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测度的本意是把非数世界的某种状态转换成数世界中的状态。相对而言,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国家也是一个区域,具有区域的一些共性。

(三)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

测度的本意是把非数世界的某种状态转换成数世界中的状态。例如,把创新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转换成0,1,2,3,4,5等,或把收入的高中低表达为3,2,1等(高建,1997)。要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就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测度。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复杂性,难以用单一指标来对其测度,而是需要一组既相关又独立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来对其综合测度。

在现有文献中,尚没有文献直接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问题。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目前可供参考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和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

在国外,目前对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影响较大的是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奥斯陆手册(Oslo Manual)。在奥斯陆手册中,提出了一套基于特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测度的指标体系,如图6-1所示。这个测度框架适合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国家使用,我国缺乏基于特性测度的研究基础,难以采用这个框架(高建,1997)。

img9

图6-1 基于特性的创新过程测度框架

在国内,高建提出了基于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测度的指标体系(1997),如图6-2。这个测度框架是根据中国国情,在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适合于中国企业调查使用。

img10

图6-2 基于阶段的创新过程测度框架

柳卸林认为,当今流行较广的两种技术创新测度指标为(1993):①直接的创新指标:新产品、新工艺数。②间接的创新指标:专利数。

2.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

在国外,目前对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影响较大的是OECD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胡志坚,2000)。该报告认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创造、传播、应用各种知识的行为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行为者,在作为知识生产和使用的合作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相互关联以及使用何种技术。这些行为者首先是私有企业、高校、公共研究机构及其人员。它们的联系多种多样:可以是共同研究、人员交流、交叉专利、购买设备以及许多其他渠道。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测度与评估也是以下面四种类型的知识和信息流动为中心:

(1)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联合研究活动和其他技术协作;

(2)企业、高校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联合研究、联合专利、联合出版以及更为非正式的联系;

(3)知识和技术向企业扩散,包括新技术的产业采用率和通过机器设备的扩散;

(4)人员流动,重点是技术人员在各公共、私有部门内部或之间的流动。

另外,1997年以Bjom Johrson为领导的研究小组向欧洲委员会递交的《欧洲一体化和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认为(胡志坚,2000),应该把国家创新系统终极绩效和中间绩效区分开来:

(1)终极绩效,最终可用的单一测量手段是生产率的增长;

(2)中间绩效,需要几种指标: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②渐进创新与根本创新。③专利、新产品和生产与外贸中高技术产品的比例。

在国内,柳卸林主编的《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一书开发了一系列互动与知识流动作用的指标,力图定量地对我国创新系统的绩效做一描述(2000),这些指标主要是:①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研究、联合发表论文。②联合申请专利。③研究机构和高校对企业的技术扩散。④科技人员流动。

另外,王海燕以在国际上基本取得认同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作为选取指标的参照系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把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分为两类指标(2001):资源状况和配置能力,再把这两类指标分解为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三个方面,并以国际竞争力报告为基础,相应选取46个子指标,构成评价国家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

(1)资源状况。

A.资金: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GDP。③国内R&D总支出。④企业R&D总支出。⑤公共教育支出。⑥国内总投资额。⑦财力资源。⑧国内经济。

B.人力资源:①全国R&D人员总数。②企业R&D人员总数。③初等教育入学人数。④高等教育入学人数。⑤熟练劳动力。⑥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⑦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⑧企业家精神。⑨灵活性和适应性。

C.知识:①科学教育状况。②授予国民专利数。③国际论文发表数。④基础研究状况。⑤知识产权状况。⑥国民在国外获取专利件数。⑦新技术信息。

(2)资源的配置。

A.资金:①全国R&D支出/GDP。②企业R&D支出/全国R&D总支出。③企业R&D增长率。④实际GDP增长率。⑤国内投资总额实际增长率。⑥股票市场。⑦风险资本。⑧信贷。⑨股东价值。⑩公司内部培训。

B.人力资源:①人才外流。②企业R&D总人数/全国R&D总人数。③学生教师比。④经济活动人口比率。

C.知识:①报纸流通量。②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年平均增长速度。③企业间技术合作状况。④院校与企业间合作研究状况。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⑥R&D设备的重新配置。⑦经济知识的普及。⑧科学与技术。

