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和笑言,自己与太太颜芬正做着一个关乎生态永续、事业永续的“千秋大梦”。“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一份保护生态的公益事业,也是可以永续经营的赢利事业。如果鱼与熊掌可以在某种良性架构下实现‘兼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他说。
吃素,环保,救地球
2014年9月,台湾食品及餐饮行业陷入黑暗低谷。
随着知名猪油品牌商强冠企业的“馊水油”丑闻被曝光,不仅牵连出包括味全、旺旺、统一、全家、味王、盛香珍等一众老字号进货商家,有关部门更在对事件的深度追踪中,确认数百吨问题食用油已流入小吃摊档、糕饼业以及各类中西式餐饮企业。除金门及台置连江县外,台湾20个县市全面沦陷,食用者难以计数。
然而就在公众对食品安全异常敏感的“非常时期”,位于台湾新竹市武陵路30号的“绿舍奇迹健康蔬食餐厅”却宾客盈门,用餐高峰时段常常需要等位。这种火爆的生意场面,在彼时全台缺乏安全感的餐饮行业中实属罕见,而所谓“秘诀”或许就在于,经营餐厅的一对伉俪——总监张钰和与颜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贩卖美食的谋利商人,他们为食客奉于餐桌之上的良心料理,近乎不计成本地以高质量、贵价的有机食材入菜,并最大限度追求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基于此,餐厅开业三年来尚未盈利。
不赚钱的生意,当真有人愿意一心一意做下去吗?维系它的价值何在?又要从哪里寻找源源不绝的驱动资金呢?一切,要从2006年说起。
那一年,张钰和正式启动事业的跨界探索。在此之前,他已于1993年创立了台湾题陞企业有限公司,并凭借一系列创新机具与工法,带领团队攀升至台湾地区起重搬运行业的龙头地位,据点覆盖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台中与台南,同时将触角延伸至大陆地区。
2006年,题陞跃上自成立以来的业务规模最高峰,员工总数也扩充至500多人。但这一刻,张钰和却陷入迷茫。“很多厂商都完成了扩张并安定下来,新动迁计划遥遥无期,我的订单在哪里?如果将来业务规模萎缩,首先意味着公司必须精简人员,那么这些被公司放弃的人,又要如何谋生?”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渐渐将目光聚焦于自童年时期就十分熟悉并倚养的田园农耕。“台湾的起重搬运行业,景气最好时至多只有40亿元市场空间,但农业规模则一直以几百亿元计算,还可以外销全球。多一个‘零’的生意,为什么不试试。况且我自己就长于乡间田园,对这一行并不陌生。”
打定主意,张钰和开始认真考察。他特意跑去台北一家使用自然农法耕作的农场参观,在农场主的带领下实地采摘,并将新鲜蔬食送入后厨烹饪成午餐。席间,他奇怪地发现盘中多了一样“地瓜”,是自己之前不曾采摘的,于是向农场主询问。“这不是地瓜,是你刚才摘的胡萝卜。”对方的一句话令张钰和恍然大悟,原来胡萝卜可以比地瓜还甜,这就是他要的!
