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上海自2008年成为“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实施了聚焦十大重点产业,覆盖10个共性环节的“两化融合1010工程”,形成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扶持发展为主线,政府政策推动和专项支持为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上海自2008年成为“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实施了聚焦十大重点产业,覆盖10个共性环节的“两化融合1010工程”,形成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扶持发展为主线,政府政策推动和专项支持为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一是“点上抓企业标杆”,以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例如,中国商飞投资1亿元实施了全球协同研制平台建设,促进了由单机设计向网络化协同设计的转变,带动了协作单位和供应商等业务系统对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备配套保障能力的航空研制生产体系。上海电气下属的电站集团、三菱电梯等企业围绕核电、风电装备、电梯等关键产品,着力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部署,打通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加快了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上汽集团围绕自主荣威品牌建设,开发建成国内首个集成且支持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平均减少45%的制造周期,带动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宝钢集团、华谊集团在节能减排,光明集团在食品追溯系统,纺织集团在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江南、外高桥在数字化造船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两化融合探索应用。2009—2011年,上海市经信委累计支持“两化融合”项目近200个,支持资金近5亿元,有效带动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超过120亿元。

二是“线上抓产业联动”,通过重点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共性服务的平台,推进“两化融合”的集群发展态势。比如,商务领航、“企业呼声直通车”热线等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通过政府补贴和平台让利的方式,“双推工程”使电子商务在7000余家中小企业得到应用和拓展;临港高端装备产业区、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杨浦创智天地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三是“块上抓产业集聚”,构建“两化融合”重点区域布局。上海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在临港、漕河泾、市北等地开展“数字园区”建设;在浦东、松江、宝山、杨浦和闸北五个区开展“两化融合”实践区建设,根据区县产业特点明确重点实践任务,浦东新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

四是“面上抓环境优化”,充分利用上海的人力资源和产学研联动机制,科学规划和评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上海依托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和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成立了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分别就研发、制造、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等方面信息化应用,从理论、模型、方法论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时,上海还着力构建“4+5”的联合培训机制,借助上海市经济党校,上海信息化培训协会等组建4个“两化融合”联合培训机构;依托上汽、电气、华谊、宝信等大企业,认定了5个实训点,2009—2011年共完成近万名应用技术人员和3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两化融合”已融入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全局,信息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现有效对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2.3,具备向深度融合推进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