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朝四面八方想的理论根据与客观根据

朝四面八方想的理论根据与客观根据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朝四面八方想的理论根据与客观根据人们碰到某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大都是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力图尽快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第一节 朝四面八方想的理论根据与客观根据

人们碰到某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大都是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力图尽快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当开动脑筋想出了某个办法以后,经过一番斟酌,要是认为它切实可行,便着手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想出的这个办法如果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或者效果是不好的,这时,人们便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想第二个办法。要是第二个办法也依然行不通,或者依然效果不好,那就再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再想第三个办法……如此往复,逐步推进,一直到问题最后获得解决。

人们这样思考问题是长期培养起来的。从进小学开始,做练习题也好,考试也好,一个问题一般都只要求有一个解决办法。不管这个办法是优是劣,是简是繁,其代价是大是小,其效率是高是低,只要符合答案就行,就能得满分。除了少数例外,一般老师都不鼓励学生去想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多种答案。如果谁想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新的办法又并非“完美无缺”,那么老师不但不会给他加分,还会扣他的分。既然这样,谁还愿意去伤精费神地想更多的办法、想新的办法呢?久而久之,这种解决问题只求想出一个办法的态度,便成了人们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考习惯。

这样的思考习惯好还是不好呢?早上起床时思考“我今天该穿什么衣服”?坐在餐厅的餐桌上思考“我现在点什么菜”?一般来说,这样的问题只要想出一个方案来就行了,即使后来发觉这个方案不恰当,那时再去想第二个方案也不迟。对于思考大量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常规性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习惯是好的。

而对于思考非常规性的复杂的新问题来说,这样的思考习惯就不见得好了。特别是对于从事党政领导、科学技术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刑事侦查等这些创造性程度很高的工作,如果也以这样的思考习惯来对待,那就很难做到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很难取得圆满的、出色的、有重大突破的好效果。而且,这样思考问题,不仅可能实际上实施的只是第二流、第三流的方案,还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带来许多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新的问题和麻烦。

人们的大量实践经验充分表明,要高效率地解决复杂的新问题,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新设想。而高质量的新设想一般都不可能一想就很快想出来。反过来说,思考一个复杂的新问题,最初所考虑到的设想大都不是高质量的。只有先提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设想,才有可能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高质量的新设想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体上来说,这是因为:

第一,当只有一个设想的时候,就不可能进行比较。而没有比较,也就难以看清这个设想的优点和缺点,难以鉴别和断定它究竟是不是一个高质量的新设想。法国一个叫查提尔的哲学家曾说过一句常被人引用的有名的话:“当你只有一个主意时,这个主意就太危险了!”当代以研究创新思考方法著称于世的英国学者德·波诺说得更有趣。他说,如果你只有一个设想,你又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设想,那就会产生一种“乡村维纳斯效应”。对于他所谓的“乡村维纳斯效应”,他是这样解释的:就好像某个偏僻的村子里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村民们会把她看成是天下最美的人。在村民们没有看到比她更漂亮的姑娘以前,谁也想象不出世界上还会有比她更美的人。

第二,如果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不满足于只有一个设想,而力图尽可能地多提出一些设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估计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对于高质量的新设想的产生,是一种有利的气候和土壤,是一种必要的基础。

第三,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设想,先提出的种种设想,对后来的设想的产生能起到刺激诱发的作用,能引起一种“链式反应”。就像燃放鞭炮那样,点燃一个炮仗能引燃一连串的炮仗。在前面的设想的诱发激励之下,接踵而来的设想往往会一个比一个质量更高。一个高明的新点子往往是从大量的新点子中综合提炼而来。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第四,在不断思考和提出众多新设想的过程中,人头脑中的潜思维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积极配合显思维进行创新思考,这对高质量的新设想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什么是潜思维,潜思维如何配合显思维思考等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的第十一章作详细说明。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在对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创新思考时,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旧的思考习惯,而代之以建立一种新的思考习惯:先尽可能地多提出一些设想,然后再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来。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朝四面八方想。

所谓朝四面八方想,顾名思义,也就是不要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而要朝多个方向去思考。打个比方,也就是不要像一般的水龙头那样,只是从上往下直线式地流淌,而要像花圃、菜地里的旋转喷头那样,作立体式的旋转喷洒。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全方位的意识网,而把所需要的各种有关的信息、线索大量地网罗进来。

朝四面八方想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让思考活动从一个基点出发,像旋转喷头那样,朝各个方向作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提出大量富有价值而又新颖独特的设想。

我们这里说的朝四面八方想,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谓的辐射思维。辐射思维是相对于辐辏思维来说的。这两种思维,也称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多向思维与单向思维、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等。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20世纪中叶首先提出思维可以分为以上两类。他解释发散思维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其模式是‘从一到多’。”而集中思维则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着重点是唯一的或习俗所能接受的最好成果。其模式是‘从多到一’。”

