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必懂”

关于“必懂”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于“必懂”我们认为,综合整体的语言演变趋势,考虑“推普”的实际效果,提出完全不同于“必读”的“必懂”观点,对于“教”与“学”似乎更有价值。这样,我们实际上是把“必懂”看成一个开放的范畴,而没有了“必读”的框架,儿化词的适量生存和适度使用等于得到了保护。

二、关于“必懂”

我们认为,综合整体的语言演变趋势,考虑“推普”的实际效果,提出完全不同于“必读”的“必懂”观点,对于“教”与“学”似乎更有价值。

(一)“必懂”概念的提出。“必懂”是基于成功交际的目的提出的,是对儿化词生存和使用都有实际意义的积极主张,是符合实情、提升“推普”效果的有效措施,是“必读”的必要补充。

当今语言使用中的儿化词有两种主要生存状态:暂时退隐,经常显现。对于经常出现在言语使用中的儿化词,“听得懂”是必要的。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听懂儿化词本身所指,理解其语义色彩;二是知道儿化背后的不儿化形式,知道在这个地方,儿化和不儿化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增加了语体风格特征,传递出一些附加的意味。

这样,我们实际上是把“必懂”看成一个开放的范畴,而没有了“必读”的框架,儿化词的适量生存和适度使用等于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必读”实际限制不住儿化的过多过滥,相反,由于“必懂”的加入,人为地减少“必读”层面的儿化,反而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滥用。

“必读”表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异于“一刀切”。在某些没有儿化的方言系统中,并不缺少类似表义元素,语体风格方面也不缺欠相近的标记方式,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完全找得到儿化词替代形式的情况下,推出“必读”显得不合实情。

(二)“必懂”的意义。放宽了掌握标准,提供了更丰富的层面,能够听懂,就算掌握,这无疑会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很多年前就有学者(姚德怀1998)提出“耳才”的观点,认为如果用“听”帮助与普通话交际,会大大方便某些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掌握普通话;再能够承认“听得懂”也算“会”普通话,就会更加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林宝卿(1992)提出:“我认为方言区的人掌握儿化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对一些辨义辨词性的为数不多的儿化词,如……老家儿、白面儿等要认真辨认、读准,疏忽不得;对一些具有语法意义,表示感情色彩的儿化词和书面语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口语一般儿化的词,如小鸟儿、这儿、那会儿、一会儿、一块儿、大伙儿、心窝儿等也要掌握它,因为这是关系到普通话说得好不好的问题;对于书面语一般不儿化,口语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如谈天儿、模样儿、窍门儿等可以尽量掌握;至于那些不合规范的北京土话中的儿化词,如到底儿、大家伙儿、走趟儿、跟尾儿、算计儿等就没有必要去掌握。这样一合计,需掌握的儿化词将近五百来条,这是对广播员、演员、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即国家语委规定的一级标准,对初学的人要求可降低。”专家学者们的这种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认为,根据地区、职业等不同条件,如广播员、演员、师范院校及中小学校教师等,应当提出较高的尺度。对其他职业人员,则可视不同语体的特殊要求,如口语语体、谈话语体、正式语体等,“必读”儿化词可分出若干小类,分别建立“必读”的标准。接下来是“必懂”,按照母语基础、职业需要、文化程度等开列一个分层排列的“必懂”词表,按普及程度、生熟程度、语速快慢等分出小类,分别建立“听得懂”的几档标准。根据以上原则及儿化词使用情况调查,我们试开列了一份“普通话儿化词表”(见附录五),供有关人员参考。

【注释】

[1]新闻频道2003年8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