但一个令他沮丧的现实在于,自然农法在当时并不具备商业量产的可能性。“不撒农药、不施人工肥、完全依赖阴晴雨雪、自然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产量最好时也只能供一个家庭自给自足。但那根胡萝卜的味道令我念念不忘,我不甘心,一定还有什么办法!”于是从那天起,张钰和对有机农业钻起了牛角尖。
2006年夏天,他租下一块面积1500平方米的土地,鼓励题陞员工与自己一同试种。大家一手扛锄头一手播种,不施肥,不撒农药,结果第一年,菜地绝收,几乎所有的作物都被虫子吃光了。喷辣椒水、樟脑油、大蒜汁,所有自然方式的驱虫点子,张钰和都一一试过,他甚至自己买回蒸馏仪器,提纯炼制驱赶害虫的药汁,但效果终究扛不过3天,最后仍然颗粒无收。
捧着仅有的一点收成,张钰和发现蔬菜的外观都类似“发育不良”,最大的一颗卷心菜只有拳头大小,而且遍布虫洞。为弥补不能施肥的“营养缺失”,他特意去野外砍回许多芒草,埋在土壤里。2008年,地力被彻底启动,卷心菜终于长得有模有样,肥厚的土壤还吸引来大量蚯蚓帮忙翻土。
亦是这一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台湾大批企业被迫裁员甚至倒闭,至年底时,题陞企业的搬运业务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或者,撑过农历年就会有转机。”不愿效仿同行给员工放无薪假的张钰和,咬紧牙关按月发给工人薪水。但农历年过后,经济并未立见好转,市面萧条,失业大军越发庞大。“不想放无薪假的人,跟我去题陞农场种田吧!”张钰和的号召,实际有两重用意。“在我买下的农地开垦耕作有机菜。一方面可以藉此维持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难得的生活体验,顺便减压。”最终,大多数员工选择与老板走进田园,有机农耕正式成为张钰和的另一大奋斗主业。
2009年,一趟因缘际会的法国之旅,更为这场奋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施展平台。
当时,张钰和陪同太太颜芬前往法国,参与国际灵性聚会。席间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探讨因何会出现“2012世界末日”之说,并由此衍生出对减少自然灾害、抵抗全球暖化等议题的热烈交流。
晚间,颜芬睡得很沉,梦境中,她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世界末日。强烈的地震引发了海啸,黑色的海水遮天蔽日,瞬间淹没了所有倒塌的建筑。废墟被卷在汹涌的海浪里,伴随着熊熊烈火,到处都蔓延着毁灭的绝望。颜芬站在海水中央的一座孤岛上,眼睁睁看着无数死难者的尸体从身边漂浮而过,却无能为力,那种无比真实的、震撼的恐惧,令她凄绝哭喊。
张钰和与夫人颜芬
忽然间,她听见一个声音指引自己说:“往这边跑!”循声而去,发现一座山洞,洞口守着一位长者。见到满面泪痕的颜芬,长者缓缓开口道:“人类造下的杀业太重,破坏了地球原本的生态平衡,如果此时还不警觉,待到大自然报复性地反扑,世界便会像现在这般无药可救。”“那么地球还有救吗?”颜芬无助地询问。“有救,吃素就有救。”长者言罢,引导她穿过狭长的山洞,面前是一片清新明媚的田园风光,仿佛刚刚的一切,都只是虚惊一场。
一觉醒来,颜芬感叹自己当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原来,参与灵性聚会的成员中,有资深的科研人员、医学博士、农业学家及环保人士,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茹素多年的颜芬第一次知晓,只要坚持无蛋、无奶的全植物性饮食,就能改善地球暖化问题,捍卫自然生态系统。
这绝非信口开河。虽然目前科学界对全球暖化的成因仍存在争论,但多数人相信,甲烷与二氧化碳是主要元凶。特别是甲烷,这种主要积聚于海底和陆地永冻层中的毒性气体,其暖化效果是二氧化碳的72倍。
