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创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批中小企业不断创立与发展,称为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关注并重视创新创业,对于在中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型社会,对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创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一、创业可以大国推进经济发展

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业高潮,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大批中小企业不断创立与发展,称为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关注并重视创新创业,对于在中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型社会,对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个社会创业活动发展得越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就越高,从而越能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创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经济增长必然引起一系列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一系列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量成功的创业企业必然会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业成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创业企业要能够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从行业内的发展来看,创业企业的成功将会影响行业现有的经营格局,加剧行业竞争状态,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竞争的结果有利于资源向经营良好、效率更高的企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业成功有利于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个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的大小,往往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强弱。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为社会带来相对较高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当今中国,更多的创业企业正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创建者创办,知识与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本并参与企业的分配。因此,创业成功有利于知识向资本的转化,有利于资本与知识、技术的融合,资本借助知识又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这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增长与结构调整,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

二、创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的关联和比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加快步伐。这意味着行业中原有投资主体退出,个别行业萎缩或消失,而新的投资者出现,新兴的行业迅速崛起。新兴行业的出现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都与创业密不可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在产业结构方面,面对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是: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力推进创业活动方可完成。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十分适合青年创业。一般来说,创办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地点、人员、设备和资金,即所谓的人、财、物。就地点而言,第三产业不需要占太多的场地,而且对场地的选择要求也不太苛刻。就人员而言,不要求过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就物而言,第三产业投资不大,资金较少。因此,第三产业创业成功的概率比较大。

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针的指导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需要更多的人创办第三产业,为我国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迅速发展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创业,呼唤人们创业,而且它也为创业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三、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压力在世界首屈一指。目前,中国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进行优化和调整。与世界工业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情况类似,我国在这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进入减速通道,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测算,今后一段时期内,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在1000万以上,加上退役军人和失业人员、转岗安置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1.5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大局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而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增长19万。截至2009年底,累计往年未就业大学生,总共需要安排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帮助大学生就业更是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将过剩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本,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表明,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和推动创业已经成为中国长期重要的政策取向。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劳动者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办生产和服务项目或企业,在实现自身就业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据权威部门统计,每创业成功1人并稳定经营1年以上,平均带动5人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创业精神,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倍增效应,是市场就业的主要措施,是就业工作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战略。

四、创业促进富民强国

通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新创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多的财富由全民创造,更多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促进全民共创财富、共享财富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创业才能富民,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群众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如果能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氛围,则必然促进大批创业企业家的涌现,一个企业家的产生会为社会带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少量社会就业岗位的产生,但大批创业企业家的产生必定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对富民强国基本国策的落实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不仅可增加就业机会,降低社会失业率,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创富能力,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从而大大增强综合国力,增加国民财富,并最终形成民富国强的创新型国家。

创业富民、创新强国强调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不断拓展创业创新领域,提高创业创新层次和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全国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各项事业更加有成,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创业创新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各方面利益得到统筹兼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形成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才能使得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如此则富国民强指日可待。

五、创业教育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蓬勃旺盛的社会创业活动引发并促进了上层建筑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最近中央提出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基础的。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联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并非要求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