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赤眼蜂应用技术及在有机水稻上防治害虫的作用研究

赤眼蜂应用技术及在有机水稻上防治害虫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重点对赤眼蜂寄主米蛾饲养技术,米蛾生物学习性,赤眼蜂本地蜂种的选育,赤眼蜂生物学习性,赤眼蜂应用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其在有机水稻害虫生态控制上的作用。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为此,从2002年起至今进行了赤眼蜂在有机水稻防治害虫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作。米蛾卵胚胎坏死,赤眼蜂不能寄生。米蛾卵保存温度在0℃以下超过5小时,因胚胎受冻坏死赤眼蜂不能寄生。

赤眼蜂应用技术及在有机水稻上防治害虫的作用研究

李有清 陈玉良 顾树平 梅锦培 杨衍强 冯丽菊

(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 上海,崇明202178)

[摘 要]有机水稻生产关键技术之一是病虫害的控制,作者通过释放赤眼蜂增加种群数量,防治有机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取得成效。本文重点对赤眼蜂寄主米蛾饲养技术,米蛾生物学习性,赤眼蜂本地蜂种的选育,赤眼蜂生物学习性,赤眼蜂应用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其在有机水稻害虫生态控制上的作用。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米蛾饲养;赤眼蜂繁育;稻纵卷叶螟;放蜂效果。

上海市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是位于国家生态岛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北沿长江农场,是上海市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是国家命名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已通过我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已建立和实施具有自主创新有机水稻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确保了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害虫生态控制系统中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尤为关键,特别是在稻田增加和补充天敌种群数量上赤眼蜂应为首选。通过释放赤眼蜂达到稻田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与天敌群落的平衡,控制害虫的危害。为此,从2002年起至今进行了赤眼蜂在有机水稻防治害虫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作。

1米蛾(赤眼蜂中间寄主)饲养技术

赤眼蜂通过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来大量繁育。因此米蛾的饲养成了赤眼蜂能否推广应用的关键。

1.1米蛾饲料的选方

通过多组饲料配方的研究得到优质米糠+面粉+豆饼粉按7∶2∶1的配方最佳,其次为优质米糠+面粉按8∶2配置,米蛾的产卵量最高。其他配方对米蛾的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为发育进度推迟(5~15天),羽化率降低(20%~60%),产卵量减少(70%~80%)。

1.2米蛾饲养密度

米蛾饲养采用饲养箱饲养,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提供,每标准饲养箱为42×35×8立方厘米,每箱接种米蛾卵量1~1.2毫升,相当1万粒卵粒,卵孵幼虫取食活动空间约占1头/立方厘米。每箱饲养幼虫可达到1万头左右,每标准饲养箱米蛾集卵量可达到50毫升以上,可繁蜂50万头,可用于25~50亩稻纵卷叶螟防治。经试验每箱超过15000头幼虫,由于饲养空间不够,密度拥挤,食料不足,幼虫发育不良,影响成虫羽化后的产卵量,超过饲养密度其产卵量与饲养密度呈负相关。

1.3米蛾生物学习性

1.3.1米蛾发育最佳温度和历期

米蛾最佳发育温度:20℃~32.5℃。

各虫态历期:卵期4~5天;幼虫期40~45天(共分8龄);蛹期10~14天,全代平均历期为59天。

超过室温范围,幼虫发育缓慢,发育进度参差不齐,幼虫期最长达111天,温度在10℃以下,幼虫出现滞育。

1.3.2成虫寿命与产卵量

成虫寿命:5~7天(雌虫平均5天,雄虫平均7天)。

成虫羽化展翅后即能交尾,交尾后的第2~3天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期5天左右,单个雌虫产卵量为80~345粒,平均为150粒,卵为单产。

1.3.3米蛾产卵习性与集卵技术

米蛾卵喜产在纱网的空格之中,网格以25目为佳,高于40目卵粒难以取下。

集卵方式:采用滚筒式、袋式、挂条式三种方式集卵。以滚筒式集卵最佳,其集卵量是其他方式的2~3倍。

1.3.4米蛾卵保存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

米蛾卵适宜的保存温度为5℃,保存时间在7天为好,超过7天对赤眼蜂的寄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保存15天,寄生率下降为20%,保存20天以上。米蛾卵胚胎坏死,赤眼蜂不能寄生。

米蛾卵保存温度在0℃以下超过5小时,因胚胎受冻坏死赤眼蜂不能寄生。

2赤眼蜂的繁育

2.1本地赤眼蜂蜂种的收集

在未放过赤眼蜂的有机稻田从6月初开始挂米蛾卵卡诱集本地赤眼蜂产卵,每3天收集更换一次,将收集到的卵卡检查被寄生情况,将赤眼蜂寄生卵置于试管中,待出蜂后再接种于新的米蛾卵卡上,经反复接种扩繁2~3次,出蜂后用蜜糖水作补充营养。请专家鉴定,确定本地蜂种种类后进行扩繁,用于有机稻田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害虫的防治。

本地蜂种经华南农业大学黄寿山教授鉴定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毫升a Confusum Viggian)简称Tc。

