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关公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关公人物分析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乃忠义大英雄,关羽之死在于太“硬”,对曹魏将领硬,也就罢了,终归是对敌斗争嘛,当然对敌斗争也无须一味“硬”下去,也讲究软、硬两手。诸葛瑾来到荆州,向关羽表明求亲之事。人家诸葛瑾好心好意做媒说亲,被关羽骂了个狗血喷头,关羽强硬过度,不留余地,树敌过多,终酿恶果。

《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乃忠义大英雄,关羽之死在于太“硬”,对曹魏将领硬,也就罢了,终归是对敌斗争嘛,当然对敌斗争也无须一味“硬”下去,也讲究软、硬两手。对孙权硬就一点道理也没有了,毕竟孙权是联合的对象。

曹操闻刘备自立汉中王,想联合孙权,于是派谋臣满宠说服孙权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曹操则兴兵取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救。满宠说,破刘之后,共分疆土,誓不相侵。

孙权做了两手打算。一方面送满宠回魏,约会曹操,答应首尾相击刘备;一方面派人过江,探关羽动静。谋臣诸葛瑾曰:“闻关羽有一女尚未许人,某愿往荆州见关云长,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孙权采用了诸葛瑾的计谋。

诸葛瑾来到荆州,向关羽表明求亲之事。这本是两家结好,并力破曹的好事,愿意就应许,不愿意找个借口谢绝,不伤两家和气,但是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人家诸葛瑾好心好意做媒说亲,被关羽骂了个狗血喷头,关羽强硬过度,不留余地,树敌过多,终酿恶果。关羽是强者,硬对硬也占了不少便宜,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前斩蔡阳,水淹七军擒于禁、庞德。但是,在柔的方面却打了败仗,让陆逊来了一个以柔克刚。

老子向一位老先生商容请教。商容老得牙都掉光了。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问老子:“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您的牙齿不在了。”商容又问:“那么,我的嘴唇还在不在呢?”老子说:“你的唇还在,好好的哩。”商蓉指点说:“你看,坚硬的东西早已不存在了,可是,软弱的东西还在。”老子说:“我明白了。”

老子明白了,我们读了这则小故事也明白了,太硬的东西易折。生铁硬,但十分脆,用大锤一砸就碎。但是钢就砸不碎,顶多砸变形了。原来,钢里面有软软的碳。别小瞧这点碳,它使钢增加了柔性,减少了脆性。历史人物中过度强硬者不少,中国古代的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强硬得很,残酷地压迫人民。人民群众忍无可忍,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结果商、秦、隋都灭亡了,被柔性较大的周、汉、唐取代。综观世间万物,山最硬,地最坚,海最软。然而,山崩地裂,火山地震时有发生,大海却始终保持自己的广阔。

太硬的东西易折有一定科学道理,我们可以从力学中找到答案。

第一,硬的东西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作用时间短,缺乏缓冲,缺乏弹性,所以受的冲力就大,物理学中冲量和动量的概念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一只玻璃杯一碰到硬的东西就碎了,一捆胶皮无论怎么摔打也安然无恙,玻璃杯不懂缓冲和退让,拿血肉之躯硬拼,岂能不粉身碎骨;胶皮却懂保身之道,你硬我软,减少碰撞的压力。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脾气暴躁,说话过伤强硬,得理不饶人,不讲人情,一个劲地“铁”下去,由于没有缓冲,不留余地,常常把事情搞得更糟。有缓冲就有退进,有退进才有自知。

第二,硬碰硬,你硬人家也硬。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你伤害了别人,引起了冲突,自己也受到了伤害。过分强硬,不留余地的人,往往会树敌过多,对自己成就事业无益。

第三,硬的东西易折,常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硬的东西看似硬,其实内伤积累。今天张三对他不满,明天李四对他还以颜色,久而久之,变成了孤家寡人。强硬者总是不知退让,所以总是受伤。

有人说,包公不是“铁”得很吗?其实,历史上的清官一则铁面无私,对贪官污吏“铁”;二则对民“柔”,爱民忧民,柔情如水。包公有“硬”的一面,包公也有“软”的一面:他居官爱民,奏请免除从民间征取的木材和财物,上奏将用于牧马的沃壤良田退还给老百姓耕种,建议停止修建一切不急需的工程,废除所有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包公如此,西门豹、海瑞、林则徐也是如此。

弯弯曲曲的弓,却射出疾矢,而且弓越弯,矢就越快,此乃柔胜刚也。

人生也应似弓,该伸则伸,该曲则曲,该硬则硬,该软则软,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争则争,该让则让,虽弯却不折,虽曲却不断。只有这样,才能在无数险恶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倘若不论青红皂白,一律针锋相对,以硬碰硬,以刚克强,要么,尚未出战身先死;要么,像梁山上的李逵那样总是受伤。硬打硬拼,不过是匹夫之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