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和谐是幸福的社会境遇

人际和谐是幸福的社会境遇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人际和谐是幸福的社会境遇“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的一句名言。全面讲,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既有促进的方面,也有阻碍的方面,作用性质取决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相应地,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的影响力也随之加大。“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

第二节 人际和谐是幸福的社会境遇

“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的一句名言。看到这句话,我们自然联想到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之四中说过:“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独立所能给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难,非独立所能捍也。于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后可以自存。”人的社会化生存不仅亘古不变,而且将愈益强化。在茫茫人海中,家庭为个人提供了最小的社会化生存单元,但这远远不够。脱离他人和社会的家庭,犹如孤岛漂浮于汹涌大海,随时都会倾覆,更遑论幸福。霍尔巴赫指出:“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一个软弱而又充满各种需要的生物,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它自己所不能提供的援助,它才能抵御命运的打击,才能补充它不能不尝到的肉体上的苦难。依靠别人的鼓励和支持,人的技巧才得以发挥,人的理性才得以发扬,人才能够反对道德上的恶,恶只不过是他无知和偏见的结果。总之,像人们说过的那样,人乃是自然中对人最有益的东西。”[11]霍尔巴赫是从积极的方面阐述了他人对个人幸福的助益。全面讲,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既有促进的方面,也有阻碍的方面,作用性质取决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幸福是人内心的主观体验,包括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周围人对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其情绪情感状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感知到周围人对你的态度是友好、喜欢、赞许、敬重、亲近、崇拜时,心情便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也变得才华横溢、活力四射。反之,当你身处一个不被接纳、不被喜欢,甚至遭到反感、歧视、排斥的人际环境中,人的心情会如坠深渊,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还会留下噩梦般的记忆和心理创伤。所以,一个幸福的人不仅应该身处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应当拥有和谐、良好、友爱的人际环境;幸福中国既要为国民改善生态环境,也要为人民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的分工协作性不断加强;生活于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多;人们共同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大、流动频率不断增高、流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变化都进一步加强和加深了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说,当代生活方式中,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共领域中度过的,从幼儿园、学校到工作单位;从街头、饭店、健身房、娱乐场所到旅游目的地,都是人们共处的“公域”。实际上,社会越是发育,个人和家庭独处的时间越少,在“公域”与他人共处的时间越多。相应地,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的影响力也随之加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现代社会:现代化一方面提升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无处不在的公共生活,加强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

美国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他通过实验证明,在现代社会里,要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发生联系,平均只需要6个中间人居中介绍,甚至可以说,在现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人可以称为陌生人。现在有一个名为人立方的网站(网址:http://renlifang.msra.cn/)证实了这个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试一下。这个理论充分证明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紧密性。虽然人们在交往中淡化了人身依附关系,却强化了认知水平相当、价值观认同、审美情趣趋近、生活方式协调等人与人之间内在的沟通与联系。在此情形下,幸福不是更少而是更多地依附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和心灵沟通。只有当人们能够毫无保留地投身于一种“共同体”关系——不管它是以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家庭的还是友爱的纽带建立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

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支撑幸福人生?这是每个人必答的问卷

这方面的书籍、课程和网贴多如繁星,读者随手可得。此时笔触“人际关系”,有两个问题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一个是笔者有不少业务精湛、为人坦诚的同学,出国留学后没有再回来。当问及理由,几乎都有这样一条:国外人际关系简单,不像国内那么复杂。另一个是,近年为实施“人才兴滇”战略,云南吸纳了不少省外博士毕业生。其中许多优秀青年怀揣一腔创业热情来到云南,但奇怪的是,一年半载之后,他们会情绪低落地抱怨:“云南山好水好,老百姓好,但工作的人际环境不好。对人的评价不重才干,而是重关系。”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已非个别,笔者甚感不安,多次与这些省外博士谈心,渐渐地,明白了他们的感受。他们认为,云南与发达省市在人际氛围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人们总是与“合得来”的人“抱成一团”,而对与己不同的人,倾向于把他们看成“异类”,有意无意地疏远、歧视甚至于排斥他们。