2009年10月,全球最具权威的环境问题研究杂志《看守世界》(World Watch Magazine)发布最新报告称,联合国严重低估了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杀伤力。全球畜牧业每年排放约325亿吨温室气体,占世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1%,当中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在加剧全球暖化、冰层消融的同时,畜牧业同时严重耗费能源、污染水源并大量消耗谷物,加剧粮荒。有调查显示,生产牛肉所需的石化能源,是生产等值热量(330卡)蔬菜谷物的16倍,而前者产生的二氧化碳却是后者的24倍;此外,生产一斤牛肉的用水,是生产一斤西红柿的86倍,可供一个成年人沐浴一年;而一位肉食者耗费的资源则可以养活20~50位素食者。难怪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Gidon Eshel和Pamela Martin会打比方说,素食者即使开悍马越野车,也比肉食者骑脚踏车更环保。
不仅如此,荷兰环境评估委员会发表的《改变饮食的气候效应》(Climate Benefits of Changing Diet)研究报告指出:在2050年之前,人类为遏制气候变迁,必须花费的成本高达40兆美元。但若全球都采取有机纯素饮食,则可减少当中80%的开销。毫无疑问,用大豆制品或其他植物性饮食取代传统畜牧产品类饮食,已成为减缓气候暖化的理想策略之一。
结束灵性聚会后,颜芬揣着沉甸甸的心事与张钰和离开法国。“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全球暖化的可怕后果,并呼吁大家用素食理念守护生态平衡。”然而,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在回到台湾的第一个星期里,因为毫无头绪、完全不知道从何做起,颜芬倍感煎熬与痛苦。她经常独自流泪,直到有一天,电视中一位台湾国宝级歌仔戏大师的一番道白,使她豁然开悟。
这位大师在节目里说,自己很小时就入行歌仔戏,演过小孩、乞丐、长者以及各种市井小民与达官显贵。当中最奇妙的感觉莫过于,所有这些故事,都不是他的人生,却由他来尽情诠释,着实有千般表情、万般滋味。“末了,大师谦虚地将自己比喻为呈现世间百态的工具,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工具!——保护地球、传递素食理念的工具!”找到“存在感”的颜芬开始积极行动。她透过自己所在的抗暖化公益团体,以小学为切入点,举办以“吃素、环保、救地球”为主题的巡回讲座,两年间就将健康环保的素食理念带进80所小学,后来更逐步渗透至中学、大学。
与此同时,为扭转公众对于素食“单调、难吃”的固有成见,并尽可能远离容易使人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症的动物性饮食,颜芬费尽心思设计了一套纯素食谱,每逢周末便租用固定的地点进行简易的烹饪教学。闻讯而来的学员渐渐增多,她随即盘算着找一间更大的教室,最好可以容纳几十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家人住宅大厦的底商正在出租,从物业处得知,这是一位台湾连锁药妆下来准备开设分店的,但由于其距离另一家分店较近,为避免生意彼此冲突,于是空置了2年。颜芬果断将这间商铺盘下,一部分用作烹饪教学,并开辟出一个专门区域,贩卖题陞农场出品的有机稻米与蔬菜,且在醒目位置摆放着宣传“吃素、环保、救地球”理念的画册和书籍。不过满足了这些功能后,商铺仍然余下很大面积,那不如开一家餐厅吧!守着自家的上等食材,又怀揣料理技艺,对于颜芬而言,这无疑是个绝佳选择。
绿舍奇迹·健康蔬食餐厅
2011年,绿舍奇迹健康蔬食餐厅正式开门营业。为烘托优雅的欧式田园格调,颜芬精挑细选了每一样陈设、餐具与小摆设,并提供无奶、无蛋的精致有机蔬食料理。此外,餐厅还推出接受预订的“无菜单料理”,根据四季变化,选用不同的应季食材并配合食客的喜好,制成限量佳肴。
美味、惊艳的蔬食料理被奉上餐桌时,几乎可以赢得各类食客的芳心。包括可以征服那些前一秒钟还叫嚷着要吃牛排的小朋友,以及那些跟随素食朋友走进餐厅,但只做勉强充饥打算的肉食爱好者。
为确保始终如一的高端有机蔬食品质,颜芬严格规定,餐厅包括稻米、蔬果等一应食材,都只由张钰和经营的题陞农场直供,而烹饪所需的橄榄油、黑松露等必备原料,则仰赖法国的高质量供货商。特别是用于制作甜品的“奶油”与“芝士”,都是颜芬费尽心思、不计成本从国外进口的食材,其主要成分为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决不含防腐剂或反式脂肪酸。
相对于高昂的食材成本,绿舍餐厅的定价却颇为亲民。一般一份意面、比萨或中式煲类的主菜价格约为350元新台币,小食为130~160元新台币,甜品则为40~70元新台币。
