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太祖朱元璋的用人之道

明太祖朱元璋的用人之道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的使用明太祖朱元璋说过,人君必须拥有“有识、有仁、有勇、有谋”等各式各样的人才,但能否获得成功,还要看人君如何使用他们。可见,拥有人才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更重要的还在于懂得用人之道。首先,要善于“因才而用”,即根据人才的特长而加以任用。根据他们的天性而加以使用,这是军队中用人的微妙权术。

  明太祖朱元璋说过,人君必须拥有“有识、有仁、有勇、有谋”等各式各样的人才,但能否获得成功,还要看人君如何使用他们。可见,拥有人才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更重要的还在于懂得用人之道。至于用人的方法,古人也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原则。

首先,要善于“因才而用”,即根据人才的特长而加以任用。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任何人才都只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高明的谋略家,总是善于让人才在他所熟悉、精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齐桓公的用人之道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第二,要“佚于使人”。谋略家一旦相准了人才,就应充分信任他们,放手使用他们,使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不应当“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也就是说,使用人才应当着眼其本质、主流,不能因为人才的某些小毛病,而埋没其优点、特长。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人才也不例外。使用人才,主要是利用其使用价值,至于他们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就应当忽略不计。

第四,应该让人才“各任其职”,各负其责。人才作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往往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承担一定的责任。谋略家只应该在人才的权力所及和职责范围之内,来督促、检察他们的工作,而绝不能用他们的权力、职责之外的事情去苛责他们。《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所载的一段君臣对白(详见本节正文),颇能说明这一道理。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十三经注疏》1422页,中华书局版

注:①知:同“智”,聪明,智慧。②怒:指脾气暴躁,容易愤怒。

译:用人要注重利用人的聪明才智而排斥其欺诈,利用人的勇敢而排斥其急躁易怒,利用人的仁爱而排斥其贪欲。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轻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鬼谷子·谋篇》

注:①轻货:不看重财货。②惧:恐吓。患:祸患,患难。

③三才:指上文所说的“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

译:仁人不看重财货,不能用物利去引诱他们,可以让他们提供钱财;勇敢的人蔑视灾难,不能用祸患去恐吓他们,可以让他抵御危难;聪明的人通达礼数,明于事理,不能假装诚信去欺骗他,可以给他讲明道理,让他建功立业。这是使用三种人才的方法。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主道》

注:①尽其虑:尽献其思虑。②因:顺,依从。③敕:具备。④正:君。⑤经:法。

译:明智君主的道术是这样:让有智谋的人全力贡献出他们的智慧,而君主按照他们的思虑来处理事情,这样,君主在智慧上就无穷无尽;使贤明的人具备才能,而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任用,这样,君主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才能;群臣有了功劳,君主也就有了贤良的声名,有了过错,群臣就承担罪责,这样,君主就有无穷无尽的好名声。因此,不贤的君主却能做贤者的老师,不智的君主,却成为智者的君长。臣子从事劳作,君主收获成功,这就是当贤主的方法。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韩非子·难二》

注:①有司:有关单位。②优:杂戏演员。③佚:同“逸”,安闲。

译:齐桓公当政时,有晋国的客人来访,有关部门请问用何种礼仪接待。桓公说:“请示仲父”,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有戏子笑着说:“当国君太容易了啊!只要一而再地喊‘仲父’就行了。”桓公说:“我听说,统治人的人用很大的精力搜求人才,然后放手使用他们。我得到仲父经历了种种困难,得到仲父之后,还有什么事干起来不容易呢!”

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黄石公三略·中略》

注:①邀趋:追求。②因:顺从,根据。

译:当主帅的人要善于使用有智谋的人、勇敢的人、贪婪的人、愚昧的人。智谋之士喜欢建功立业,勇敢之士爱好表现他的勇气,贪婪之辈专门追求利禄,愚昧之人作战不顾生死。根据他们的天性而加以使用,这是军队中用人的微妙权术。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重赏尊禄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谨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谨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六韬·上贤》

注:①王人:统治人。②抗志高节:违抗君王意志,自负清高。③有司:“有”,词汇前缀,表词性。“司”,主管部门。④身躬:本义为弯腰。指谦恭的样子。⑤伟其衣服:指衣冠楚楚。“伟”,卓伟。⑥说:通“悦”。⑦巫蛊:请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

译: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君王使用人,应该任用哪种人居上位,哪种人居下位?应该使用哪种人,除掉哪种人?应该察禁哪种行为,制止哪种行为?”