所有这方面的指导性书籍、课程都在告诉人们,人际关系如何如何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长辈们一边无奈地感叹:“中国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一边却语重心长地告诫后辈,一定要和上下左右处好关系,否则会吃大亏。更有意思的是,一个来昆仅一个月的美国留学生,突然有一天,双手跷起大拇指,用夹生的汉语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关系是这个(意思是第一)!”我当时哭笑不得,却感到难堪。难道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织了一张人际关系的大网,不仅限制、压抑了我们自己,也让许多本性单纯、不善社交的优秀人才望而生畏,甚至离开祖国?带着困惑观察我们的社会,查阅一些文献,似乎对个中缘由明白了几分。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通俗地讲就是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熟人好办事”正是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逐渐成为陌生人,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看来,我国目前的转型远不限于经济,应是经济带动之下的文化、政治、社会全方位的嬗变。就人际关系而言,正处在从“熟人社会”向“社会的人”的演变之中。熟人社会是适合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态,但它与现代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公正,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看人做事的尺度不是道德上的“善”,不是科学上的“真”,不是法律上的“度”,也不是工作效率,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这种亲疏远近的划分,除了血缘亲属关系外,就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小圈子”不断吸入在价值观、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血缘上的同类,同时有意无意地排斥异类,即便这些异类对“小圈子”的人并无丝毫损害,哪怕这些异类更有利于完成工作上的目标。关系越亲密的人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目标(包括自利目标),关系越疏远的人越容易被中心人员靠心领神会会同其他人,共同形成冷漠、歧视、排斥的态度,使当事人被边缘化并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显而易见,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的形态,为人们突破规矩、任人唯亲,搞“人治”,形成礼大于法准备了社会土壤。更为严重的是,它还是官员贪腐和整个社会风气败坏的温床。“碗大的公章,不如个老乡”就是其生动的说辞。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国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熟人社会正在瓦解或式微,人际关系趋于简单,人们凭美德立人、“凭本事吃饭”的信心不断增强,多数人的主要心思不再用于琢磨人,而是用于琢磨事。这也是近年海外留学人员越来越多地回国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中国之大,发展之不平衡是有目共睹的。像云南这样一些边远落后地区,人们在享受着“熟人社会”带来的温情和便利的同时,是否想过它对本地区发展投下的看不见的阴影,是否发现它对优秀人才设下的无形藩篱。

基于以上思考,在回答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支撑幸福人生的问题时,我们关注的不应是“关系技巧”,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已经积累了蔚为壮观的“关系学”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家教、小说以及连绵不绝的电视剧传承给下一代。值此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的历史时刻,我们更应该站在社会转型的高度,树立正确的、合乎历史潮流的人际观。为形成新型的、公正的、简约的、有利于所有人幸福的人际关系形态做出个人的努力。为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以真、善、美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持此尺度,一视同仁,不因人改,不随时变,不以境移。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公正、向上的待人、用人环境,培育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其中,好人、能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器重和尊敬,而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不学无术、投机钻营的人失去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第二,在坚持公共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兼容差异是文明社会应有的交往方式。现代社会趋向于区分人的“公德”与“私德”。家庭以外的人是在公共领域交往。用于规范“公域”中人的行为的“公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水准。不破坏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礼貌待人,懂得尊重所有人,无害人之心,有为人以善、成人之好的行为习惯,富有同情心,能在同类受到伤害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像全国道德模范人物那样,见义勇为、急公好义、勇于奉献、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属于“公德”内容。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具备基本的公德就值得所有人尊重,他的差异只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就应当得到其他人包容。那种对人“看不顺眼”就要“收拾”,我不喜欢就让他“滚蛋”的处人心态,是“熟人社会”的痼疾,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理表现。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对此有足够的反思和自省。第三,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拉大、阶层分化明显的情势下,更应当强调同情弱者、扶助弱势、帮贫济困的交往理念,坚决反对和摈弃恃强凌弱、欺辱弱者的恶劣品行。这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避免极端事件发生的重要方面。

云南马加爵案件已经过去7年,他临刑前的一封信是写给所有人看的,信里写道:

春城的春天下着雨,有着一丝凄寒的风。我望着生锈的铁窗,我想起了我可怜的父母,为了供子女读书,他二老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还点着蜡烛为人烫衣服,五毛钱一件。那次我母亲掉了一百块钱,她心疼的说那是烫了两百件衣服赚来的钱呀!我看着母亲伤心的样子,就把自己做苦力赚来的一百块钱丢到地上对母亲说:妈妈你的一百块钱在这里!妈妈露出了一丝苦笑,其实妈妈知道是我丢的,我不怕一个人独自吃苦,我不忍心父母看到我吃苦。

读大学几年我没问家里要一分钱,我总希望父母不要为我操劳,他们年纪大了,辛苦了一辈子怎么忍心增添他们的负担呢?但学费是高昂的,我必须自己去卖苦力,耽误学习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一个人默默的做苦工,我一个人偷偷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冬天其实我更怕冷,因为我是南方人,但是为了节省洗热水澡的几块钱,我整个冬天坚持洗冷水澡,我冷的直打哆嗦。我微笑着对同学说:我们年轻人需要锻炼身体。那天我没鞋子穿,我不好意思去上课。直到学校发了点救济我才买了双便宜的拖鞋走进了课堂。

