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手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

放手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人问老鹰:“你为什么要在苍穹中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要是他们不小心掉下来,就会受到伤害呀!”要有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应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要告诉孩子动手能力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问题,也是让孩子体验劳动快乐的基础。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人问老鹰:“你为什么要在苍穹中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要是他们不小心掉下来,就会受到伤害呀!”老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他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其实,人类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只有让孩子充分地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孩子才会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为长大后进入激烈竞争的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生活的挑战和考验。

人类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和检验。对孩子来说很多道德认知不是灌输来的,而常常是在实践中体验到的,即便是灌输的道德认知,没有实践体验也是不牢固的,很难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我国现代教育家、学者、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所以,家长要更新观念,解开束缚的绳索,给孩子一片自由实践的天空。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带领孩子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现代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是实践性教育的原则。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机会、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去发展。这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劳动中体验乐趣。

一个人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敏感度。所谓的“心灵手巧”其实就说的是这个道理。因为灵巧的双手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它还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科学研究表明,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部灵巧的重要性、手部动作灵敏对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也许,孩子第一次洗脸总会洗不干净,孩子第一次动手吃饭总会弄脏衣服或搞得满桌狼藉,但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阻止孩子的“第一次尝试”,当孩子有了第一次尝试的举动,父母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一个从小被剥夺了劳动机会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成为一个懒惰的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相关。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味溺爱,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只会使孩子失去了实践和锻炼的好机会,因此,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其动手能力,对孩子有利无害。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那些从小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即使他们小时候只是从事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起那些不劳动的孩子生活幸福得多,并且长大后的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以及各种精神疾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不喜欢劳动的孩子。这是因为经常在家庭和集体中做事,能够使孩子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心。这一时期也是锻炼各方面能力和技巧的最佳时期。因为青少年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定型,思维也比较灵活,所以最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时,鼓励孩子:要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要从现在做起;当孩子获得劳动成功时,家长们要通过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起他们劳动的兴趣。

孩子的事家长代替做,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幸福,相反地,孩子会因为失去自己做事的机会而苦恼。因为,这既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也体会不到失败的痛苦,孩子品尝的是成人禁止他们干他们想干的事的悲伤和怨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帮助孩子而不是亲自出马,也就是指导孩子去克服各种困难,这种帮助能使孩子早日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劳动生活指导,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劳动生活指导主要是指对孩子劳动生活能力、劳动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生活的基本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从孩子学会独立行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要,也并不困难,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很多家长认为,劳动只是大人的事,孩子只要学习好,生活得无忧无虑即可。其实,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他将来独立自主地生活。现在的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已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长们必须让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劳动,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劳动生活能力的重要阶段,父母是对青少年进行指导的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如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政决策等;培养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如追求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独立地做事,体验到各种感情,这种复杂的感情与他人代替孩子或强迫孩子做事是大不一样的。

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当他完成了劳动的时候,他不仅十分惊讶地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要有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应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一、让孩子从小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不仅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份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一经形成,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助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在孩子幼小无知时,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劳动欲望,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要告诉孩子动手能力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手和脑是互相促进的,在动手的同时脑子也会变得灵活。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问题,也是让孩子体验劳动快乐的基础。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要求父母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提出相应的要求。三岁以后的孩子,应该让他学会自己吃饭,学会按一定要求漱洗、如厕、铺床叠被,以及上床之前放好自己脱下来的衣服、鞋袜,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小人书等。五六岁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常规性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浇花、抹桌子,或是取牛奶、拿报纸等。选择孩子能胜任的事,从孩子自我服务劳动开始,让他获得成功,激发他进一步劳动的热情。

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家长应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学习电子琴、钢琴、打字等都可以灵活锻炼手指,促进眼、耳、脑、手的配合,既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剥鸡蛋,让他先磕一下,再一点点地把鸡蛋皮剥下来,皮上还要尽量不带蛋白。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就会熟练地自己剥鸡蛋了。这对灵活运动孩子的手指、腕部关节,提高动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用家里平常的东西,只要家长肯于动脑,照样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收拾自己的玩具等逐渐过渡到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择菜、淘米、洗碗筷、洗衣服、打扫房间、给花木浇水等,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己及人。

二、父母要做到因势利导

运用恰当的方法鼓励其持之以恒。在家务劳动过程中,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但家长不要经常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以免误导孩子为得到物质好处才做家务。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时,要注意为孩子创造特殊劳动条件。孩子个子矮气力小,最好为他提供合适的小桌椅、小脸盆、小毛巾。玩具、图书、衣服都要放置在较低的地方,以便于孩子自己取放。稍大的孩子可以为他做小围裙。准备一些适合他们身高、体力的小扫帚、小抹布、小喷壶、小水桶、小钉锤等工具,使孩子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让孩子爱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的家长眼光远大,很善于教育孩子。他给孩子准备了一只工具箱,里面放上尺子、小螺丝刀、小剪刀、针线等工具,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补工作,如与家长一起修理自行车、煤气灶、钟表之类的家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劳动的艰苦性,从而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儿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在认识上,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思维上,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在孩子心田里真正植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父母就要注重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节假日带孩子去工厂,看看纺织工人怎样工作;去农村,看看农民在田野里怎样辛勤劳作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与鼓励密切相关的是宽容,不要因为孩子干得慢、效果差,或弄脏了衣服,打了盆、摔了碗而抱怨、指责,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导孩子学会实践,明确应该如何做。多表扬、多鼓励,不苛求、不责备,可以不断激发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另外,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比如,教给孩子煤气、电器的使用方法,剪子、刀具、化学洗涤剂等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让孩子先掌握工具的使用,再学会做其他事。动手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会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劳累。但劳动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他喜爱劳动,形成习惯。

三、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身要端正对做家务的态度,不要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避免让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的错误观念。还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家”是属于每个人的,家里的事情,大家都有义务去做。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确实贯彻“今日家务今日做,自己负责的家务自己做”的原则。没有什么比跟孩子一起做更有趣的事情了,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迪法兰和尼克·史汀曾询问过100名学龄儿童:“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快乐的家庭?”答案出乎意料,孩子们回答最多的是:“与家人一起做一些事。”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做家务,只是不喜欢一个人做而已。为此,父母可抽空与孩子一边做家务,一边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让孩子感受劳动的乐趣。

四、让孩子融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在同植物、土壤、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上的、美学上的满足,将使他的生活充满乐趣。”让孩子在神奇的大自然里畅游,把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就能牢固地储存在记忆里。同时让孩子在自然中玩耍,亲自去听、去看、去摸、去感知,亲身感受到花草树木蓬勃生长,可爱的动物健康成长,体味那份轻松与愉悦,就会以更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生活,形成健康、优秀的个性品质。

每年三月,可以带孩子到郊区去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和孩子一起扎一只风筝,到郊外去放飞,分享他们的快乐;还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锦绣山川……共同领略自然的美妙。另外,还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享受自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打几个滚;在玉米地里捉迷藏;培育一株小苗;喂一喂小动物……让孩子充分享受阳光、空气、泥土、花朵和动物带给他们的愉悦,体会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健美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