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的关系

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的关系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良的一生经历了从秦统一六国到刘邦建汉的历史时期。他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尊礼重义的谋士,在反秦灭楚的斗争中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刘邦誉为“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后人尊称“汉初三杰”之一。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的一生经历了从秦统一六国到刘邦建汉的历史时期。他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尊礼重义的谋士,在反秦灭楚的斗争中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刘邦誉为“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后人尊称“汉初三杰”之一。那么他的成功又有什么秘诀呢?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应对之策已思谋成熟,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即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终于打败项羽。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汉之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三杰(即萧何、张良、韩信)。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字为‘子房’)。”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深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不留恋权位。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随着刘邦皇位的逐渐稳固,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相传他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而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这才避免了韩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古代的不少忠臣在政治漩涡中打拼,气节虽高,但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张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正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延伸阅读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范蠡和张良都是历史上的名相,他们各自有令人敬佩与可供学习之处。范蠡、张良前半生为主尽忠,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后半生功成身退,于人世间逍遥自在,成功的事迹流芳百世。他们是完全的成功,因为他们懂得在成功之后退居二线,抽身脱离繁杂的舞台。

如今事业有成的、刚刚步入社会的与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其实都需要向这两位大人物学习。我们不能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有时功成身退可能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不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都会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