“目前餐厅运营进入第四年,我们仍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但盈利原本就不是我做这件事的最大初衷。”颜芬说,绿舍餐厅是丈夫与自己传递有机素食理念的重要阵地,也是题陞农场耕作质量的专属检验平台。“我们自己每天也在餐厅吃饭,务求言行合一、以身作则。即便前路仍压力重重,但绿舍也一定会坚持走下去。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大自然若感知到我们的诚意与努力,假以时日,一定会做出积极的回馈。”
有机“有方”,有机“有爱”
仿佛冥冥中要验证颜芬的美好预期,恰是在绿舍餐厅开业的2011年,张钰和主理的题陞农场,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关键性转机。
事实上自2008年全面提升种植规模后,农场前后经历了几次虫灾,尽管最后都渡过了难关,但每个月仅有的三四百公斤收成,根本无法实现稳定的商业运转。2011年9月,张钰和开会让大家反思原因,不想10月份收成更差、再跌三成。为摸清症结,他有天很早就前往农场“埋伏”摸底,结果发现员工并没有偷懒,大家提前一小时就到达工作岗位,认真进行扫撒,下班后还自动加班。“既然问题没有出在工作态度上,我就观察他们的作业方式。我发现他们只做三件事:除草、翻土、浇水;就不做两件事情:种菜、采收。”
于是,张钰和吩咐农场员工全力进行种菜与采收,搁置除草、翻土与浇水。为看护蔬菜健康成长,他将泥土用板子隔成一行一行,搜集大量树枝、落叶覆盖在上面。道理很简单,泥土不见光,杂草生长就变得极为缓慢,湿润的地表环境会吸引蚯蚓前来翻土,而“虹吸现象”则会令被覆盖的土地保持湿润,无需频繁浇水。“集中人力耕种、让自然界帮忙料理”的全新方式,令农场当年的产能翻了10倍。
截至目前,张钰和正式命名的“题陞自然农场”,通过慈心认证的有机农地面积为4.8945公顷(田寮0.5513公顷、宝山2.4052公顷、南庄1.938公顷);有机转型期农地为7.7863公顷(五峰0.5公顷,南庄2.9749公顷,通霄4.0154公顷、台南0.296公顷)。2014年第一季度,农场总产量为4000台斤/月,第二季度为6000台斤/月,第三季度为8000台斤/月,预计第四季度将超过10000台斤/月。
在张钰和看来,所谓“有机农法”,即一种依循大自然法则,以尊重土地为要义,在耕作过程中维持生态循环体系,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农业技法。其核心原则,是不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回归原始耕作方式,利用轮作、间作绿肥以及堆肥,启动地力潜能,并依照季节更替以及土壤属性,种植适宜的作物。
为帮助作物在天然雨水的营养灌溉下,适度吸收人工有机肥,张钰和将新竹科学园区收集而来的落叶、杂草、稻壳、原木屑、豆饼、米糠分类后,与水混合置于发酵槽内在阳光下曝晒,晒干后再制成灰渣备用。经多次改良,终于培育出适合植物根系与蚯蚓生长的有机森林土。
在关注肥料管理、病虫害管理与水分管理的同时,他也为农场订立了两条雷打不动的运营规则。其一,不杀害一切飞的、爬的、钻的生物,张钰和相信物尽天择,任何物种能存活到今天都是遵循自然法则的结果;其二,最大限度创造天然有机质的友善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栽培作物。“从传统的灌吸农法转为有机栽培,当中蕴含着深奥的学问。我们就是要与阳光、泥土、水为伍,培育出蕴含纯天然养分与能量的瓜果蔬菜。”张钰和说,做有机,首先要确保它是绝对的良心事业,管理者除了要自正其身,也想方设法杜绝一切漏洞环节,最终实现事业的永续经营。
左上图:田寮农地;右上图:宝山农地;左下图:南庄农地;右下图:五峰农地
农场五峰山上的野生猕猴与农夫
秉持此种理念,他带领题陞自然农场在近两年迅速打开市场,以极高的质量与合理的价格,牢牢锁定了一大批忠实顾客。基于有机耕作的产量限制,各类稻米与蔬果常常供不应求。最令张钰和自豪的是,在全面精进生根技术与栽培手法的基础上,题陞农场出品的农作物,不仅保证100%有机质量,更渐渐出落得“如花似玉”,品相丝毫不逊于(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越于)棚架栽培的蔬果。
