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么把数学成为自己的兴趣

怎么把数学成为自己的兴趣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人格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多维复杂体,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这就是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全过程。有关终生兴趣的研究表明,这些兴趣是最具稳定特性的人类品质。

尽管人格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多维复杂体,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与个体的行为模式、行为特征有关,它是一种“蕴蓄于中、行诸于外”的统一体。而兴趣则是我们在研究创造性人才时,首先要涉猎的。吉尔福特认为,“所谓兴趣,我们一般是指一个人对从事某种类型的活动的倾向或驱力”。[8]兴趣是指引一个人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心理前提和行为驱动力。

2011年9月之前,刘路,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甚至普通得让人过目即忘。但几乎一夜之间,这个名字就在国内数学界甚至民间迅速走红,人们口口相传:中南大学出了个“天才学生”刘路。一道在数理逻辑学界中沉寂了二十年、曾经难倒许多研究者,甚至是一些著名数学家的问题——“西塔潘猜想”,22岁的刘路却一举破解。

刘路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学生,由于对数学持久的兴趣,在初二时他就自学了《数论》,初三就读完了对初中生而言系“天书”的《古今数学思想集》,高中就阅读了全英文数学书籍,大学就自学了数理逻辑。“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此后二十余年间,世界上有很多数学家致力于此猜想的研究,但均未果。2010年8月,在自学反推数学时刘路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并看了很多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两个月后的某一天,刘路忽然想到用以前的一个方法稍加修改就可以证明这个猜想。他回学校后连夜将证明过程写出,并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不久之后,刘路收到《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国际逻辑学知名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的回信,他在信中对刘路给予了高度称赞:“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你给出了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成果的祝贺!”2011年9月16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刘路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受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了40分钟的报告。这就是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全过程。

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看淡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感兴趣的领域一定要做长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刘路觉得,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宽松的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再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思考方式,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才能攻克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

2012年3月,刘路获得凤凰卫视联合世界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1—2012”希望之星奖项的提名。2011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宣布,破格聘任该校大三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他因此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级的研究员。

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持久不变的兴趣和热情,长时间的独立思考、钻研,超越书本,放飞思维的空间,自由探索,正是这些综合素质,才造就了一个数学天才。刘路的成功,值得全社会和中国教育界认真反思。人们在惊叹刘路天赋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他能破解这一数理难题?他的成长环境有何特殊之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今年60岁的国际级数学家陈繁昌,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两年多前因击败600多名对手,而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他在分享其数学研究生涯时说,“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不仅要多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而且要勇于尝试,因为试未必成功,但不试就一定不成功”。[9]对于某一事物和学科富有兴趣的人,往往能在实践中践行这种兴趣,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人们开展事业的第一步,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开始、基础和前提。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兴趣点。有的兴趣转瞬即逝,有的兴趣中途夭折。只有专一、持久和深入的兴趣方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而思想过于发散的人,兴趣随意转移,只能使成果半途而废。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兴趣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过于广泛,必然“广”而“泛”,由于一个人此生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性,不可能“深”而“精”,并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科学史上的“贝尔纳现象”,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J·D·贝尔纳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学天才。他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做过重大贡献,还在其他领域多有建树。贝尔纳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相信,按照他的创造天赋,贝尔纳可能获得不止一次诺贝尔奖,然而这一天终于没有到来。为什么贝尔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有人认为: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先是自己涉足一番,然后就留给别人去完成最后的成果。全世界有许多原始思想都源自于贝尔纳的论文,但却都是在别人名下出版问世了,而贝尔纳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这种现象,被科学界称作“贝尔纳现象”[10]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资深研究员蒂莫西·巴特勒说:“极少数人的天分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绝大多数人的特质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都是‘藏而不露的’。”年轻人在步入20岁以后,开始不断察觉到人生兴趣所在。他们一天天长大,从自己和世界的互动中学到很多,也更加了解自己,因此也就更有能力做出切合自己内心兴趣的选择。有关终生兴趣的研究表明,这些兴趣是最具稳定特性的人类品质。这里的“兴趣”不是指喜欢打网球或爱听意大利歌剧,而是指人类诸多爱好背后的基本要素,以及我们选择这些要素作为重于其他要素的理由。成年人具有特殊的人生热情,这种热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蒂莫西·巴特勒把这种基本的人生热情看做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活兴趣。认识我们内心深处的生活兴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知哪些活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或哪类的人能让我们得到最大满足。“在需要做重大决定时,什么是我应该铭记于心、恒久不变、经得起考验的品质?”这些兴趣就是最重要的“意义模式”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11]从创造自身来看,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还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原理等,从孕育到产生都是知识与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进展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另外,由于所从事的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工作,缺乏明确的比较与参照对象,创造的过程经常是孤独的、枯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兴趣可促使一个人善于发现和思索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有人把兴趣比喻为“成功的胚胎”、“胜利的幼芽”。兴趣人人都有,但各个人的兴趣对象差异很大,即使同一个人随着时间与环境的不同,其兴趣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开发创造力来说,首先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在其基础上及时确定某专一兴趣,并以它为起点连续进攻,有意识地在理性指导下把兴趣上升到追求的高度、理性的高度,这样,兴趣才会对开发创造力具有真正的促进作用。人是可以有广泛兴趣和爱好的,但是专一的兴趣则需要认真选择。兴趣如果不上升到一定层次的高度和付诸实施,老是停留在“感兴趣”的低级阶段,那么它对于成功所起的作用是不会大的。非专一兴趣、未上升到理性高度的兴趣是不稳定的,久而久之,特别广泛而不稳定的兴趣反而使人显得朝三暮四、难以成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1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13]兴趣是激发个体追求探索的原动力,一个人兴趣的大小对他的人生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创造活动,推动创造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是一个人一切行为的开始。如果一个人一生有一两个兴趣点,并且能持续终生的付诸行动,此生必将有所收获。丁肇中教授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讲,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持久、稳定、良好的兴趣不仅是能够有效激发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还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