姜太公说:“应该让贤人居上位,不肖之徒居下位。取用忠诚守信的人,除掉虚伪欺诈的人,察禁暴乱,制止奢侈,所以使用人要注意防备‘六贼七害’。

周文王说:“希望听到具体的道理。”

姜太公说:“‘六贼’包括:一、大臣中有大兴土木营建宫室池榭,用来游玩观赏演艺的,就损害了君王的德政。二、百姓中有不务农事,游手好闲,违犯法度禁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伤害了君主的教化。三、臣僚中有拉帮结派,埋没贤才智士,蒙蔽君主眼睛的,就伤害了君王的权力。四、士民中有违抗君主命令,自负清高并形成气候,对外与诸侯交结,不尊重他的君主的,这就损害了君王的威信。五、臣子中有轻视职位,不尊重上级,耻于为君王排忧解难的,就贬低了臣子的功劳。六、豪门大族侵夺权柄,欺侮贫苦百姓,就伤害了民众的生业。‘七害’是指:一、对缺乏智略权谋的人却给予重赏和很高的官职,因此这种人只会恃强逞勇,轻举妄动,指望侥幸获胜,君王切莫使用这种人充任将领。二、徒有虚名却无实际才能,说话自相矛盾,埋没他人的优点,宣扬他人的缺点,投机取巧,君王切莫与这种人讨论策略。三、外表质朴谦恭,衣着简朴,声称不求有所作为以钓取清高的名声,声称没有欲求以获得实利,这是虚伪的人,君王切莫亲近。四、喜欢奇装异服,衣冠楚楚,喜欢表现自己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高谈阔论,以此为美,不得志躲在一边时诽谤现实,这是奸邪的人,君王切莫宠信。五、谄媚逢迎,苟且行事,以求得官职;一味逞勇,不顾生死,以追求功名利禄,不图谋大事,贪小利而轻举妄动,夸夸其谈,讨好人君,君王切莫使用这种人。六、一味追求营建雕梁画栋,装修奇巧豪华的建筑,伤害农事,君主必须杜绝此种行为。七、用虚假的丹方,诡异的技能,旁门左道的邪术去迷幻困惑善良的民众,君王必须制止此种行为。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臣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是故威而不废,聪明先而不敝,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听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

《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究:到底。②闻:达。③百官修同:百官条顺通达。修同:当为“修通”。④先而不敝:广大而不被掩敝。“先”,当为“光”。⑤棐:晦暗。

译:国君依靠天下大众的眼力来看待万物,依靠天下人的耳朵倾听一切,依靠天下人民的智慧考虑问题,依靠天下人民的力量与敌争战。因此发布号令能够贯彻到底,而臣下情况能够上达到国君。百官条顺通达,群臣像车辐一样心向国君。不因为喜欢某人而加以赏赐也不因为愤恨某人而加以诛杀。所以威望确立而不被废除,聪明广大而不被蒙蔽。法令明确而不苛烦,耳目通达而不晦暗。好坏的情况,一天天陈列在前面,而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因此贤德的人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不肖的人也竭尽自己的力量。德泽覆盖大众而没有偏私,群臣努力政务而不懈怠。亲近的人安享他们的生活,远方的人含怀君王的德泽。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掌握了正确用人的道理,而不是专靠自己的才能。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谓之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谓之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img182而能忍img183,此谓之礼将。奇变莫测img184,动应多端img185,转祸为福img186,临危制胜img187,此谓之智将,进有厚赏img188,退有严刑,赏不逾时img189,刑不择贵img190,此谓之信将。足轻戎马img191,气盖千夫img192,善固疆场img193,长於剑戟img194,此谓之步将;陵高历险,驰射若飞img195,进则先行,退则后殿img196,此谓之骑将;气陵三军,老轻强敌img197,怯于小战img198,勇于大敌,此谓之猛将;见贤如不及,从谏若顺流img199,宽而能刚img200,勇而多计,此谓之大将。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将才》

注:①道之以德:“道”即“导”,教导、引导。此句意为用道德教育士兵。②齐:规范。③知:关心。④察:体贴。⑤事无苟免:做事情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而是有长远的打算。⑥挠:搅动。⑦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只有献身的荣耀,没有苟活的耻辱。⑧贵:地位高。⑨恃:居功。⑩贤而能下:贤德而不清高,对待部属态度谦和。img201刚:性情刚强img202忍:容众忍辱。img203奇变莫测:指战术变化多端。img204动应:指灵活处置问题的能力。img205祸:战败。福:胜利。img206危:战局危急。img207厚:重。img208逾:超过。img209刑不择贵:实施处罚,一律平等。img210足轻戎马:行动迅速,快如战马。img211气盖千夫:气概豪壮,压倒千夫。img212固:镇守。img213长:擅长。img214驰射:骑在战马上射箭。img215后殿:指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img216轻:蔑视。img217怯:小心谨慎,不马虎。img218从谏如流:接受他人的意见。如水顺流。img219宽而能刚:性格宽厚而又刚毅

