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尊重包容是朋友的相处之道

尊重包容是朋友的相处之道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言行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对方,这样才能与朋友很好地相处,从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原文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意译

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刻并不难,难的是不去憎恶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并不难,难的是遵守适当的礼节。

清心智慧

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笛卡儿说:“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的确,尊重他人是文明的起点,人活在世上必然要和别人交往,而对人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仪。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言行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如果你的言语中连讽带刺,或者出现脏话,那你可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所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对方,这样才能与朋友很好地相处,从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清朝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张英(张廷玉的父亲)收到一封家书。信上说他们家正打算修围墙,本来根据地契,墙可以一直修到邻居叶秀才家的墙根下,但是叶秀才不让,并且还到官府里把张家给告了。家人非常生气,就给张英写了这封信,让他处理这件事。

家人很快就收到了张英寄来的回信,但上面只有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接到信后,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就把墙拆了,并且后移三尺才重建。叶秀才一看张家如此大度,也把自己家的墙拆了,后移了三尺。由于两家都各自退让了三尺,因此留出了一条长百余米,宽六尺的巷子,后被当地人赞誉为“六尺巷”。

正是因为张英是一个有气量可包容的人,对叶秀才的狭隘他主动选择了包容,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赢得了他人的敬重,并因此一小事而青史流芳,真可谓一举多得。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让自己不如意的人和事。如果矛盾双方都得理不饶人,只会将事情越闹越大。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学会去适当地包容,才能使“小人不恶”。

而和君子相交,气度不再指向忍让错误,而更倾向于包容差异、把握交往的距离。君子立身往往高于常人,注重涵养礼数,这样的人宁可孤傲一世,也不愿随波逐流。既然如此,和君子相处时,我们不妨把尊敬留给他,而把距离留在心底。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高明的人和君子相交,总是包容差异、成就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晏婴的见解最为独到、深刻。

一次,齐侯出猎归来,指着前来接驾的臣子梁丘据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与我相处得最和谐。”

晏婴不以为然,反驳说:“他与你只不过相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谐?”

齐侯很纳闷:“和与同还有区别吗?”

晏婴说:“和,如羹焉。”

意思是说像厨师煮肉汤一样,把各种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过则泄之,不及则济之,才能烹调出醇美大羹之味。晏婴又把和比作音乐,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才能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同则相反,“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晏婴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就应在不同见解中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心有敬重却不随波逐流。盲目趋同,甚至同流合污,虽共同谋事却各怀异心,这样的交往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总的来说,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契机应缘、和谐圆满,就要辨清君子小人,随机调控我们胸怀的容量。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要想将气量调控用到点子上,关键靠三点:一是平等待人的态度,不自认为高人一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视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宽阔的胸襟。胸怀坦荡,虚怀若谷,有错就改。三是宽容的美德,能够仁厚待人,容人之过。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忘了人格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