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正权的种烟故事

王正权的种烟故事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正权的种烟故事文/戴成宗创业者档案一个从小在贵州山区长大的普通农民,却赢得了2006年度“遵义县十佳杰出青年”的荣誉,入选2007年度“遵义县十佳致富能手”候选人。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王正权不惜开出几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工资,对管理人员进行长期聘用,由他们负责烟叶生产的管理环节。

王正权的种烟故事

文/戴成宗

创业者档案

一个从小在贵州山区长大的普通农民,却赢得了2006年度“遵义县十佳杰出青年”的荣誉,入选2007年度“遵义县十佳致富能手”候选人。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普通人,却能够站在烟农培训的讲台上向烟农侃侃而谈自己的种烟经验,让台下的烟农大呼“了不起”。他不是企业家,也不是政界能人,他只是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新民街上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叫王正权。但就是这个王正权,却靠着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在烟叶规模化种植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种烟模式——“王正权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烟“能人”,成为烟农心中的“科技特派员”,“王正权模式”也成为烟草行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样本”。

所在村落情况

王正权所在的新民街道属于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地处乌江河畔,距县城南白37公里,全镇东西绵延21.5公里,南北相距2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全镇山地面积占95%,农田9394.57亩,土地12309.5亩,人均耕地1.06亩。全镇人口20680人,其中农业人口19830人。全镇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157.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3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798万元,工业产值582万元。产业结构方面,全镇种植水稻9400亩,产量480万公斤;油菜种植6000亩,产值90万元;玉米种植8000亩,产值448万元;辣椒种植5000亩,创产值400万元,其中创税92万元,创建畜牧小区6个,外二元母猪养殖小区2个。烟叶种植也是新民镇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在烟草行业大力投入下,烟草产业更是成为新民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创业项目

烟叶种植

创业感言

头脑不转变的人,就跟不上社会的变化,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创业故事

初次见到王正权,已经是2008年的事情了,那时笔者承担了贵州烟草农业经营模式的课题,得以在贵州遵义见到了这位享誉业界的“能人”。两年过去了,笔者对于现代烟草农业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入,想起现代烟草农业,想起农业经营模式,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位“遵义农民”:帅气的面容,清晰的谈吐,爽朗的笑声,历尽艰辛之后对于世态人生的感悟,还有他治下的规模日趋扩大的连片烟田……

风雨打工路 归乡种烟时

img39

早在1987年,王正权就开始接触烟叶种植。当时他刚刚结婚,分到了两亩烟田,循着老一辈守土生活的道路,王正权开始了种烟养家的生活。但是由于种烟规模小,用工多,工序又较为复杂,因此一年下来,尽管天天围着烟田转,但是王正权一家都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家庭生活举步维艰。

现实的困境也让王正权不得不去寻找出路,在他最为困难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贵州大山深处的村落。和镇上的大多数青年一样,为了生活,王正权不得不出外打工,先后在广东、浙江、上海开始了自己近5年打工、经商的漂泊生活……

羁旅漂泊的生活,有时候能赚到钱,有时候赚不到钱,家人也无法照料,这种不踏实的感觉激起了王正权内心深处返土归乡的念头,1993年,王正权毅然放弃了继续打工的念头,回到了贵州。

刚回到贵州的几年里,久谙商道的王正权并没有把回乡创业致富的希望寄托在种烟上,而是放在了当地较为有特色、经济效益较高的南瓜种植上。2001年到2003年,王正权在贵州绥阳等地尝试组织农民种植南瓜,由其收购到市场上进行销售,赚取市场差价。刚开始的2002年,由于南瓜市场行情好,王正权赚了不少钱,但是2003年南瓜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他又赔了不少,市场的波动使得王正权开始思考什么行业既能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又能踏踏实实赚到钱,他首先的想到的就是自己祖辈世世从事的产业——烟叶种植。

其实对于烟叶种植,王正权并不是凭空设想的。当时贵州山村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很多土地抛荒,贵州烟叶种植处于低谷,烟农种烟积极性低,为了保持种烟稳定性,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促进土地流转。精明的王正权敏锐地意识到,通过规模化种烟是一种既能规避市场风险又能赚钱的好办法。

2004年,王正权从绥阳回到家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规模种烟之路……

促进土地流转 进行规模种植

从一开始进行烟叶种植,王正权就意识到,种烟要出效益,就只有走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的道路。用王正权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种一亩地得到1000元的收益,我不认为这算是赚钱,如果种100亩地,每亩地得到100元的收益,我认为这才是赚钱。”

因此,为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王正权特意找到了村民组长。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一家家的协商,最终租用了130亩土地,其中有80亩还签订了15年的租用合同。土地流转之后,最棘手的就是启动资金问题,此时已经抱定种烟致富的王正权特意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了8万元,王正权的规模种烟之旅正式起航。

为了能种出好烟叶来,仅有高中文化的王正权竟然不惜本钱找来挖土机对土地进行深耕,还将土壤送到烟草研究所做土壤分析,实现了测土施肥,为烟叶“吃饱喝好”费劲了脑筋。村里人都用略带惊奇与疑惑的语气说他“傻”,问他“失败了怎么办?”,王正权却坚信自己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种烟多少事 管理最辛苦

