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商必就市井

处商必就市井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交换不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交换行为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自愿进行的,这显然摆脱了“丛林法则”。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交换的存在,经济活动才得到空前的发展。所以,我们将交换称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商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自己去交换,商品交换体现了商品所有者的意志。

交换不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

小时候,我家门口有一条道路,它并不宽大,但却是村子与外界连接的必由之路,每天有很多人要从这条路经过。有一天,我发现来了一个卖水果的,生意不错,没过几天,路上又多了个卖馒头的。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观察这条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路卖东西的人也多起来了,而且卖同种东西的人相对集中在一起。这条路虽然不是秩序井然,但也不是一片混杂,后来这里俨然发展成为一个市场。我询问他们为什么到这里来,他们说这里的人多——不但买的人多,而且卖的人也多。这里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

市场在古代称为市井,《管子·小匡》中指出:“处商必就市井。”市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买卖之所也”。井最初指水井,据说是夏时伯益发明的。人活着离不开水,在古代,水井是人们必去的地方,水井旁边不但买的人多,而且卖的人也多。“市”也就在那里发展起来了。商品生产好比是鱼,市场好比是水,鱼儿离不开水,多大的水养多大的鱼。市场不扩大,生产就难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去交换呢?人与动物不同,动物世界满足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丛林法则”,依靠实力,弱肉强食。“从来没有人看到狗赶到市场与另一只狗用一块骨头交换另一块骨头。”而人不一样,人是学会了用“交换”的办法来满足自己,以物易物,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换别人多余的自己喜欢的东西。交换行为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自愿进行的,这显然摆脱了“丛林法则”。交换是一种合作行为,而非动物世界的竞争行为,人类的进步不是由于竞争,而是为了避免残酷的竞争而学会了合作。

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生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人们的各种消费品基本上是自己生产的,每个家庭生产的是他所要消费的东西,消费的也是他自己生产的东西,这就是自给自足。只是在自己有了一点多余的时候,才拿去交换。这种交换是偶然的,但它的意义却十分巨大。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从原始狩猎和采集业,到游牧业和农业、畜牧业,再到手工业、商业和工业大生产,最后到虚拟经济的出现,都有两个车轮在推动,一个是生产,一个是交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木材商在深山建了一个林区,用高工资雇用当地的居民伐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尽管他们的生活比较清贫。后来,这个木材商在林区开了一家杂货店,销售烟、酒、糖、茶等消费品。居民们花钱的动机被调动起来,纷纷加入伐木行列,工作的努力程度大大提高。结果,这个木材商不但通过经营木材赚了钱,而且还通过经营杂货店得到了可观的收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交换的存在,经济活动才得到空前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等俗语都是人们对交换的重要性最为朴素的认识。

人们要活下来,就需要多种东西,可是一个人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只能生产少数几种东西,甚至是一种东西,怎么办?就得进行分工,每个人都只生产自己拿手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东西,跟别人的东西相交换,这样,生产效率就大大提高了,人们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在分工的条件下,人们所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换回自己所需的产品,不经过交换,生产的产品就不能进入消费,分配就不能实现,消费就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是由生产和交换两个轮子紧密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单靠生产是不能奏效的。人类财富增长速度的加快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源于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恰巧是依靠交换的推动。所以,我们将交换称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我们可以将分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交换的产生是由自然分工决定的,而交换本身又决定了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初期的分工几乎是自然分工,它首先是以性别为基础的人的分工,男子从事狩猎、种田等体力劳动,女子从事采集、照顾小孩等工作。这样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增加了获取食物的能力,使人类得以生存下来。这种看上去十分自然的分工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分工能提高每个人的劳动熟练程度;二是分工能节省每个人重新学习生产技能的时间;三是分工有利于积累经验,推动发明创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慢慢发展,分工的发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之前,分工的发展是异常缓慢的;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社会分工飞速发展,并在社会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当市场交换达到一定程度,分工才有可能在充足的市场交换作用下进一步发展;如果市场交换不足,分工就会被制约。

在当今社会里,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一种最为根本的行为。从广义上讲,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是交换。从经济角度看,表面上是一方提供好处,诱导另一方反应,但从深层看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交换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交换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人类劳动。这种行为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供给和需求,并且这两部分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然的话要么是抢劫,要么是赠送。

其次,交换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仅体现人们对“交换”或“不交换”行为的选择,而且更体现在对交换对象及内容的选择。我可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可以与你交换,也可以与别人交换;可以交换这种东西,也可以交换别的东西。东西是我的,我的东西我做主。可见,产权的存在是交换存在的前提,它也成为交换权利赖以存在的基础,产权的变化必然对交换权利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交换的权利是一种“相互”的权利,如果不同的交换主体之间做出损害交换双方的行为,会影响交换的顺利进行。树立起交换的权利观不但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的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

最后,交换是一种关系。商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自己去交换,商品交换体现了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交换过程中的物的关系,而忽视在交换过程中被物所掩盖的社会关系。从表面上看来,是人对物的支配,而实际上是“人对物的支配”下的“人对人的支配”。

分工和交换是社会合作的两个方面,分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使劳动成果被社会共享,交换促进分工的发展,如果不交换,分工就没有意义。有了交换,才使得偶尔发明的技术革新能在社会上流传下来;正因为交换的作用,使得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多;为了协调这些联系,慢慢达成共识、形成规矩,这些东西沉淀下来,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积累。当技术和制度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交换的飞速增加,促使人类社会制度创新的速度逐渐加剧,进而为科学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人类的经济走入市场经济。

◇ ◇ ◇ ◇ ◇ ◇ ◇

考点好易通

甲同学从商店买来一支钢笔,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乙同学。这支钢笔 (B)

A.是商品,因为它是从商店里买来的

B.不是商品,送人的是礼品不是商品

C.是交换,体现了甲、乙两同学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D.是商品,因为钢笔是劳动产品

难点碰碰车

市场一定要有场地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