……

我一直努力读书,村里的邻居以及中学老师都知道我是个吃苦好学、斯文老实的学生。我中学拿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我上了高中受过歧视而闷闷不乐,可是在接近高考的那几个月,我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奋发苦读,就这样我一个穷困的学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我高考的成绩超过我们广西省当年重点线50多分。完全可以上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之类。

可是我考虑到那离家远费用更大,所以选择地域较近并且消费水平比较低的云南大学。我充盈着希冀,一个农家的孩子蕴涵着淳朴老实来到了云南大学。当我看到毛主席书写的四个大字“云南大学”我的心激起一阵阳光的涟漪。我立志一定好好继续努力,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可以好好报答父母,改变穷苦的命运。也好好用自己的知识来为社会为国家努力工作。认真做个受人尊重的人,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进入大学以后我怎么发现,大部分人不爱读书,每天晚上谈女孩子,哪个女孩子性感漂亮和哪个女孩子更爽。有钱的同学则大胆的找起女朋友来,大摇大摆的在学校旁边租房子同居。

大家都爱玩电脑游戏,大家都嘲笑我是个土包子,这个不会那个也不会,于是我为了和同学搞好关系,我也学会了玩电脑游戏。玩游戏比他们更厉害,我以后更乐衷于玩电脑了,我还自己用打工的钱以及借了部分钱买了台旧电脑,我很大方我的电脑同学们随时都可以玩,我很希望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时间很快,大学过了几年,我暑假寒假基本都不回家,都在昆明做苦工赚钱。我还慰藉父母,爸爸妈妈我在云大过的很好,老师还经常约请我到他们家去做客呢!其实我每次说这样的话心里都是虚的,我有时候没钱就打一份饭吃上两天,经常一天吃两个馒头就过去了,我从不怕苦也不怨恨谁。我更没因为没钱而想到去偷去抢!

我很坚强,我为自己骄傲、我对得起父母、我对得起自己、我对得起同学、我对得起社会。可是总有那么些同学总有意无意的歧视我?有时候说些话很伤我的心,他们觉得我的穿着打扮很怪、他们觉得我的举止很怪。我开始悄悄的打工,我不想被人家看成异类。好在我自以为有几个好老乡、好同学。这样我才能不去理会那些同学的歧视与人格蔑视。

大学很多男生都在大胆的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很多男生都谈恋爱了。我在这种氛围下加上几个同学的怂恿,也大胆的写了一封情书,交给了我暗恋许久的一个女孩子。由于我的模样不好看,加上又没钱,人显的很土气内向,那女生毫不留情的当着许多人的面把我那封用真心诚挚锩刻成的信撕个粉碎!我只是内心痛苦了下,我也并没有怨恨谁?我只觉得自己确实条件不行配不上她,我对父母也是这么说的,我有自知之明,我不谈恋爱,况且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

时间过得很快,快到大学毕业了!只剩一个学期就毕业了!最后一个寒假我依旧没有回家,依旧在昆明做苦力,离开学还有几天,有些同学提前来学校了。大家可能都是为了找工作所以提前回学校我很开心,因为整个寒假我一个人多么孤寂!我不怕吃苦但是人是很怕寂寞的。

当我看到同学们时我很热情,他们为了打发时间约我打牌,我很乐意的接受了,其实我们原来也经常玩牌的,其实无须掩饰我智商真的比较高,所以打牌经常赢,几个同学都怀疑我作弊,我坚持说没有。

谁知道那三个我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我的同学、以为一直平等对我的同学、竟然恶语伤我,蹂躏我的人格,还揭露了我以前的许多伤疤,包括那女生撕毁我情书的事情,什么苦楚什么贫苦什么艰辛的生活我可以忍受,其他人歧视蔑视我,我也可以忍受,可是我这几个平时稍微好点的同学竟然这样残酷无情的践踏、蹂躏我的人格尊严!原来每个人长期以来一直这样,凶悍的歧视我、残忍的嘲笑我、我的心很痛!我的泪悄悄的落下了……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曾被艰辛贫苦生活打败。可是当我的人格尊严被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我的过去的伤痛被人再次拿出来嘲讽的时候我的心滴血了!践踏我竟然还是平时关系稍微好点的同学以及老乡!我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是他们残忍的对我,是他们不给我活路!他们没有给我留后路。他们淋漓尽致地侮辱完我后,居然还那样嚣张与快乐!

