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持良知,带来长久的成功

保持良知,带来长久的成功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要知道,品德的影响力是深而广、远而久的,即使隐居山林抑或埋名市井,高尚的品德、清洁的名誉也不会因环境的沉寂而被泯灭。但凡明智的人,都重视名誉若爱惜羽毛,譬如先哲孟子。正是这股浩然正气使孟子不与混乱的现实环境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恪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孔子认为违反原则以求富贵,那是不可以的。

原文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意译

隐居在山野林泉的人,物质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精神生活却很充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学问知识虽然浅陋,但是却具有朴实纯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变成一个充满市侩气的奸商而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郊野外还能保持清白的名声。

清心智慧

古人的义利观是重义而轻利,人们看重的是保持自己的良知。所以,古人对中介经纪和经商贸易的人是最看不起的,以为他们奸猾而失去人的本性,这一观点本身虽然有失偏颇,但置身市井之中难免面对更多的诱惑。如果在利益面前,做出违背良知的事,就确实应该遭到鄙视了。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以后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本着良心做事,不要因为贪图利益,做一些危害国家或者他人的事情。

要知道,品德的影响力是深而广、远而久的,即使隐居山林抑或埋名市井,高尚的品德、清洁的名誉也不会因环境的沉寂而被泯灭。但凡明智的人,都重视名誉若爱惜羽毛,譬如先哲孟子

一次孟子在去齐国的路上,巧遇弟子充虞,师徒对话间,孟子一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一股浩然正气奔涌而出,瞬间便“沛乎塞苍冥”。正是这股浩然正气使孟子不与混乱的现实环境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恪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像孟子这样的圣人,并不是不懂得怎样去“阿世苟合”,向时代风气妥协,以便获取利益。他其实“非不能也”,而是不肯为也。坚守自己的良知,宁可为正义穷困受苦,也不愿苟且现实,追求那些功名富贵。这就是圣人的人格。

世间既有这样以品格立身的人,也有受利欲驱使而陷于不义的恶人。那些品格低下的人,即使地位再高、权势再大,也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甚至会被人唾弃。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的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和他的随从赶了出去,说:“你们怎么有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

上校的儿子最近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他刚刚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付医疗费了,让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又过不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性,最终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医药费。

面对诱惑,陆军上校能始终坚持道义和良知,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正义之光。君子身处世间,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准则:天下事有的可为,有的不可为;有的应该做,有的不该做。

孔子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认为违反原则以求富贵,那是不可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