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奏响航天奏鸣曲

奏响航天奏鸣曲

时间:2022-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其中有一个名字,在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之后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年底开始试车,年底最后一天,二级火箭试车成功。1971年7月1日,这枚由中国航天科学家花费了6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装上了西去的列车。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其中有一个名字,在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之后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他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神舟五号”总设计师、200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王永志,他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3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小山村中。祖辈开荒种地扛活打工,从来没有人进过学堂。倔强的王永志却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进了小学,从此开始了他求学的生涯。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8年,王永志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刚刚建立的辽宁省实验中学免费读高中。3年后,他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系,不久又被选送去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在苏联期间,他曾经聆听了毛泽东主席接见留学生时的讲话。1960年,经过8年艰苦曲折的留学生涯,王永志带着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重托和尽可能多的资料,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奋斗不息的历程。

回国后,王永志就奔向了大西北茫茫戈壁滩。1964年夏天,一枚“东风二号”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准备发射。这是1962年苏联专家撤走后由中国火箭专家自己研制出的第一枚“争气弹”。因为6月沙漠气温高,所以箭体内温度上升,燃料气化膨胀,火箭燃料箱内再也灌不进足够的推进剂。专家们无计可施,谁也没想到临近发射日期又出现了燃料气化的问题。研讨会上方案一个接一个被否定,谁也拿不出一个最佳方案。就连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也在那里来回踱步,冥思苦想。大家都知道他在想什么,可又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当时,王永志已经在这工作了3年,中尉军衔。王永志来了个逆向思维,他经过反复计算,大胆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违反常规而且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方案:从火箭燃料箱中泄出600千克燃料,导弹总体重量轻了,就可以使导弹命中目标。这一大胆设想方案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计算后才提出来的,总设计师未敢贸然同意。王永志鼓足勇气,找到钱学森,向这位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仔细地申述了自己的设想,理由既简单又科学合理:气温高燃料气化,燃料已经少加了,但弹体重量也影响导弹射程。泄出适量的燃烧剂,减轻弹体重量,不但不会影响射程,反而会使导弹射得更远。钱学森认真听取了王永志的方案后点点头,认为这个办法可以考虑。经过大家充分讨论,王永志所提方案被正式采用。现场总指挥、国防部副部长张爱萍坚决支持这一方案并主动承担责任。在6月29日凌晨,“争气弹”首次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目标,又连续发射几颗,颗颗命中目标。王永志崭露头角。

文革”动乱开始后,研制“东5”的主帅、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涂守锷被搅得毫无精力从事研究工作,这时,王永志被推上来挑起大梁。他与王德臣、李占奎等人研究,在推进剂、二级发动机和制导诸系统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从1970年1月开始投入这项工作。王永志多日不回家,吃住在单位。“东5”研制工作神速进展,从总体方案设计的形成到全箭组装完成,只用了一年时间。年底开始试车,年底最后一天,二级火箭试车成功。1971年7月1日,这枚由中国航天科学家花费了6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装上了西去的列车。9月8日,周恩来将涂守锷、梁思礼、王永志等火箭专家从现场第一线召回北京,亲自听取汇报。王永志详细地汇报了“东5”的结构、重量、性能、推力和射程等综合情况,周恩来在充分了解后拍板决定按原计划发射。在1971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首发成功。当他载誉回京后,他却因为所谓的林彪事件而受到无辜株连,被迫接受审查打入另册,下放到院里的铁路专用线上去当搬运工。1975年的一天,他因装车不慎脚趾受伤,只好回家养伤。

当时担任我国首颗地球静止同步人造卫星“长征7号”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的谢光选,非常关心同情王永志的处境,深为他的遭遇惋惜。当听到王永志的脚受伤后,他立即找上门来,希望王永志能够承担一点上述简称为“331”工程的课题研究。王永志与妻子立即行动起来,在妻子的协助下,天天钻图书馆,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各种资料,完全忘却了不幸。经过200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他们整理的文稿和翻拍的照片足足装了几大纸箱,完成了一部长达47万字的书稿《同步通讯卫星的发射》,终于赶在“331”工程第一次方案论证会前夕印了出来。