曾经有不止一位顾客拿着题陞农场的产品去工研院进行鉴定,他们不敢相信,仰赖纯天然有机农法的青江菜或高丽菜,可以长得如此漂亮。但鉴定机构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一模一样——100%纯天然有机出品。如此口碑相传,张钰和如今再也不为产品的销路发愁,他看重的,是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产能并扩充品类。
在投身有机农耕的第九年,他坦言,一路走来除了摸索出一些方略与心得,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惊喜。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动物有关。
在正式运营农场前,张钰和与团队成员都极少有机会与野生动物亲近。但随着有机栽培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不驱赶觅食动物”的题陞农场,渐渐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
曾经有一只被葡萄柚吸引而来的猴子,不仅大摇大摆美餐了一顿,还趁身着绿色制服的农夫耕作之际,跑到他的头上玩耍,之后更大胆跳上驾驶座,手握方向盘,“配合”农夫俏皮拍照。
而竹鸡这一类很容易受惊的胆小鸟类,也悠闲地在农场里与员工四目相对,并不慌张闪躲。清晨时分,它们还与同样栖息在农场里的青蛙、画眉等动物“比拼嗓音”,大声啼叫。生机盎然的“有机动物村”,同时也吸引果子狸、山猪等前来筑巢。就连位列台湾五大毒蛇之一的龟壳花蛇,也从来不对在田间地头除草的农夫主动进攻。张钰和说,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友善回馈的信号,也是自己投身有机农事后最幸福的经历。
另外一份“奖赏”关乎健康。在推广有机素食理念之前,题陞企业员工的胆固醇平均值为212+(2010年),这是一个令张钰和分外忧心的数字。之后,他逐步将素食纳入员工午餐,直至最后固定为工作日天天吃素。为赢得大家的胃口,他将当时原本就产出非常有限的有机农场的蔬菜,优先供应给员工午餐。紧接着,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家吃到久违的、原汁原味的蔬菜时,几乎每个人都彻底被那种浓郁的天然味道征服。每天中午11点半,已经有很多人拿着饭盆在食堂外“大排长龙”,相应地,原本居高不下的胆固醇平均值也降低至188-(2013年),且员工抵抗流感等疾病的免疫力亦显著增强。
三个步骤,一个梦想
在团队成员、朋友及老主顾眼中,张钰和、颜芬夫妇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人。他们在做事之初,首先将利益放在一边,追求的,是始终如一的良心质量与惠及他人、惠及生态的永续模式。在绿舍餐厅与题陞农场尚未实现盈利的这几年间,有力支撑它们正常运转、并实现源源不断“造血功能”的,是以起重搬运为主业的题陞企业。
谈及盈利,颜芬笑着说自己正在努力“打平”,张钰和则估算着,或许在2015年后,题陞农场有望开始赚钱。“毫无疑问,如果单纯用营收来衡量,我们两个人好像在做傻瓜一样的事。但不是任何事都首先要用利益来衡量,在投身推广有机蔬食的这些年,我们得到了消费者宝贵的肯定与追随,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感受到动物友善的回馈,所有这些,都远比金钱的价值更大。”
根据张钰和的规划,题陞品牌的有机事业将经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步,实现产销一条龙,联动绿舍餐厅,打通有机蔬食从种植生产到后期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以便更好监控质量、降低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加种不同品类的水果。第二步,藉由农场经验,拓展休闲产业。他计划在一片13万平方公尺的农场中,划拨出一块4万平方公尺的区域,造林并挖水潭积聚天然雨水;之后在外围种植约6万平方公尺的水果,吸引野生动物来进食、筑巢,并通过在野外多点安置的摄影机,24小时观测动物活动;最后,在农场的空余地带建设花园、餐厅、酒店及其他休闲设施。