有了土地,在种烟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王正权的心中并没有踏实。由于担心种烟失败,刚开始种烟的头两年,王正权几乎包办了从物资购买、烟叶种植、雇工记账、工资发放的每一个环节。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事事躬亲有时候反而效果不好,王正权开始意识到烟叶规模化种植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2006年开始,王正权借助自己打工时学到的管理经验,将雇工进行分组细化,并聘请了总管、组长,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组织。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王正权不惜开出几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工资,对管理人员进行长期聘用,由他们负责烟叶生产的管理环节。在王正权拿出的“2008年管理人员责任”的纸张上,列着以下条款:一切工作听从总管安排与吩咐,负责好自己管理范围的各个环节工作;对组长和员工要用和谐语言;每周组织组长和员工开一次会;每月工作不到位或不按时做好的,没有当月的考核费;全年总结考评费,没有考核费的月扣除200元。

除了加强管理,王正权还非常注意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2006年年底,王正权带着4名管理人员,坐飞机到云南学习种烟经验,与当地烟农交流。尽管花了7000多元,但也使管理人员掌握了很多烟叶管理的细节,而让农民坐飞机到外地学习的行为,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为了进一步的强化烟叶生产环节的管理,2008年,王正权还对烟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育苗、机耕、运输、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服务队伍,并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推广机械化作业。此外,在管理的同时,也不忘为员工提供人道关怀,员工生病或者过生日,王正权不管多忙,都要亲自前往看望。

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王正权也不忘充实自身管理素质。2008年,王正权还特别抽出时间报名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函授课程,为自己“充电”。

通过给员工的适当放权,从前事必躬亲、忙忙碌碌的王正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2008年移栽大忙季节,有100多人在地里干活,他却游刃有余,还有时间到其他地方给烟农讲课,这与从前三四十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合作经营好 前路依旧长

现在的王正权,是大家公认的种烟“能人”,但是王正权自己内心深处知道,在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他,发展过程并非顺风顺水,能够走到今天,他是经历了不少人生与事业的“坎”。

2006年6月—7月,贵州遭受严重旱灾,受其影响,王正权经营的烟田烟叶产量也明显降低,烘烤质量不佳,当年实际亏损8万元,但是王正权并没有丧失信心,反而清醒地认识到土层厚、耐旱的地块抗旱的能力越强,因此,王正权在下一年的土地租赁中,选择高价租赁一些土层厚、耐旱的地块,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同时,他自己还出钱建了部分烟水工程,烟草部门配套修建了一些烟水工程,从而保证了烟叶的稳产稳收。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劳动用工与土地稳定的矛盾也日渐突出。2005年和2006年,烟区大量烟农外出打工,烟叶生产阶段雇不到工,工价随之上涨,村民也不愿意出租土地,引发无工可用、消极怠工、技术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困难面前,王正权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一次王正权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合作经营模式上,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

img40

2008年,除了原有租赁土地保持以前种烟模式以外,王正权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的方式,规定由他提供产前投入、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烟叶烘烤与分级销售,农民投入劳动力,双方共同组织烟叶生产。农民只需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移栽、打顶、采收,其他都由王正权及其雇工负责,并在各项工作结束后按“334”比例进行分配,烟农种烟效益比之种水稻、辣椒、玉米要合算得多。尽管王正权个人会因此而收益减少很多,但他心里觉得踏实。比如2008年,王正权的718亩烟田每亩投入育苗费20元、农药费231元、合作费930元、煤电费196元、采收烘烤费200元、管理费125元、专业化服务216元,共计1918元,平均每亩地的净利润129元,总收入近9.3万元。虽然每亩地的利润不多,但王正权与合作农户的关系处得很融洽,钱赚得不累,心里也踏实。

通过这种方式,烟农进行合作种烟的积极性也大增,王正权经营的烟叶种植规模也逐步扩大,2006年160亩,2007年300亩,2008年718亩,2009年有2000多亩土地愿意流转,但是王正权并没有贪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能力、管理水平等,择优选择了1000亩土地进行种烟。

乘风破浪会有时 循环经济促发展

随着烟叶种植的深入,王正权也认识到,常年在同一地块上种烟,会导致土壤板结,种植不出好烟,也烤不出好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烟草部门的建议下,王正权又打起了循环经济的主意。从2007年开始,王正权开始探索轮作烟地和冬闲烟地种牧草,牧草养牛、牛粪肥田的循环经济。

在王正权的脑海里,有着这样一幅循环经济的蓝图:在地里的烟叶收获后就种上畜牧草,草打成料后用来养肉牛,通过养牛增加综合效益;建沼气池将牛粪用来产生沼气和沼渣,沼渣代替化肥回施到田地里提高土壤肥力。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08年,王正权利用轮作烟地种植了100多亩牧草,通过贷款筹集资金,投入40多万元建设养牛厂,引进了28头肉牛,建设了8个沼气池,初步形成“烟—草—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外,也使烟田得到了合理休养,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也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劳动力就地务工,一举多得。

王正权认为,自己一个人富了,其他人不满意,那就不叫富,只有带着大家一起富才叫真正的富裕,因此,他自己拿钱修缮边远烟田的道路,改善坡地的肥力,也帮助有困难的烟农。如今的王正权,是一个朴实的烟农,也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有市场意识,又能带领当地人种烟致富的“能人”,以自己的威信与能力带领大家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很难想象,在贵州大山深处,能有这么一位既懂经营、善管理、有市场意识,又具备公德心与为农服务意识的“能人”。拥有王正权,是遵义县新民镇新民街的财富,对于整个烟草农业,王正权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我们知道,在整个国家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品牌化、规模化的前提下,传统的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畜作业的烟叶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宜现代烟草农业的需要,那么,能够推动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引领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人,无疑就是千千万万个“王正权”这样的人。综观王正权的种烟历程,从南下打工,到回乡创业,到最终选择烟叶种植,从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到测土施肥、推广机械化作业,再到合作经营、循环经济,一步步走来,不正是我国烟草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吗?可以说,王正权是一个朴实的烟农,也是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引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