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投资多看科技,为生态也为王川

投资多看科技,为生态也为王川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小米是一个木桶的话,小米的各个产品就是木桶周围一圈参差不齐的木板,小米手机是最长的那根,小米电视大概就是最短的那根,至于上文所说的内容,则是木桶的底。对多看科技的收购,既是为了迈出构筑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第一步,更是为了多看科技的创始人——王川。于是在2012年4月,王川和他的团队决定做电视盒子。当然,小米也会给王川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他的创意和想法。

如果说小米是一个木桶的话,小米的各个产品就是木桶周围一圈参差不齐的木板,小米手机是最长的那根,小米电视大概就是最短的那根,至于上文所说的内容,则是木桶的底。

为了更好地实现“占领客厅”的目的,雷军选择了从电视和机顶盒抢滩登陆。但是在小米豪华的创始人团队中,并没有人有这方面的经验。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块短板,雷军收购了多看科技

对多看科技的收购,既是为了迈出构筑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第一步,更是为了多看科技的创始人——王川。

王川与雷军结识于2004年,既是同龄人,又有着滑雪这一共同爱好,两家人经常在节假日一同出游,关系十分亲密。2011年雷军重回金山苦苦寻觅CEO的时候,就是王川代任金山软件的CEO直到张宏江上任。

从本质上来说,王川与雷军一样,都是在获得了成功之后,过着“退休干部”一样的生活,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学毕业的第二年,王川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先是做展会设计,之后是卡拉OK点播系统雷石,再后就是被雷军收购了的多看,以及进入小米之后所做的小米电视和小米盒子。

如果有人留意了小米官网上对于小米管理团队的介绍,就能发现,虽然王川是在2012年11月被雷军连公司带人一起“买”进小米的,但在他的描述中却清楚地写着“联合创始人”的字样。

其实,早在小米搭建创始人团队的时候,雷军就已经邀请过王川,但王川并没有答应,只是以个人的身份投资了小米,并且深度参与到公司早期的建设中。包括MIUI的每周更新在内的很多创意都离不开王川的推波助澜,而他更是小米“继而营销”的始作俑者。

当时王川之所以没有答应雷军的要求,是因为那时他也正在筹划自己的又一个创业项目,多看科技。有人说多看科技就是小米的实验室,但其实并不为过。当时因为iPad对于电子书市场的抢占,多看阅读器的想法已经夭折,只留下多看阅读应用。于是在2012年4月,王川和他的团队决定做电视盒子。

之前针对Apple TV所做的中文系统软件的成功给了王川很大的信心。在得到雷军的支持后,多看以小米的名义开发了一款机顶盒,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小米盒子。

从小米盒子开始,多看科技就已经踏入了小米的生态链,加上因为融资的不顺利,最终还是投入了小米的怀抱,完全融入了这个生态圈当中。当然,小米也会给王川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他的创意和想法。

雷军在很早的时候就说手机必将代替电脑,但手机屏幕限制了这个进程的脚步。小米盒子的出现,为电视代替电脑显示器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对手机屏幕的扩展。电视是手机的屏幕,手机是电视的遥控器,小米盒子则是连接二者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做小米盒子的过程中,雷军萌生了一个做电视的想法,绕开盒子,让手机直接实现和电脑的连接。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王川的肩上。

说起做电视,其实王川一开始是拒绝的。

早在1998年的时候,王川的第一家公司雷石就与当时的一些家电厂商有着广泛的接触。在那时认识了王川的创维总裁杨东文,此后一直都想要找他合作,但因为他当时并没有做电视的想法,也就一直没答应。杨东文还曲线救国,通过张宏江和雷军劝说王川,说如果王川做,哪怕创维只占10%的股份也可以。但王川一心想做盒子,完全没有动过做电视的心思。

但是,随着小米盒子的一点点完成,王川与雷军一样产生了做电视的念头。用盒子抢占已经有电视的用户,用电视抢占没有电视的用户,双管齐下,对于小米在客厅入口上的争夺更加有利。

不过,虽然王川与雷军对互联网电视这一概念的觉醒比较早,但其实从创维总裁杨东文对王川五次三番的围追堵截就不难看出,当时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已经开始了暗流涌动。

原本预计在2013年4月推出的小米电视,也因为方案的不断优化,几次难产,又被乐视抢占先机,完全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市场上的暗战,已经变成了混战。

但一贯坚持保守做派的王川似乎对此并不介怀。他说:“从商业上讲,影响可能有,但也是很短暂的。苹果不是第一个做MP3播放器,不是第一个做智能手机。我不认为这能真的影响我们。电视和手机一样,要提高产能,需要先做模具,开一套模具就要三四个月,硬件的风险本来就大,小米又第一次做电视,我还是喜欢先保守点。”

王川的到来,弥补了小米在电视领域的不足,让其在智能家居的领域又前进了一步。作为一家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的企业,必定不能,也不应该做到凡事都自己亲力亲为。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打造精品,而且也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

因此,当发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短板的时候,不一定要自己从零做起,而是要将这块短板拉长,可以从别处拿来一块木板拼接到这块短板上,增加它的长度。这也正是商业生态系统存在的意义。

一直被小米看作是需要赶超的目标的苹果公司,在依靠收购企业弥补自身短板的这一方面,也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收购这件事情上,苹果公司表现出了十足的“土豪”范,深刻地演绎了什么叫做“有钱,任性”。

从2012年苹果在iOS中去掉了谷歌地图开始,苹果与谷歌在地图方面的较量就已经展开了。苹果一直都在试图加强在这一方面的研发能力。2015年5月,苹果对外宣称,已经收购了一家名为Coherent Navigation的导航高科技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GPS(iGPS)技术具有很高的完整性。苹果借此次收购,不仅获得了该公司这种“定位可以精确到厘米”的技术,更获得了一批相关技术人才。

同样,2015年4月,为了提升手机和平板灯移动设备的暗光拍摄质量,苹果完成了对以色列相机技术公司LinX的收购,总价为2 000万美金。除了可以在昏暗的环境下拍摄高质量的照片以外,LinX使用他们自己的镜头配合传感器以及一些算法,还可以创建3D照片。

欲着眼电子杂志市场,苹果收购了iPad电子杂志创建软件开发商PRSS;为了增强iTunes的云技术,苹果收购了数据公司FoundationDB;为了扩展耳机业务和推广流媒体音乐服务,苹果收购了beats audio系统……苹果诸如此类的收购不胜枚举,从公司到专利应有尽有。

2014年,苹果通过发布Health健康应用和HealthKit健康平台,开始了对健康追踪领域的征程,随着iWatch等可穿戴硬件产品的出现,苹果在该领域的地位将会逐步提升。不过,苹果在这一市场缺乏经验,应该会在未来收购一家行业内的领先厂商。就像一位苹果发言人所说的:“苹果公司并不会停止对小型科技企业的收购。”

收购无疑是最快加长自身短板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苹果更多的是想要打造一个帝国,而且它也完全有实力做到,但小米却并非如此。致力于打造生态系统的小米,除了收购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不过,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系统,实现健康发展,企业都要谨遵木桶法则,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然,就像一台搭载四核处理器的电脑,只有256M的内存,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