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里巴巴拖鞋

阿里巴巴拖鞋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希望五年以后没人谈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就像电灯、电视一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这是感情“成功”的标志,同样,对于马云来说,阿里巴巴成功的标准就是:无所不在,消散于无形。马云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网络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他创建了阿里巴巴,成为“网络时代”有力的缔造者之一。所有这些拆分,都围绕着一个目标:把阿里巴巴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我希望五年以后没人谈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就像电灯、电视一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11]

相信当下中国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有这样一种体会:没有淘宝,生活将难以想象;正如全球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体会到:没有微软,生活将难以想象。一对恋人的感情之深往往会表现为:没有你我将无法生活。这是感情“成功”的标志,同样,对于马云来说,阿里巴巴成功的标准就是:无所不在,消散于无形。

2004年9月,在阿里巴巴成立五周年之际,阿里巴巴宣布公司战略将从“Meet at Alibaba”(在阿里巴巴相遇)升级为“Work at Alibaba”(在阿里巴巴工作)。马云说:“阿里巴巴没有奇迹,淘宝也没有奇迹。五年里我们做了Meet at Alibaba,五年后我们要做Work at Alibaba,我们要把阿里巴巴做成客户的销售、市场、财务和人事中心。客户可以把这些都交给阿里巴巴,我们将同中国中小企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12]

阿里巴巴就像一个水库,“Meet at Alibaba”是让所有人都集中到水库取水,而“Work at Alibaba”则意味着安装通往每一个客户“家”中的供水管道,使阿里巴巴像自来水一样自动送到客户手中,成为他们的企业离不开的“日常用品”。2011年9月9日,马云在第八届全球网商大会上再次表示:十年后中国将不再有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将彻底地融入所有企业的血液当中,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阿里巴巴从创造出每个商人都要用到的电子商务平台,到“没人谈电子商务”,再到根本没有电子商务,走的就是一条“亲民”之路,它要成为每一个客户日常工作中最寻常的“工具”,消散于无形,如同电灯、电视之于人的生活一样。

有一个估计是人人皆知的故事:有两个商人先后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推销拖鞋,第一个商人发现,当地人根本不穿拖鞋,他心里很郁闷,很快就打道回府,因为他想不可能有人会愿意买他的拖鞋。另一个商人也发现当地人根本不穿拖鞋,但他很高兴,他想到这是一块未被开垦的“新大陆”,因为人人都需要穿拖鞋。不久后,当地人很快就接受了拖鞋,他们买走了第二个商人全部的商品,并且从此再也离不开拖鞋。

1995年,在马云计划创建网络公司时,人们纷纷向他泼冷水:“这(Internet)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不是说它不好、没前途,而是因为这玩意儿太先进……中国人不会买账的。”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class="calibre11">[13]那时的马云就像那个老套故事中的商人那样,走到了一个没人穿拖鞋的地方推销自己的拖鞋,但值得庆幸的是,马云选择了第二个商人的想法:虽然中国人还没有熟悉网络,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需要网络,而且,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都将离不开网络。马云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网络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他创建了阿里巴巴,成为“网络时代”有力的缔造者之一。

从有到无,从来都不是马云“嘴上说说”的事情,而是他真正要做到的事情。继2006年,马云提出要将阿里巴巴分为“达摩五指”之后,2011年,在淘宝网发展得最为强盛的时候,马云又提出要把淘宝拆成三块: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网。马云之所以做出这种拆分,是因为他意识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淘宝这几年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人们的网上购物行为从单纯的一种时尚、乐趣和补充,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今天淘宝以及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他们的需要更加个性化、专业化。”[14]拆分淘宝更有利于“潜入”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细节的地方去。2012年7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再次进行拆分,共拆分为七个事业部,称为“呵呵七剑”;2013年1月10日,似乎上了“瘾”的马云再次向阿里巴巴集团“举刀”,把它拆分成了25个事业部。所有这些拆分,都围绕着一个目标:把阿里巴巴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它的意思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种植起各种树木、花草,并提供水源和阳光,使阿里巴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依赖的“自然”,就像我们日常生活必须依赖真正的大自然世界一样,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润物细无声”。

实际上,马云提出的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成功标准:只有当电子商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电子商务才是成功的,即使那时电子商务本身作为一个行业已经消散于无形。马云曾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就是为别人服务的公司,而不是什么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因为越是高科技感觉离消费者就越远。”[15]只有做到为最广大的人群服务,才能够做到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它不是去追求某种帝国式的疆域的庞大——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企业成功的标准,而是去追求一种无声无息但却能够改变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