译:用道德教育士兵,用礼仪要求士兵,而又关心士兵的温寒、饱饿,体贴士兵的劳苦,这是仁义的将领;做事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而是有长远的打算,不被利益冲昏头脑,只有献身的荣耀,没有苟活的耻辱,这是义将;地位高但不骄傲,打了胜仗不居功,贤德而清高,对待部属态度谦和,性情刚强又能容众忍辱,这是有礼有仪的将领;战术变化多端,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多,变失败为胜利,面临危急战局能出奇战胜,这是聪明的将领;勇敢向前的有重赏,畏惧退缩有严厉的刑罚,及时奖赏士兵,实施处罚,一律平等,这是有信用的将领;行动迅速,快如战马,气概豪壮压倒千军,善于镇守边疆,擅长各种兵器,这是步兵将领;跨越高山,经历险境,骑在飞奔的战马上射箭,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这是骑兵将领;勇气凌驾三军之上,心里蔑视强敌,细小的战斗小心谨慎,在强大敌人面前勇猛无比,这是勇猛的将领;像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接受他人的意见如水顺流,性格宽厚却又刚毅,勇敢而又有心计,这是大将。

将必择有识、有谋、有仁、有勇者。有识能察几于未形,有谋能制胜于未动,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坚破锐,兼是四者庶可成功,然亦在人君任之何如耳。

《明太祖实录·卷一五九》

译:将领必须选择有才识、有智谋、有仁人之心、有勇气的人担任。有才识能够在萌芽阶段洞察事态的发展,有智谋能兵不血刃而胜券在握,有仁人之心能获得民心激励士气,有勇气能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这四种才能都具备了就常战常胜,然而也在于帝王如何使用他们。

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请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心忠,不辟死亡,不重贵富,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原广城,车不结轨img220,士不旋踵img221,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img222,请置以为大司马img223。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img224,请置以为大理img225。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img226,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于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img227,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过毕为竭智也。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

《吕氏春秋·勿躬》

注:①管子:即管仲,管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僚,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复:禀告。②艺:种植。③宁速:即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为人挽车至齐,于车下饭牛而歌,齐桓公拜为大夫。④大田:官名,田官之长。⑤隰朋:齐大夫,帮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⑥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⑦蚤:通“早”。晏:晚。⑧东郭牙:齐桓公臣。⑨大谏臣:谏官。⑩城:当为“域”字(依毕沅说)。img228车不结轨:指战车行进得有条不紊。结:交,交错。img229士不旋踵:指士兵不退缩。旋:转,掉转。踵,本指脚后跟,这里指脚。img230王子城父:齐襄公旧臣,后为齐桓公臣。img231大司马:官名,掌攻伐征战。img232弦章:即宾胥无,字子旗。img233大理:官名,掌治狱。img234匡:匡正,挽救。img235幽:幽隐,隐蔽。诡:诈伪。愚:欺骗。职,通“识”。

译:管子向齐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力,我不如宁速,请让他当大田。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当大行。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命令击鼓进军,三军将士都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当大司马。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没有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当大理。您如果想强兵治国,那么这五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那么有我在这里。”桓公说:“好”。就让五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接受管子的命令。过了十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治理,这些都是靠了管夷吾和五个人的才能啊。管子是臣子,他不担当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而让五个人把自己的才能都献出来,更何况君主呢?君主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是可以治理人民的,那么隐蔽、诈伪、欺骗、危险的言论就没有不能识别的了,各种官吏对自己主管的事情就会尽心竭力了。五帝三王治理人民时,在下位的本来不过是尽心竭力罢了。治理人民如果懂得不要单纯依仗自己的才能、勇武、有力、诚实、守信,那就接近于君道了。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已,请见之。”襄之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吕氏春秋·知度》

注:①任登:赵襄子之臣。中牟: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②上计:古代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官员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等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考核,叫做“上计”。③耳而未之目:意思是,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耳”“目”都用如动词。④故:故事,成例,老规矩。⑤已:止。⑥毕力:尽力。

译:赵襄子当政之时,用任登为中牟令。他在上呈全年的考核簿时,向襄子推荐道:“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已,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已以后让他当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吧!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成法。”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实际情况了。任登所推荐的人,我如果还要耳闻并且亲眼见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始终没有完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已当了中大夫。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人,那么贤德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吕氏春秋·举难》

注:①宁戚,即宁速。干,谋求官职。②任车:装载货物的车子。任:装载。③辟:躲避,这里用如使动,使……躲避。④爝火:小火把。⑤争:劝谏。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诤”。

