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差异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差异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的差异,然后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否在两者各自的古代神话中就有所体现。中国人创造性思维的模糊整合性待征是有利于中国文人的求知的。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子论是西方人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解析性的进一步发展。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差异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的差异,然后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否在两者各自的古代神话中就有所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很强的直觉性、模糊性,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强烈的模糊整合特性。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都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心物同一”放在最高的层次。中国的传统科学也没有走出思维模糊整合性的神秘之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互补的。中国哲学和养身学紧密相连,中国的哲学家们告诉人们要重视自我身心的修养,自我身心修养的提高才有助于人的智慧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加强,所谓的“养心知性以知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大部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具体再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两者与其说是在绘画工具、表现手法上不同,还不如说是创造主体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画讲究“留白”,不论是宣纸上的“留白”还是绢或帛上的“留白”,它们内在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一致的。中国画家常常希望在画中表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中国画的特有的“留白”也是由创造性思维的模糊整合性特点决定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和中国画一样有着共同的哲学追求。中国的民族音乐常以音乐形式表现空灵、超越等心灵之境。“高山流水”表现了心境与自然的合一。创造性思维的模糊整合性决定了这种创造方式。中国的传统天文学是和占卜、算卦混同在一起的。客观的天地、星座运动和国家、民族的安危兴衰构成了奇妙的对应关系。中国建筑也和自然之象联系在一起。阴阳风水和楼台宫室的布局、构造是一体的。好的风水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将给建筑带来好的命运并恩泽其主人,而坏的风水被认为必然损及建筑及它们的主人——中国人常常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传统医学也体现了模糊整合性思维的特点。“气”被认为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医中的人体是与自然相对应的,因此,中医讲究人体和自然变化的调和,这样就又和中国的养身术和哲学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也把学问之间的“融会贯通”看作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因此,许多杰出的中国文人精通“琴棋书画”,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国人创造性思维的模糊整合性待征是有利于中国文人的求知的。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强的逻辑性、解析性。这是和中国人思维的强烈的直觉性、模糊性相对的。直觉是非逻辑的思维,思维的模糊会削弱解析的能力。思维的逻辑解析性和思维的抽象、理性的发展紧密相关。具有较强逻辑解析性的思维在进行创造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整体中创造出许多明确的“界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种类型的思维更好地发展下去。西方人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解析性显著地表现在西方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之中。中国人因为创造性思维具有强烈的模糊整合性特点,所以发展了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科学。西方的科学(早期可以归之于哲学)从一开始便体现了强烈的逻辑解析性。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世界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希腊人对自然界形成一套系统的理性看法的开始。泰勒斯对世界从理性角度的追本溯源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精神。泰氏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继老师之后提出了万物由气构成的命题。阿氏所说的“气”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气”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言的“气”是整体性的,是一种模糊的浑然一体的存在,而阿氏所言的“气”实质上是对整体的一种解析。阿氏注重的是物质的构成物,他的视点落在构成整体的个体上。中国哲学家的眼光则始终盯着整体的存在。阿氏以他的具有强烈逻辑性解析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开创了西方哲学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此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使西方实体构成主义有了一个较成熟的模型。原子论是西方人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解析性的进一步发展。毕达哥拉斯从另一个途径——即在对构成方式的探求中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解析的威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形式。他们以高度的抽象和理性思维开辟了西方哲学的形式主义传统。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进一步促进了形式主义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创造活动是和他的创造性思维强烈的逻辑解析性分不开的。也许是因为希腊人的创造性思维普遍具有这种特点,希腊科学才有可能成为近代许多科学的伟大的源头。西方各种自然科学从希腊化时期开始逐渐从哲学中脱体是西方人创造性思维逻辑解析性进一步加强的很好说明。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托勒密分别以《几何学》、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至大论》使古代世界的几何学、力学、天文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黑暗的中世纪之后,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欧洲文艺复兴后,西方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各成熟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同时许多新学科不断诞生(特别是从18世纪开始)。除属于古典物理科学的天文学、和声学、数学、光学和静力学(托马斯·库恩的分类)之外,电学、磁学、热学、化学都独立地发展起来,生命科学的分支也越来越细,西方人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解析性决定了西方科学不断追求细节问题的发展趋向。这种趋势至今不仅在西方、也在全球加强。自然科学在西方出现时出发点其实是为了给人类建立一个关于外在世界的整体的统一的图像,然而由于西方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其通过细节发展来构成整体图像的道路。在这一条道路上,许多探求细节奥秘的创造主体却往往忽视了人们对统一图像的需要。也许,科学在亚微观世界的发现可以使某些创造主体重新认识到世界的统一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