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营造投资环境

营造投资环境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营造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文化投资,培育文化企业,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大剧院在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文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建成以若干个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与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覆盖城镇乡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设施网络。

一、营造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文化投资,培育文化企业,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环境,必须提升经济总量及发展水平,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制定局域性有竞争力的政策,培育文化消费大市场与文化产品及服务交换的具体市场,加强日常管理,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

1.提升经济总量及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只有充分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消费市场才能形成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文化消费水平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影响到文化消费水平。因此,政府应大力提升经济总量及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反过来,文化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拉动内需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基础文化设施,提升文化环境

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全面提升地区文化形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文化设施也是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条件,部分文化设施还可以作为经营性项目直接产生利润,如有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收取门票等。同时,在建设文化设施的过程中,也可以给一些文化企业提供业务机会,对文化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以上海的文化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八五”期间,上海年均文化基础设施投资约为10亿元人民币,“九五”期间,年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增加到约20亿元人民币,2000年实际完成的建设量为13亿元人民币以上。上海以政府公共投资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建成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大批文化设施,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新上海博览中心等。建成以后,它们也不是单纯被政府包下来,而是与世界其他著名文化场馆和剧院联网携手,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并且依托这些大平台,吸引更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把更多的文化创意、优秀品牌、高新技术、著名剧目等文化资源汇聚到这里。曾经脍炙人口的上海大剧院版新编越剧《红楼梦》,以及2002年春节期间走红申城的新编京剧《大唐贵妃》,就是在大剧院的平台上,组合企业、媒体等多元投资的一批文化经营项目。

img23

上海大剧院

在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文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建成以若干个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与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覆盖城镇乡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文化、规划等部门负责组织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在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目标和特色,来确定文化设施建设的定位、布局、数量和规模,尽力使文化设施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如依托现代商业网点布局,结合旅游功能配套,建成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网络,同时提供大批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就有助于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人文环境,打造代表区域形象的文化品牌,提高当地文化综合实力。

文化设施投资和建设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来自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可以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市区联动、中外合资、贴息贷款等方式,多渠道地筹集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项目法人招投标等方式,投资与经营文化设施。

3.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提高公民文化素质非常重要。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文化环境的提升,培养长期的文化消费者。公民教育水平越高,文化潜在消费水平也就会越高,市场容量相应也就越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越牢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知识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一些国家已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属于公共事业范畴,但客观上也会产生一些法律范围内的合理的文化消费,如文具、教辅、杂志等文化用品的消费,这也给一些文化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非义务教育,有一定的盈利环节,如面向社会的文化培训、就业辅导、就业包装等都具有文化产业性质。而高校的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发展教育既可以从宏观上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其本身也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创造公民的各种学习机会,通过校园文化推进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的建设,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4.制定局域性有竞争力的政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一个国家应制定符合国际潮流与自身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而一个地区除了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之外,还应制定出一些符合当地区域实际情况的具有竞争力的具体政策,以促进局域性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个好的政策,对于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可以充分借鉴。但不同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不一,发展水平有差异,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也不能照抄照搬。在制定局域性有竞争力的政策上,可以参照以下措施:

首先,制定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在大多数地区还是一个弱势产业,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各地财政税收部门应会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贯彻执行好国家已有的对文化行业实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在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上,对不同文化产业和事业单位实行差别税率或减征、免征、税收返还。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根据实际作一些必要的调整。要特别注意的是,制定的政策要求透明、稳定,并把握好优惠的“度”,否则过犹不及,政策的执行难以为继,最终不能发挥文化产业对于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文化企业、项目审批程序。文化主管部门的“衙门”作风、审批程序过多、办事效率低、作风拖沓的现象使文化产业丧失许多商机,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减少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是吸收外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减少审批程序,根本上是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的“越位”问题。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避免那些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首长工程”、“政府工程”的产生。

再次,制定关于文化产业的人才管理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资源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流动将不断加快。所以,在培养与造就文化产业人才的同时,还需注意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可采取高薪聘用、续建档案、兼职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优秀文化人才,并在住房补贴、户籍、生活待遇、家属随迁及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大力引进文化艺术的拔尖人才。积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艺术、学科带头人制度,形成艺术、学科人才梯队,完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聘任、聘用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更加灵活、更有利于调动文化艺术人才积极性的分配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创业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措施和机制,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可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占领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5.培育文化消费大市场与文化产品及服务交换的具体市场

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经济水平相当的人并不一定拥有相当的文化消费水平,如何引导消费结构,刺激文化消费,使文化消费在消费体系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培养一个文化消费大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引导文化消费需要注意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情趣和能力。要通过长期教育、全方位大力宣传等措施,倡导健康的文化消费,反对庸俗、颓废的其他消费方式,让更多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政府还有必要主动把高雅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既获取经济收入,又能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欣赏水平,培育潜在的消费市场。

培养文化产品及服务交换的具体市场是指建立各种类型的交换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等。首先是培育文化产品市场,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其次是发展文化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包括创意、构思、设计、咨询、形象、广告、宣传等行业,积极搞活创新文化服务市场。再次,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流通的是各类文化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还包括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各类文化资源,包括品牌、商标、创意、剧本、剧目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打破分割、封锁市场和垄断市场的行政性壁垒,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辐射全国,并与国际对接的文化市场体系。

当然,文化市场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实际场地来建立,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建立诸如网络市场的虚拟市场,但同样也需要管理者进行培育、引导、宣传、规制。

6.加强文化及文化市场秩序的日常管理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社会效益是首要的。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维持文化市场秩序,可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文化生产管理。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物用价值,更在于它的内在的精神价值。因此,文化生产管理的重点是对文化产品思想内容的管理,应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方向,善于从全局上观察问题,制定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纪律,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

其次,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主要通过市场流通环节与广大文化消费者直接见面。完善、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传播思想的重要渠道。因此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才能确保文化市场逐步走向良性、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采取专项治理的办法,消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娱乐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图书出版市场要加强引导,加强执法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

对于文化市场来说,维护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十分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政策、法规、制度的配合,提高相关维权制度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文化产品维权机构,加强文化产品的维权力度,提高维权机构的社会地位,提高执法者的素质,集中打击走私影片放映和非法出版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