译: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给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子到了齐国,傍晚住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躲开,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心里很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抚摸着自己车夫的手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去,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召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谒见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臣子们劝谏说:“这个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去询问,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凡是听取别人的主张一定是有根据的,现在听从了他的主张而不再去追究他的为人如何,这是因为其主张符合听者心目中的标准。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这是任用人才的恰当做法。桓公算是掌握住这个原则了。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龟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战国策卷十·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注:①悦:喜欢。②错:舍弃。③释:放下。④铫’:音姚鲁,古代的农具。铫:古代的大锄。’:古代锄草的器具。⑤不肖:没出息。

译:孟尝君有个家人,他很不喜欢,想把他赶走。齐人鲁仲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了树木,让它呆在水里,它就不如鱼鳖;要骐骥适应艰险的环境,它就不如狐狸,曹沫舞动三尺之剑,一军人也抵挡不住;但如果要曹沫放下宝剑,而拿起锄头犁耙到农田里和农夫比做农事,则不如农夫会做事。所以,任何事物如果舍其所长,用其所短的话,连尧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任用一个人,如果他没有能力,就说他没出息,教育一个人,如果他没有才能,就说他是笨蛋。是笨蛋就要把他赶走,没出息就要抛弃他。这些人被抛弃、被赶走了,您不和他们相处,他们会来报复您的。这难道不是社会上教人作恶的第一等方法吗?”孟尝君说:“说得好。”于是就不赶那个家人走了。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谗:说坏话,进谗言。②护军:统帅军队。护:率领。③善处:好职位。后面“恶处”即坏职位。④距:同“拒”,对抗。⑤不:同“否”。⑥说:这里指“计谋”。⑦计画:即计划。

译:绛侯、灌婴等人都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他们说:“陈平虽然是美男子,像帽子上的玉一样漂亮,但是未必有什么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里时,同他嫂嫂有私情,到魏国谋职,魏王把他赶出来了,逃离魏国后到楚国,楚国也没任用他,他又逃离楚国到了我们这里。现在大王您给他很高的职位,让他统帅军队。我们听说他私收将领们的钱,谁的钱送得多,他就让谁驻扎在好位置,谁的钱送得少,他就让谁驻扎在坏位置。陈平是个反复多变的乱臣,希望大王您明察。”汉王于是怀疑陈平,召见并责备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陈平的才能;您所问的,是陈平的品行。如今,尾生、孝已都是品行良好的人,但他们对于战争的胜败没有什么作用,您又在什么时候任用过他们呢?现在楚汉对抗,我推荐的是非常有才能的谋士,考虑的只是他的计谋对国家有没有很大的益处。况且,和嫂嫂有私情,收将领的钱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召见陈平,责问道:“您在魏国谋事不成,后来侍奉楚项王又不成,离开了他,现在您又到我这里来了,有信用的人难道像您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回答说:“我侍奉魏王,但魏王不能采用我的计谋,所以离开他去侍奉项王。但没想到项王不能相信别人,他所任用的、所喜爱的,不是姓项的就是他的舅兄舅弟,即使有那么多有谋略的谋士他也不重用他们,所以陈平我才离开楚项王。听说汉王您能用有才能的人,所以我就投奔您来了。我是光身而来的,不收点钱就没有资费。如果我的计谋确实有可取之处,就希望大王您任用我;如果我不值得您任用,钱都在这里,官职也请您收回去,让我回家养老算了。”汉高帝听后,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就请他谅解,并赏给他很多钱财,授给他护军中尉的官职,统率所有的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陈平的坏话了。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

注:①决狱:判决诉讼案。②谢:回答。③对:回答。④主者:主管人。⑤驽下:比喻才能低下。

译:孝文皇帝逐渐明白治国的事情之后,有一天早朝时向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即国家)每年判决几次案件?”周勃回答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国家每年的钱粮收支有多少?”周勃又回答不知道,因为心里既惭愧又害怕,急出了一身冷汗,背后衣服都被汗沾湿了。这时孝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道:“这要问主管这些事的官员。”孝文帝问道:“谁是主管这些事情的官员呢?”陈平回答说:“您要问判案的情况,就要召廷尉来回答;您要问钱粮收支情况,就召治粟内史来回答。”皇帝说:“如果每件事都有主管人,那么您主管什么事情呢?”陈平回答道:“我主管大臣们的情况。您不认为我才能低下,把我放在宰相的位置上。宰相,上要辅助皇帝理顺阴阳、顺应四时变化,下要处理好各种事情;在国外要平定四方诸侯,在国内则要爱护老百姓,根据公卿大夫们的能力给他们安排好合适的职位。”孝文帝听了陈平的回答才说,回答得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