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一种风度叫宽容

有一种风度叫宽容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何以息谤?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一位智者对事物独到的看法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还看到他的涵养、风度、不较真和淡定宽阔的胸怀。忍辱不辩、不争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宽容之心。空谈、无意义的较真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佛经里记载有佛陀释迦牟尼的一个故事,可堪与上述老子、孔子的思想媲美。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弘一法师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家和万事兴”,其实,不仅“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也兴,只要“和”就会“兴”。

在我们与人相处时总会发现,有的人遇事总要明察秋毫,一副不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弄个是非曲直绝不罢休的架势,这种认真的态度原是好的,但是凡事过于认真,就是较真了。

这种较真的人做人做事大多都很死板、认死理,这样很容易钻进牛角,走进死胡同,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精神上的负担。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喊累呢?

老子说过: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意思是好辩论、 好口舌斗争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者。因为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庄子》中记载有一则老子不与人反驳的故事,相信大家看后会很受益。

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就感到吃惊。

他想不到这么有思想的智者竟然把家里弄成这样,就大骂一声扬长而去。

第二天,他又回来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而言,这没有任何意义。昨天,你如果骂我是马或是什么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就一定有他的根据和原因。如果我反驳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凶。这就是我从来不反驳别人、不与人争的原因。”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一位智者对事物独到的看法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还看到他的涵养、风度、不较真和淡定宽阔的胸怀。

其实,细细想来,真正聪明又有能力的人从来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较真,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他提倡的“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与老子的主张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即使你面对诽谤或遭遇人身攻击,你也只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不争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宽容之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较真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想通过争论表现自己的能力。空谈、无意义的较真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佛经里记载有佛陀释迦牟尼的一个故事,可堪与上述老子、孔子的思想媲美。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高僧来佛陀修行处竹林精舍对其大声辱骂,非常无礼,但是佛陀始终保持沉默,微笑不语。

事后,一弟子不解,就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 您为什么只是微笑不语呢?”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弟子:“如果有人送礼物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属于谁?

弟子说:“属于送礼人。”

佛说:“是啊!如果有人谩骂你,你保持沉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它就不会伤害到你。”

所以,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如果能像老子那样虚心接受,还能保持毫不在意、不较真的态度和风度;能像佛祖那样有宽容的方法和思维,不再持有非黑即白、不对即错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就会仁者无敌。

下面我们再看一位禅师的风度故事。

一位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植了很多兰花,还搭建了兰花架。他被人笑称为“兰痴”。一天,他要外出讲道,就把自己心爱的兰花托付给了众弟子。

众弟子谨遵师命,不敢丝毫怠慢兰花。但是越精心照料,越容易出岔子。一弟子不小心,撞倒了兰花架,所有的兰花盆都摔倒在地,兰花也散落一地。

他们都做好了向禅师赔罪领罚的准备。谁知,讲道回来的禅师非但没有责怪众弟子,也没有过多哀伤那一架子上的兰花,而是说道:“我虽然喜欢兰花,但当时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

兰花品性高洁、清雅,这位禅师的气度也同样清雅高洁。

人有了宽容的气度,就没有了凡事较真的种种挂碍,自然就能保持内心的真正清静,看到美丽的风景,从而事事如意,不论到哪里,做什么事都能感知这个世间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