3.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探讨

毫无疑问,企业的创新绩效是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基础。然而,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不是企业创新绩效的简单叠加,这是因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仅还有其他创新活动主体的贡献,而且有各种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尽管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启发意义,却无法直接照搬。

相对而言,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国家也是一个区域,具有区域的一些共性。但是,国家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是一个具有国家主权的区域。因此,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具有较大的特殊性,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区域层次。而且,本专题研究所指的区域乃是特指一个国家之内的区域,不具有国家这一特殊区域的许多特征,如一个国家之内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远比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密切,而一个国家之内区域之间的创新环境差异远比国与国之间的创新环境差异为小。因此虽然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具有直接参考的价值,但在本专题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中也不宜直接套用,而必须做必要的调整。

就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来说,本书认为,目前OECD开发的一套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比较具体,便于量化,有利于进行不同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比较研究,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解已从一种制度或机构,转向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知识、技术在各主体间的流动的新趋势,是当前国际主流的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方向。而柳卸林主编的《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一书开发的一套用于我国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与OECD的相似,反映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但是,OECD开发的这套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流动尽管重要,但毕竟不等于绩效自身。因而,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流动的测度不等于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测度。

(2)知识和信息当然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但创新资金等其他创新资源也不能完全忽视,特别是对于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

(3)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来说,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固然重要,但包括知识和信息在内的创新资源储量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王海燕提出的以国际竞争力报告为基础的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报告是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提出的下列竞争力方程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这个公式所包含的思想是科学的,也是非常深刻的。尽管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已经从提出之初到目前经过了一个深化和精确化的过程,并且也包括概念本身的一些较大调整,但仍然没有超出这一公式所描述的思想范畴(王与君,2000)。王海燕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显然吸收了这一科学思想,比较全面体现了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内涵,在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王海燕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也有不足之处,即忽视了创新环境的作用。实际上,创新过程既是创新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受创新环境影响的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本书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指标体系可以以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参照系进行选择,但要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内涵和区域的特性为依据做必要的调整。根据这一思路,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测度指标可分为三类:区域创新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区域创新环境。以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选取,三类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的具体指标及其构成的指标体系如下:

(1)区域创新资源:

A.资金: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全区R&D总支出。④企业R&D总支出。⑤公共教育支出。⑥国内投资总额。

B.人力资源:①全区R&D人员总数。②企业R&D人员总数。③初等教育入学人数。④高等教育入学人数。

C.知识:①科学教育状况。②授予国民专利数。③论文发表数。④基础研究状况。⑤公民在国外获取专利件数。⑥新技术信息。

(2)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

A.资金的配置:①全区R&D支出占GDP比重。②企业R&D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重。③企业R&D增长率。④实际GDP增长率。⑤国内投资总额实际增长率。⑥股票市场。⑦风险资本。⑧信贷。⑨股东价值。⑩公司内部培训。

B.人力资源:①人才外流。②企业R&D总人数占全区R&D总人数比重。③学生教师比。④经济活动人口比率。⑤获得熟练劳动力的容易程度。⑥高级经理人员从市场上得到容易度。⑦获得合格工程师状况。

C.知识的配置:①报纸流通量。②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年平均增长速度。③企业间技术合作状况。④院校与企业间合作研究状况。⑤企业技术开发财力资源状况。⑥R&D设备的重新配置。⑦经济知识的普及。⑧科学与技术激发青年兴趣的状况。

(3)区域创新环境:

A.区域创新硬环境:①对电信的投资。②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③计算机功率每千人的M IPS。④每千人中联网户主数。⑤新信息技术。⑥每千户居民中电话干线数。⑦每千户居民中移动电话用户数。⑧工业机器人可操作存量。⑨制造业中每千名工人平均的专用机器人数量。

B.区域创新软环境:①灵活性与适应性。②机会均等。③社会价值观。④知识产权受保护状况。⑤政府对生产的参与。⑥公平。⑦每十万居民中严重犯罪人数。⑧安全。⑨企业家精神。⑩技术开发和应用法律环境支持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