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般都要经过前期进行辐射思维,后期进行辐辏思维这样两个阶段。也就是首先要运用辐射思维,提出大量的设想来,然后再运用辐辏思维对提出来的这些设想进行审查、筛选和提炼加工,以最后得出一个可付诸实行的最佳方案。

把一个创新思考过程分为以上这样两个阶段,这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划分。有时,在前一阶段就可能要用到辐辏思维;也可能在后一阶段还需要再运用辐射思维。例如,当人们对面临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尚不十分清晰时,就会弄不清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辐射的出发点(辐射的出发点也称为辐射源)。这时就需要运用辐辏思维,先从杂乱无章、模糊朦胧的一大堆有关信息中,整理、提炼出一个可作为辐射出发点的辐射源来。

那些特别复杂的创新课题,有时还需要从辐射思维到辐辏思维,又再从辐辏思维到辐射思维这样多次互相转换、反复循环,才能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通过辐射思维所得到的种种设想,它们的量的多少与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质量高低与成败得失。国外很多学者普遍认为,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他的辐射思维能力的强弱上。因此,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他的辐射思维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充分重视的重要论点。但从一些有关论著来看,国外有些学者把创造性思维与辐射思维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辐射思维,辐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这是不妥当的。它不仅过分夸大了辐射思维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它大大缩小和贬低了创造性思维的范围、内容和意义。

适应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提出设想和筛选设想这样两个阶段的需要,西方的一些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常常会聘请两类不同的智囊人员,一批人的任务是专门负责“提出设想”,另一批人的任务是专门负责“审查设想”。后一批人在前一批人提出的各种各样设想的基础上,通过逐一审查而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西方被称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对此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人们不能要求一个水龙头既流出开水,又流出冷水。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实际上流出来的就会既不是开水,也不是冷水,而是温水。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创新思考朝四面八方想的客观根据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1.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各种各样的条件相联系。在这些复杂纷繁的条件中,有的对事件或问题起决定性作用,即:如果它们变了,即使其他条件不变,事物和问题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条件也就是所谓决定性条件。另一类条件则不能起这样的作用,即是所谓非决定性条件。人们想出办法来改造事物、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改变事物或问题的决定性条件,或者改变这些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途径与方式。一个事物或问题的存在往往都有多个决定性条件,因而人们也就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我们能够改变的决定性条件越多,可以提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越多。

2.事物和问题内部所包含的多种矛盾,以及它们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复杂条件,决定了它们的发展趋势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它们的每一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都可以作为设计出一种改造事物、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客观依据。事物或问题发展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可以提出来的改造事物、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有如攀登高山,既可以从南面攀登,也可以从北面攀登。既可以为了省事省力而走人们早已熟悉的康庄大道,也可以不畏艰险而去寻觅人迹所不至的新捷径。

现在我们再谈谈,低概率是“朝四面八方想”这一创新思考方法的基本特征。

朝四面八方想的目的在于提出新颖独特的高质量设想。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它是一种开拓未知领域的认识活动,因而它只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去摸索和试探。既然是摸索和试探,那就不可能一举成功,更不可能百发百中。一般来说,朝四面八方想的命中率是低的,最后能够加以采用的设想不会很多,提出来的大量的设想都会被淘汰。

能认为那些被淘汰了的设想都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吗?可不能这样看。它们实际上都起了某种铺路石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可能最后获得解决创新课题的高质量的新设想。创造者们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这是产生高质量新设想的必由之路。被称为世界珍珠之王的日本企业家御木本幸吉说得好:“我和我的部下足足拿出了三万件关于人工制造珍珠的方法,其中约三千件获得过实用新案等专利权,然而,其中作为素材投入生产获益的真正的方法却只有几件。那么可以认为余下的二万九千九百件方法均属无稽之谈吗?正是有了那些无稽之谈,才拿得出像样的办法来。”

最后我们再提出一点:在朝四面八方想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评价头脑中所涌现的新设想。否则很多很好的设想就会被葬送掉,高质量的新设想就会难以产生。这是因为:

1.刚刚崭露头角的新设想往往都是模糊粗糙的,如果急于对它们横挑鼻子竖挑眼,相继把它们一个个都枪毙掉,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继续提出新设想的勇气和信心。

2.即使是极富有价值的新设想,也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整理加工,才能使它完善起来。如果过早评价就会使许多好的设想胎死腹中或短命夭折。

3.先提出来的一个个设想如果都过不了“评价”关,那么它们也就不可能或很难起到诱发、激励高质量新设想产生的作用。日本创造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说过的一段话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他说:“为了拿出办法,先不去考虑办法的优劣,只需源源不断地提出想法来。如果好的坏的一律拿不出来,又谈何好主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