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科学技术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我个人认为,自主创新应当包含三种形式的创新。

第三节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科学技术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是头一次比较突出地提出了自主创新,相对于过去强调“引进”、“拿来主义”和“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组装和补偿贸易)的政策,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1.什么是自主创新?

近年来,“创新”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不仅充斥于各种文件、书刊和媒体,而且也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关于创新的提法简直是五花八门,例如自主创新、创新道路、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创新力、源头创新、创新极(Innovationpole)、创新团队、创新体制、创新基地、创新合作体制……同时,各行各业也都要冠以创新的词汇,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企业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创新、营销创新、体育创新、思想工作创新等。我觉得,“创新”一词似有泛化甚至乱用之虑,因此有必要对创新和自主创新做一点诠释。

其实,“创新”(Innovation)既老又新。说它老,是因为它最早是于1912年由奥裔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npeter,1883—1950)提出的,差不多快有近百年历史了。说它新,是因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它已成了当代一切工作的主旋律。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于1912年首先用德文出版,后来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此书成了他的成名之作。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他阐述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这是针对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而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静态循环相区别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那么创新的函数是什么呢?创新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它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具体地说,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寻找原料新来源,实现企业管理的新组织,等等。[8]总之,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后,“创新”一词已普遍被接受,它的应用范围也超出经济的领域,成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什么是“自主”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自己做主”。与自主有关联的词汇,还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自主招生、自主学习等。在这些词汇中,都突出了自主,意思很明显,表明这些行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的。因此,所谓自主创新,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由自然人或法人,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的技术或产品,并在实际生产中获得应用。其中,最核心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它们是由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并且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同时,当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时,必须划清自主创新与闭关锁国的自力更生之间的界限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重蹈过去闭关锁国的错误的同时,又不拒绝接受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为我所用。但是,我们的战略应放在自主创新上,那么一旦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新技术封锁时,不至于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总之,自主创新是积极的战略方针,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自主创新的类型

自主创新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括不同层次的意思,我们应当正确地加以区分。我个人认为,自主创新应当包含三种形式的创新。

第一,引进、消化、再创新,这是创新的初级形式。从字面上理解,这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已发明创造新技术,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这些技术,为了发展我国新技术产业,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有必要通过或合作,或合资建厂的方式引进新技术,然后消化并再创新,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的汽车、飞机、电脑、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医疗设备、通信设备和科学仪器等制造技术,都是属于这类创新。当然,引进只是手段,而消化、再创新才是我们的目的,就再创新这一点来看,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也是自主创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影音光碟(Video Compact Disc,VCD)的发明。VCD是1993年由安徽万燕公司发明的,但是他们应用了美国人发明的计算机活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ucture Expert Group,MPEG)解码技术。世界上许多国家仅仅把这项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多媒体,而没有考虑到它在家庭娱乐场所的应用。然而,聪明的中国技术人员看到了MPEG技术在娱乐行业的巨大市场,于是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VCD,所以VCD相对于MPEG来说就是再创新。

但是,VCD技术很快传到了日本,善于模仿的日本人很快又开发出了新一代的数字影盘(Digital Video Disc,DVD)、超级影音光碟(Super VCD,SVCD)等系列产品。由此看出,国际之间技术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谁掌握了新的技术,那么谁就能够占领一个新的市场。

第二,独立赶超自主创新,这是填补我国技术空白的创新。不必讳言,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最先进的核心技术仍然垄断在他们手中,并且制定了不少限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法案。因此,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必须打破他们的垄断,研制这些高新技术,填补我国在这些新技术领域里的空白。尽管这些新技术发达国家早已有了,但我国是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专家完成的,也属于自主创新。

2004年两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成果,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自主创新。这两项成果的获得者分别是中南大学的黄伯云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前者发明的是“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后者的发明是“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这两项发明成果的确是来之不易的,都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空缺了6年以后的首次突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打破了国际的封锁,是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制造这些复合材料的国家。[9]

第三,原始创新,这是创新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最高表现。我们通常把这类创新叫做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它们的目的在于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本质上说,原始创新是指世界第一、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和旷世无匹的科学技术成就。例如,袁隆平经过十多年研究成功的三系配套水稻杂交就是一项具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他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也因此而获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令人称奇的是,应用他的杂交水稻种子,能够把水稻的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这一成果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广。之后,年已76岁的他又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向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迈进。[10]袁隆平不仅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赏,而且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耀,为解决世界缺少粮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原始创新方面成果中,像获得诺贝尔三大科学成果奖的成果(评选失误除外)以及那些划时代的世界顶尖成果,无疑都是原始创新最高的代表。很可惜,我国在原始创新成果方面十分落后,至今还没有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奖的问题,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原创性基础研究太薄弱了,研究政策和环境并不宽松,缺乏创造型人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强调自主创新时,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原始创新,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软肋。如果我国没有大量原创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开发出关键的新技术,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市场。

3.正确地理解创新的概念及其本质

“创新”一词是由英语“innovation”翻译过来的,是革新、改革、改进、改良、刷新的意思。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所谓创新,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设计的新方法,或是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等。很明显,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与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形式相对应的则是旧途径、旧方法和旧形式。从这些诠释来看,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对原有事物而言的,包括对原有事物的改革、改进、改良、刷新和拓展等。

当前,国际上关于创新的权威定义有两个:①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被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为创新。”②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新的服务”。[11]从这两个定义看,创新的本质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新,二是经济价值。因此,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上理解创新才是正确的,任意将创新概念扩大化是不严肃的。

为什么中国能够创新的人比较少?为什么中国创新的企业很少?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或是在外资企业里)能够做出创新的成果,而在国内却不能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创新者要有敢于说“不”的独立人格,而不是对权威言听计从;他们要有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不是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他们是安贫乐道和孜孜以求的人,而不是心态浮躁和患得患失之徒;他们是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胆小怕事和安于现状的人。对比了创新与守旧者素质的差别,我们就不难得出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坦率地说,在中国创新还只是一个口号,“叶公好龙”者多,敢于“身体力行”者太少。试问:如果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境界,创新和发明谈何容易?因此,创新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唯有具备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才能有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有了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创新。

创新与创造(Creation)是根本不同的,创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出原来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是第一次、率先、从来没有过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只提创新而不强调创造,前者只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人的素质,至少它目前还不是一门学科;而后者早已形成了一门学科——创造学,并且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创造教育学、创造心理学、创造工学、创造技法等边缘学科。它们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内容,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励人们的创造精神,传授创造技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更应当强调创造,因为这是我国国民更加缺少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