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考第一,就要为第二名负责吗

你考第一,就要为第二名负责吗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逻辑学上,有一种逻辑错误叫“说即劝说”,它的主要逻辑思路就是:你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别人听到你说的,相信了你的话,相信了这件事,所以你应该为别人盲目相信这些话、相信这件事而负责。你觉得该为此负责吗?

在逻辑学上,有一种逻辑错误叫“说即劝说”,它的主要逻辑思路就是:你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别人听到你说的,相信了你的话,相信了这件事,所以你应该为别人盲目相信这些话、相信这件事而负责。这种逻辑思路的主要错误在于,“说”不等于“劝说”,“劝说”有明确的目的,而“说”可能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话。

◎从何而来的负责?

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中学生把易中天所讲的“三国”看作正史,有记者采访易中天说:“学生将您的‘品三国’视为正史,导致他们历史成绩下降,您不觉得应该为这种误读负责吗?”

如果你是易中天,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呢?你觉得该为此负责吗?那么,易中天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易中天说:“记者同志,你很漂亮,那边有个小伙子因为你漂亮而盲目爱上了你,你是否该为他的盲目负责呢?”

记者说:“我不该为别人的盲目行为负责。”

易中天说:“我也不该为孩子们盲目地相信‘品三国’为正史而负责,因为是他们盲目相信的,又不是我劝他们相信的。”

记者认为,假如易中天不“品三国”,便不会导致学生误读历史,因此,易中天应该对此负责。按照记者的这种逻辑,如果你考试取得了第一名,取得第二名的同学非常郁闷,一时想不开自杀了,你就应该为第二名同学的自杀负责。因为如果你没有考第一名,他便是第一名,他就不会郁闷,就不会自杀。很明显,这种逻辑是错误的,犯了说即劝说的逻辑谬误。

◎劝说的目的性

说不等于劝说,但劝说却藏匿于说之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很多时候,这种隐蔽性是故意而为的。因此,判断一个人说的话是否是劝说,应该看清说话人目的性强不强。目的性强、指向性明确的说话,即便当事者申明“我不是劝说”,那也逃脱不了劝说的嫌疑。

比如,有个总统候选人在演讲中说:“我们政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事实上,有一位受益人就在我们的听众当中,她的名字叫卡戴珊,今年45岁了,来自伊利诺伊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在我们的帮助下,她在一家医院里找到了一份全日制的工作。卡戴珊女士,请你站起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好吗?”

这位总统候选人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他是在宣扬自己的公德,希望能够劝服大家在总统竞选中投自己一票。虽然他并未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的动机众人皆知。这就是带有极强劝说目的的“说”,在这种情况下,说可以理解为“劝说”。

所以,说是否等于劝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说的确只是一种自由发言,一种观点的分享,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他并未强调自己对三国历史的评价是真理,而是作为一名学者,出于对历史的爱好,做出的一种知识性的分享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