与此同时,张钰和希望将自己儿时在乡间田园有趣的游乐活动都移植到农场,并提供种子给小朋友,鼓励他们通过网络自行确认种子的品类与种植方式,之后动手栽培,并在收成后为他们营造周末市集,让他们亲身体会从栽培、收获到交易劳动果实的完整过程。“其实最近两年,我也在农场试办过亲子团和一些插秧体验活动,反响热烈。我发现,现代都市人已经如此疏离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曾经有一位体验者对我说,光脚踏进冰凉泥土的一瞬间,感觉实在太奇妙了!我想,这就是大自然最有魅力的时刻之一。”
第三步,张钰和计划大面积造林。目前,他已经取得两片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尺森林的开发使用权,计划种植牛樟、肖楠、龙柏、印度紫檀、桃花心木、樱花、乌心石、黑松、沉香、桂花、金刚栎、九芎、七里香、罗汉松等树种。
题陞企业活动
题陞乐活园地活动
从具体的时间表来说,2013年,张钰和已经在通霄开发果树种植,2015年预计造林1.5公顷。以每年1~2公顷增加,提出最大计划造林是因为森林树木可以千秋万载,可以为文化遗产亦可以为观赏、园艺友善环境,增值远比银行存款大得多。2015年,他将努力实现农场损益两平;2017年,休闲农业正式开门迎客,“但我希望营造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不拥挤,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生态体验,之后口耳相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回响”。
与传统商人担心竞争对手超越自己的心态不同,张钰和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有机种植模式与绿舍餐厅模式被更多业者拷贝,在各地生根发芽。“生态产业从来都不应该是单打独斗,我没想过保密,希望大家都来拷贝我的模式与理念。”张钰和透露,现阶段已经有一些台湾及大陆地区的同行上门考察求教,对此,自己与太太从不介怀,他们慷慨并愉悦地与每位来访者切磋交流,甚至不惜将数年心得倾囊相授。
只是有一点,张钰和夫妇会善意地提醒对方——基于有机食材的严格种植要求,以及相对于传统灌吸农法的较低产量,如果有人选择和他们走一样的路,势必在行动前做足思想准备,因为极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赚不到钱。
“眼睛看到的阴晴雨雪,以及看不到的微生物群,都在共同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与质量。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我也碰过许多钉子,但所幸一切努力,到头来都化为经验。在我之后走上这条路的人,不必从头做起,可以直接在我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精进,大约只需要1~2年时间即可步入正轨。”张钰和说,自己的目标,是让更多人看到,一份保护生态的公益事业,也是可以永续经营的赢利事业,当整个体系趋近于成熟、明朗,希望有财团一块作伙,大家共襄盛举。“人生在世,不能只想着受用祖先遗留下来的资源,更要想到,你也是千百年后的人类祖先,那么你可以为他们留下什么?现在不做点实事,就谈不上将来。”
李 棕 新加坡华联企业有限公司执行主席
在不少人印象中,国土面积狭小且市场几近饱和的新加坡,似乎不大可能是地产商追求伟大梦想的乐园,但李棕(Stephen Riady)执掌的华联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称“华联企业”),却“目不转睛”地,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注在新加坡本土地产项目的拓展与增值改造中,并且成就了卓越。
成就卓越事业的同时,李棕也致力于奉献公益慈善事业,并尤其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由他旗下集团属下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公司设立的11个基金会组成的李棕集团基金会(Stephen Riady Group of Foundations),已累计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捐款3000万新元以支持其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