2.2拟澳洲赤眼蜂生物学习性

2.2.1拟澳洲赤眼蜂存在与害虫同步迁飞的可能性

经试验观察,拟澳洲赤眼蜂在本地未找到越冬寄主,从田间系统收集情况表明:在5月份之前田间未能诱到Tc,一般在二代稻纵卷叶螟迁入本地时(6月中下旬)可诱到Tc,出现Tc与稻纵卷叶螟同步迁入的现象。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海上昆虫捕捉情况相似,当海面(黄海)捕捉到稻纵卷叶螟时同时捕捉到赤眼蜂。

2.2.2繁育适宜温度与寿命

经试验观察,Tc繁殖适宜温度为25℃~30℃。在室内饲养成虫寿命平均可达到10天以上,温度超过37℃,成虫寿命仅为5~7天。这一数据为高温天气下影响放蜂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2.2.3产卵量与产卵历期

据在室内用Tc接种米蛾卵观察,Tc出蜂后1~3天为产卵高峰期,卵卡的寄生率最高,第四天开始下降,至第七天Tc死亡率达到90%以上,产卵历期可达10天左右。米蛾卵90%以上均为单寄生,单蜂的产卵量在53~165粒,平均为123粒。赤眼蜂出蜂后1~4天接种米蛾卵卡寄生率最高(85%以上),5天后接种卵卡寄生率明显下降(50%以下),7天后接种寄生率不足20%。

2.2.4Tc在田间扩散距离

据在有机稻田测定Tc在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7月上旬)有效扩散距离半径为5米;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8月初),有效扩散距离半径为3米,因受高温影响(35℃以上)对其扩散有限制作用。

2.3大量繁殖

2.3.1选用新鲜的米蛾卵卡

选用新鲜的米蛾卵卡是赤眼蜂繁育确保高寄生率、蜂种健壮、活力的关键,一般卵卡保藏5℃低温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周,在一周之内保存的卵卡越是保存时间短其寄生率越高,超过一周寄生率明显下降。

2.3.2接种比例

根据Tc的产卵习性和产卵量以1∶35为最佳,即一张蜂卡待见高峰可接种35张米蛾卵卡,高于1∶35导致赤眼蜂过寄生营养不足,严重影响蜂种的质量。

2.3.3蜂卡的保存

蜂卡的保存关系到出蜂率和蜂种活力,在非放蜂时间,卵卡在接蜂后3~5天变成蜂卡置于3℃~5℃低温环境下,诱导赤眼蜂滞育可达到中长期储存的目的,待需要放蜂前2天取出,出蜂后释放至稻田,据试验研究,Tc蜂卡有效保存期较短,一般在20~25天,超过30天蜂卡的出蜂率不足15%。在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害虫基本无效,储存超过20天打破蜂种滞育的天数需要5天以上。

3赤眼蜂在有机水稻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3.1赤眼蜂最佳释放期

据试验研究,赤眼蜂最佳释放期应于害虫的发生期相吻合,当害虫进入产卵高峰期放蜂效果最佳。因此,准确虫情发生期预测十分重要。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上掌握在蛾高峰出现1~2天时及时释放赤眼蜂。

3.2放蜂量与放蜂点

据5年的放蜂试验结果数据表明,二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年份每亩释放Tc1~1.5万头,大发生年份每亩释放1.5万头,每亩释放点不少于5点,点距在10米左右;三代纵卷叶螟应增加放蜂量至2万头/亩,此时因受高温影响赤眼蜂活动距离减少,放蜂点应增加到8~10点,点距为6米左右。实践证明,过分的增加放蜂量并不能达到提高放蜂效果的目的。

3.3放蜂次数

据试验调查,放蜂次数与防效密切。放蜂次数应根据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的长短、蛾卵高峰出现的次数而定,一般各代放蜂2~3次。数据统计表明,放蜂一次与放蜂二次的效果相差在20%左右。

4放蜂效果

应用Tc在有机水稻上防治稻纵卷叶螟,已连续五年做试验研究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成效。Tc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在44.8%~67%。一般年份放蜂田块的寄生率比自然寄生率高20%~30%。在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年份,放蜂田块不再采取其他应急防治措施;在大发生年份,可减少用植物源农药防治次数1~2次。

稻田放蜂的效果不仅是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作用,它更是实施整个有机水稻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放蜂措施增加了稻田天敌的群落数量和赤眼蜂的种群数量,且对稻田其他天敌无直接杀伤作用,可确保稻田天敌群落的稳定,达到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平衡,从而控制害虫的危害。据2007年调查,增加放蜂来实行害虫生态控制的有机稻田,稻纵卷叶螟有效虫量比未放蜂田块平均下降40.6%,卷叶率平均下降56.97%;放蜂田蜘蛛总量比未放蜂田增加2倍,蛛虱比为1∶4.02,未放蜂田蛛虱比为1∶11.8,抑制了稻飞虱的危害,证实了放蜂对稻田害虫生态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根祥,梁广文.中国赤眼蜂研究和应用的历史与现状.江西农业学报,1999,11(2):39-46.

[2]张建汉,张士新,蔡明清,杨衍强,李有清等.有机水稻生态控制系统的构建.上海农业学报,2005,21(增刊) 133-1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