因为他们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他们还有资本去玩女孩子?我伤痛的心找不到归处!总浮现出他们淋漓尽致侮辱我的样子!我没有退路了我决定玉石俱毁,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

我本来习惯被人歧视、被人蔑视的,可是这次他们表现的实在是太淋漓尽致了!他们嘲讽时刻的无情,他们侮辱时刻的面孔可恶!让我下定了决心,终于我买了一把石锤,结束了他们几个人的生命!

于是我逃跑,我想没抓到我以后到一个没有歧视侮辱的地方重新做人!万一抓到就一死百了!我是不怕死的我只想死刑,我不愿意被判无期徒刑,因为那样会给我父母带来压力!

许多人现在都说我是杀人恶魔,都说我杀红了眼,其实说心理话:我只想杀那些无情蹂躏糟蹋别人人格的人我并不想伤及无辜。当我另一个同学来找我,因为在我最穷困的时候并没有歧视我,反而打饭给我吃,我深刻懂得人间真情的可贵。

我曾对自己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一定会报答这位同学,可是我现在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我没有机会报答这位同学了!但我最后想送一句话给我那位同学:好人自有好报!

我听到飘曳进来的歌声了,好象是《梦驮铃》?多么熟悉的旋律呀!我想起了经常帮助我家的十四叔、十四婶来了,我们那个家虽然很穷,但是大家都很互相关怀,大家都感到很快乐,没有歧视与蔑视!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践踏,我很想和陶渊明那样,就永远生活在我那个村子里,天天看着清澈的流水、望着袅袅的炊烟、写着清新的诗歌,呵那多美好呀!

可是现在……只好等来生了!爸爸妈妈,对不起了!儿子不孝,儿子来生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警察又来提审我了,我总听到外面摩托车的声音,为什么总是那么飞扬跋扈?我怀念十哥开的摩托修理店,在我印象中那是很赚钱的。十哥骑摩托车很英姿飒爽,那摩托车的声音是那样的婉转清脆!

我仿佛又坐在十哥的摩托车上了,慢悠悠的行走在我可爱、纯朴、亲切的家乡。[12]

以上是一个死刑犯的心理告白,它无助于减轻罪犯犯下的深重罪行。对这封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但我们试图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了解马加爵案件的始末,有助于读者身同感受一个被欺辱者的内心反应,从而掂量出“人的尊严”的重量。在经历了马加爵案件的无比震惊,体味了他临刑前那封信的无限凄凉之后,我们真是应该痛定思痛:作为担当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代人,我们究竟应该为后辈留下怎样的人际环境。

以上是从个人层面谈人际和谐。但我们知道,一个人很难改变社会风气,反之,社会风气很容易同化个人。所以,要净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从国家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大环境,为人与人之间建立新型文明的人际和谐创造条件。为此,首先需要对公民给予价值观、人生观、人际观、道德观的正确引导。这种国家层面的引导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价值观导向,它是通过学校教育、思想宣传、文化娱乐等手段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通过制度体制潜移默化地对公众产生引导作用实现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者、文化人、媒体、决策者应当对社会关系的进步和走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能够区分哪些社会关系是文明健康的,哪些是腐朽落后的,哪些是积极向上的,哪些是消极悲观的。带着社会责任感去从事教育和精神文化的创作工作,以优秀的作品引导人、感染人和激励人。其次,国家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这是构建良好的人际氛围的重要基础。如果社会治安混乱,法治不健全,执法环境不好,人们对法律缺乏信心,遇到问题和困难自然倾向于求助“圈内人”,而不是遵从法律制度,“熟人社会”的运作惯性将很难被阻断。再次,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缩小社会差距,合理流动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如果在“矛盾凸现时期”不能顺利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将导致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到来之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把社会和谐定位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制定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总目标。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七大任务,它们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决定》中,中央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等七个方面,是我国目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工作重点。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这是中国人民获得普遍幸福所必需的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个人努力营造一个个小的社会“生态系统”。当多数人都能够如同享受清新空气、明媚阳光那样,享受着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关爱时,幸福中国就不再遥远,个人享受幸福生活将成为现实。

【注释】

[1][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93、94、95、96 页。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66页。

[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66页。

[4][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66页。

[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66页。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7]《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4版。

[8]《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4版。

[9]《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4版。

[10]滇池的湿地当地人俗称“草海”,草海面积因“围海造田”工程减缩近一半,其对滇池的净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被严重削弱。

[1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4页。

[12]引自中华网论坛2010年4月12日,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1/59/44/4_1.html。为忠实于原文,信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未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