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个会倾听的领导
作为领导,要想有效地与下属交流,并发挥自己的领导力,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下属,取得下属的信赖。领导力并不是靠地位、职权、魅力而来,而是来自于“至诚”的沟通技巧来感动别人。
很多领导者在与下属谈话时,总是喜欢自卖自夸,喋喋不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现自我的机会。因此,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讲,下属在听,而他们也认为这样能够有效地说服对方。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论是“明”还是“暗”,其最基本的前提是要能够倾听。
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魏征是一个博学多才,又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也极为欣赏。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闲聊,然后唐太宗问魏征说:“魏爱卿,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
魏征回答说:“皇帝之所以是明君,是因为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而之所以是昏君,则是因为只听一部分的意见。以前秦二世居住在深宫之中,不见大臣,凡事都只是听信宦官赵高的一面之词,直到天下大乱之后,自己还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就连天下郡县大多已经失守了,他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唐太宗对魏征的这些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个时候,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听说此事之后,立马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后来,查无证据,纯属诬告。尽管如此,唐太宗还是派人告诫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了。”魏征听说后,当即面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恐怕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之后,他请求太宗让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听到这里,唐太宗饶有兴趣地问道:“魏爱卿,以你之见,你是良臣还是忠臣?”魏征深深地低头说:“老臣一向为国鞠躬尽瘁,以后自然也会坚守岗位,不负陛下所托。但是,还请陛下不要把老臣视为忠臣,就当做良臣吧!”
唐太宗继续问道:“忠臣和良臣,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呢?”魏征又说:“所谓良臣,不仅其本身可受世人称赞,而且也可为君主带来好名声。而忠臣不但会使自己遭受诛杀的横祸,就连君主也会为他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这样一来,国家就会灭亡,仅为忠臣留下了后世美名而已。由此可见,良臣和忠臣有如天壤之别。”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言论之后,对魏征更加器重。
上述故事中,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言进谏,与唐太宗善于倾听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上说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他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不但要经常倾听大臣的各种进谏,还应该主动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言。身为一国之主,能够做到这点实为不易,而这也正是他成为明君的重要原因。
厚黑智慧
和下属谈话时,领导者应该耐心地倾听,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下属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使下属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