使我市成为北方动漫产业中心城市之一。进一步完善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加强动漫作品特别是动画片的制作研发力度,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争创知名品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充分发挥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动漫产品国内外加工制作中心、动漫人才专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动漫产业创业中心。积极推动太空世纪动漫城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集动漫体验、技术平台、展示交易、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石家庄国际动漫节艺术展示、产业交流与大众娱乐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与国内外动漫界交流互动的专业化平台,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

5.推进县域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各县(市)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借助现代经营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对现有的县域特色产业,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品牌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对市场看好、目前规模较小的特色产业,通过抓龙头、建市场、促联合、扩基地等措施加快发展壮大。推进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技术层次,培育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注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支持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发展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3)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主体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理机制,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在石家庄市转化。引导驻石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确定研究课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鼓励石家庄市企业购买、引进国内外发明专利。

(4)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深化产学研合作

(1)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定期发布《石家庄市产学研合作项目指南》,定期在全市广泛征集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定期向社会发布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定期开展科技合作洽谈和技术对接,将科技合作长期化、制度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研究设立产学研合作政府专项资金,重大产业化项目向高校、科研院所开放,鼓励与企业共同承担各类科技计划。积极推动高校参与各种类型的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向产业化过渡的无缝衔接;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与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成立校(院)企科技合作机构,逐步形成技术转移体系。在“三农”科技、民生科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成熟技术的推广及规模化应用示范,推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专利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逐步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2)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

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开展诸如链式融资、短期融资券、小企业主贷款、集合贷款、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项面向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把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有机结合,把产学研合作链进一步向金融领域延伸。

3.促进人才集聚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围绕我市重大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石家庄创业。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加大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在优势领域或企业培养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才,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是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石家庄市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石家庄市青年创新人才库。择优遴选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成果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入库。对入库的青年科技人才,按其申报研究项目,经评审合格,连续三年予以资金支持。设立青年科技企业家培训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与国内外大型现代企业的交流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院士联谊工作。继续推进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的不断深入,搭建桥梁和纽带,在科研攻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咨询论证等领域,取得合作成果。组织驻石院士定期举行献计献策座谈会,开展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的院士会诊、院士联谊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在省会的推广和转化。启动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更多的“两院”院士来我市开展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智力支撑。

四是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五是加大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奖励力度。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方法,鼓励以专利、技术、资金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开展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期权激励办法试点。大力表彰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激励人才、技术、成果向重点研发领域、产业领域集聚。

4.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1)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以大型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和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监测等技术服务。鼓励大型设备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2)构建中介服务平台

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认定的科技成果在作价入股、职工工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转化职务科技成果。

(3)构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加强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密切京津冀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探索京津冀科技合作新模式,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一批跨区域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获取京津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产学研单位及社团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览、学术会议等活动,畅通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4)构建创业孵化平台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以石家庄科技中心、石家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入孵企业加强评估考核,对重点企业扶持上水平。启动石家庄科技中心二期工程,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类等高科技企业提供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生产的孵化服务,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创新要素聚集。

(三)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1.优化创新的体制环境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要素有机结合。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公益研究机构加快由事业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推动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股份制科技企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民间资本、减持国有股份,允许对科技、管理人员实行期股、期权奖励或技术分红,并将技术分红作为出资,按规定价格购买公司股权。支持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争创全国一流实验室、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

2.优化创新的政策环境

围绕实施《石家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鼓励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优势产业创新人才、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省专项配套资金、政府采购科技自主创新产品、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3.优化创新的法治环境

要在制定实施支持自主创新有关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人才合法权益等内容,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努力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框架。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工作沿着法治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4.优化创新的人居环境

着眼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和平安和谐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建设,搞好园林绿化和水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着力改善城市的交通、居住、休闲、生态、安全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真正把石家庄建设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和生活居住的乐园。

5.优化创新的文化环境

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科学普及事业,逐年增加科普经费投入,加快科普基地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活动,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城市。

(四)深化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

1.设立京津冀科技合作基金

重点用于引进京津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开展与京津的科技信息的交流和产业经济合作研究,推动三地产业科技的交流合作和人员互访(加强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发挥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科技领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三地产业科技论坛,开辟新的沟通渠道,加强对河北产业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京津产业引进合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支持开展产业科技项目对接;对在京津冀产业合作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

2.创新京津冀科技研发机制

充分挖掘京津冀三地的科技组织资源,发挥北京科技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和高新技术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以三地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合作为重点,合力组建京津冀产业科技协作和战略联盟,解决产业合作中的技术瓶颈,推进京津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为科技人才、项目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3.创新河北科技引进方式与内容

加大对京津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的科研力量,并通过示范推广作用、辐射作用,形成京津冀科技合作的新增长点。同时要从注重硬技术的引进向硬技术与软技术的并重引进转变,强化管理经验、组织体系与科技运行机制的引进;从注重在职科技人员的交流向注重在职科技人员的交流和离退休人员的引进并重转变;从注重学术交流向学术交流与开展短期培训和假期讲学并重转变。着力提高京津技术人员来冀讲学、培训和技术咨询的经费支持与待遇。

4.完善机制,扩大京津企业技术溢出效应

一方面,在科研课题选择上主动融入京津项目,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和企业需求,在技术开发程序上尽量与企业对接,强化孵化功能,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接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营造先进的技术承接环境,扩大企业投资带来的先进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

五、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由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全市建设京津冀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事项,组织、督导、协调、考评全市各相关单位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工作。

(二)政策保障

结合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和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配套出台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府采购、人才引进、扩大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等优惠政策,完善提升石家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明专利运用后补助等政策为重点,全面落实和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三)投入保障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保证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强化投入合力,整合科技、人才、制造业、农业产业化等关联的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技术装备升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推动银企合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设京津冀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四)人才保障

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措施,建立引进人才跟踪服务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人才携带高技术成果来石家庄市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活动。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市集聚,为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舞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范围,着力解决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等问题。鼓励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各类园区创业,允许科技创业者以知识产权、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非货币财产出资注册一般性公司,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结合全市经济社会现实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与驻石高校联合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与技术行业协会联合选拔和培养技术行业领军人;与科研机构探索建立行业首席科学家制度;并赋予学科学术带头人、技术行业领军人和首席科学家在自主创新的骨干作用;支持和鼓励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开展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交叉聘用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和客座工程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优势,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使用效率。

(五)环境保障

以培育创新文化为着力点,加强创新环境的优化,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环境。鼓励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倡导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富有激情、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成为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创业热土。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氛围,构建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围绕主导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强人才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