主持会议的张爱萍和与会专家们,无不为这部不寻常的饱含着王永志夫妇心血的科学专著所感动。这部专著内容翔实、理论体系严谨完整,尤其是王永志是在无端遭受冤屈之后仍然在逆境中奋争的顽强精神,更深深地打动了大家。谢光选更加感慨万千。粉碎“四人帮”后,王永志被彻底平反,恢复了工作,他担任了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脑的主体设计部主任,随后又被任命为副院长。

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在设计方法、技术管理、材料和工艺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王永志夫妇所著《同步通讯卫星的发射》一书中的内容。由于对中国第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所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王永志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永志已经担任院长。中国火箭技术开始投入国际市场,为外星发射服务。他认识到仅能发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了,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在1986年10月,王永志大胆地提出了研制加长箭体的“长征二号”再加4个助推器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详细建议。经领导批准,他与总设计师王德臣奋力拼搏,制定了一系列既能保证火箭质量又能缩短周期的对策和措施。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第一枚“长二捆”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火箭技术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也为后来成功地发射两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1987年,王永志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5月,王永志被任命为航空航天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他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永志已经成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中流砥柱。2004年2月,王永志被授予2003年度国家科技奖。

王永志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的努力奋斗。王永志出生在贫寒之家,从小就饱尝了旧社会受人欺凌的苦难,也养成了他顽强倔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小学6年,他年年领到第二名奖状(第一名照例是给本村地主的儿子)。初中三年,他年年第一。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免费读高中,后又以全优成绩选送去苏联留学。王永志以全优成绩毕业,被授予工程师职称,这在同学中屈指可数。学院又挽留这位高才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因为国家需要,他才回国。在工作中,王永志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忘记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子儿女。在设计制造发射的紧要关头,王永志吃住在办公室、试验室和发射现场,无论是大漠戈壁滩,还是其他任何艰苦的环境。正因为他能适应各种艰苦环境,时刻努力奋斗,他才取得了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功。

其次,王永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逆境比艰苦环境还要可怕。“文革”中,他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无端隔离审查了4年。这4年,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不做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意味着什么?他不仅被隔离审查,而且被批判关押,下放劳动。同其他许多科学家一样,王永志经受住了逆境的考验,在脚趾受伤的情况下,接受任务,每天拄着拐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长达200多天,与妻子硬是写出了47万字的科学专著。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有了如此矢志不渝的精神,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第三,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支持和关怀。王永志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领导。在王永志的成功之路上,有周恩来、朱德聂荣臻和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关怀,也有一位伟大的导师——钱学森无私的指导,有涂守锷、谢光选、梁思礼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具体指导支持和关怀,这使他在技术上自由发挥创新,纵横驰骋。用王永志自己的话说:“钱学森指导了自己一生。”在研制第二代导弹开始时,钱学森提议,第二代导弹由第二代专家主持。因此,王永志有幸成为第二代导弹总设计师,以后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伟大梦想。在王永志遭到无端审查批判时,是周恩来亲自压下整他的黑材料从而保护了他,才使他免遭更加非人的待遇和苦难,使他有机会争取日后更大的成功。

第四,有贤妻的鼎力支持。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王永志也不例外。他的妻子王丹阳,出生在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才华出众,同时留苏。王永志学航天,王丹阳学地质,可谓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就在他们结婚后的第四天,也就是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他们接到教育部通知,让王永志准备重返莫斯科继续完成学业。王丹阳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亲自送走王永志。“文革”中王丹阳因林彪“一号命令”,随单位搬迁去了胜利油田,两个孩子只好放在研究院一位工人师傅家中。为了让王永志安心工作,她还是咬牙把孩子带走了。在王永志受谢光选委托搜集整理资料时,已经调回北京的王丹阳,照料好他的饮食起居,全力协助王永志翻译整理各种资料,完全把不幸忘到脑后,直到协作完成像样的47万字的书稿。

以上这些,都是王永志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