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怎么计算

主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怎么计算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劳动体制改革理解为就业、社会保障、个人收入分配、实物福利货币化等方面改革的总和,那么,改革是从难度相对最小的环节——个人货币化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起步的。然而,个人货币收入分配毕竟是整个劳动体制的表层。

如果把劳动体制改革理解为就业、社会保障、个人收入分配、实物福利货币化等方面改革的总和,那么,改革是从难度相对最小的环节——个人货币化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起步的。

首先采取的措施是恢复奖金制度。随着工资制度的多次改革,各种灵活的工资形式,如浮动工资、计件工资、百元产值含量工资等发展起来。承包制推行以后,要求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即工资总额按利润增长的一定比例增长(多为1∶0.7)。企业内部推广了多种形式的产量或工作量与承包者收入挂钩的办法。这些改革措施使原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努力与报酬基本脱节转变成有了一定的联系,激励效率由此而有所改善。这是近年来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活力增加的基本条件之一。

然而,个人货币收入分配毕竟是整个劳动体制的表层。即使是这个方面有限的改革进展,也产生了一些由于体制基本构造未能改变而引出的问题。

1.收入增量的激励效率递减。如果说几块钱的奖金在改革初期能够刺激人们加班加点,那么渐渐地则“看不到眼里”了。形成这种收入增量的激励效率递减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劳动者收入总量的增长,边际收入的效用递减。这一点凭借人们的日常经验可以感觉和把握。当人们的收入大为提高后,要求他们按低收入时的报酬水平做一项同样的工作,他们会认为很不合算。于是企业不得不付给较高的报酬。其次,相当多的浮动性收入蜕化为“大锅饭”式的平均收入,或收入差距缩小,努力与报酬的相关程度降低。许多企业把原来有一定档次的奖金,变成了人人一样的月奖、季奖和年终奖,或者干脆转成新增工资。这是因为,由于不存在失业危机,人们必须彼此“风雨同舟”,拉开分配档次反而会引起难以处理的“情感危机”。再次,近些年的通货膨胀使收入增量贬值。为了获取与以前相同的“含金量”,货币收入的增加幅度不能低于通货膨胀的上升幅度。

2.个人货币收入分配中的负盈不负亏或少负亏。与政府和企业收入分配中的问题相似,个人货币收入分配在负盈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虽然问题尚远不足以说已完全解决,但相比之下,负亏方面的问题要更多。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是,企业亏损与奖金照发以至增发并行不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发奖金和少许工资,但减发较多工资一般是不能被接受的。负亏能力差的基本原因,仍然是就业与保险相结合的体制基础。我们把职工收入分成若干部分,观察净产值变动对它们的影响,见图11.1。

假定在T时期内企业净产值NP持续等速下降。在E点以前,工资总额TW以与NP相同的速度下降。E点以后,TW的降速趋于平缓。其原因是,工资总额下降首先减少的是奖金RW这一弹性较大的部分,因而TW能以与NP相同或接近的速度下降。E点以后,TW的持续下降就要触及浮动工资部分FW。由于基本工资BW仍然具有保险功能,一般不会被减少,对E点后TW的降速低于NP降速,主要需从浮动工资部分FW的变动加以解释。

图11.1 净产值下降时其与工资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动趋势

注:NP:净产值;TW:职工工资总额;RW:奖金;FW:浮动工资部分;BW:基本工资部分。

浮动工资FW是基本工资水平以上的那部分工资,它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上应有弹性,这就是“浮动”的含义。FW变动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就业刚性为基础的对收入下降的垄断抵制力量的强弱。正如我们已经提出的,由于不存在争取就业岗位的竞争,劳动者在维持和提高收入上有着共同利益,并为此采取了垄断性的联合行动。实行承包制后,形成这种垄断性力量的体制条件并未受到大的冲击。对收入下降的联合抵制主要发生在保险性收入BW和弹性较大的激励性收入RW之间的部分FW。抵制的形式有抱怨、投诉、消极怠工等。工资水平低,职工之间的协调性强,企业内部分配改革和劳动优化组合步子慢的企业,抵制力量一般较强,反之则较弱。第二,上缴利税标的“硬度”。由于净产值由实现利税和工资两项构成,工资总额的降速低于净产值的降速,等于实现利税(应减去奖励基金,因为它已被打入工资总额)的降速高于净产值的降速,就是说,实现利税占净产值的比重降低。如果实现利税的分配比例不变,向政府上缴的利税额必然要减少,这时上缴利税指标的“硬度”便有了重要意义。政府态度强硬,坚持“歉收自补”的原则,要求上缴利税不足部分必须用企业留利以至部分工资补足,FW的降幅就较大;反之,FW的降幅则较小。

3.职工个人货币收入增长过快倾向。这个问题有时被说成是“消费膨胀”。事实上,职工个人收入分为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两个部分。因此,把个人收入“膨胀”等同于“消费膨胀”是不正确的。个人货币收入过快增长是通过一系列分配比例的倾斜而达到的。

一是净产值中工资与利润的比例。当企业净产值增长时,职工维持、提高收入的垄断性力量仍然是支持净产值中工资份额扩张的主要因素。抗衡它的力量有:(1)国家控制职工工资增长的规定,如承包条例中关于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的规定;(2)企业承包的实现利税和上缴利税指标的硬度,这个硬度愈高,工资侵蚀利润就愈困难;(3)企业经营者通过自有资金积累扩大投资的意愿。意愿强者倾向于扩大生产发展基金,对工资过快增长有所约束。虽然近年工资占净产值比例有些微的上升,从总体上看这个比例还不是职工个人收入“膨胀”的主要缺口。

二是实现利税总额中上缴政府与企业自留的比例。第6章我们已对这个比例的决定作了详细讨论。该比例的大体变动趋势是,上缴份额在承包制推行后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个比例的倾斜为职工收入过快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企业留利中生产发展基金与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的比例。职工要求收入增长的压力集中表现在支持扩大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的份额。抵制这两项基金份额上升的力量有政府关于企业留利分配的规定和企业经营者及职工利用自有资金增加企业投资的意愿。企业承包后,政府放松了对留利使用方向的控制,或者虽有分配比例的规定,也不严格监督执行,使之流于形式,或者干脆放手让企业自己决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留利分配上处于矛盾状态:既希望在承包期内企业有所发展以显示经营实绩,又愿意给职工多增加收入以赢得选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承包期的有限性促使经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后一考虑放在优先位置。此外,职工多得,企业领导可以得到更多,对他们也是一个诱惑。至于一般职工群众,近期个人收入最大化的意愿通常比企业经营者更为强烈。于是,企业留利分配严重地向福利基金,特别是奖励基金倾斜,成为职工收入“膨胀”的主要渠道。

如图11.2所示,在T时期内,由于支持工资总额增长的力量大于限制力量,特别是奖励基金上升过快,工资总额占净产值的比重有所增加。应说明的是,工资总额过快增长,部分是公开的,部分是隐蔽的,因而难以被统计。

比较一下图11.1和图11.2可以看出,当净产值下降时工资总额“负亏不足”,当净产值上升时它则“负盈过度”。二者共同说明了职工个人货币收入变动的特征。

图11.2 净产值上升时与工资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动趋势

注:NP:净产值;TW:职工工资总额;RW:奖金;FW:浮动工资部分;BW:基本工资部分。

四是收入实物化倾向加强。如果说传统体制下部分收入的实物化主要源于就业与保险的职能结合,改革以来所增加的实物化收入,则是作为收入增长的一种隐蔽形式,以躲避有关部门对收入过快增长的监督和限制。实物形式多为易耗消费品,少量是耐用消费品以及其他物品或服务(如公费旅游)。躲避监督和限制的方式通常是巧立名目,把实际发给职工消费的物品打入企业生产成本、福利基金、厂办第三产业以及层层私设的“小金库”开支。收入实物化倾向的加强,除了推动职工收入增长过快外,还引起了一系列其他消极后果:增加了对市场上某些紧缺消费品的需求;消费品的强制替代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效用下降[2];减缓了经济的货币化过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