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思维变得像奇异的云彩

让思维变得像奇异的云彩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思维变得像奇异的云彩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因为还没有发明抽水机,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科学家都是采用逆向思维而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逆向思维又被称之为颠倒思维。

让思维变得像奇异的云彩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因为还没有发明抽水机,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不可能已成为一个人的口头禅,你已习惯对自己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如此下去,你也许就真的注定要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中永远删去,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在创造力训练中,有一个著名的训练案例: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

第一反应你也许只能说出:夹文件。打开思路,你也许就能有更多的用途:做绳子、钉子、导线、纽扣、手饰、发夹、鱼钩、牙签……

日本有一个科学家,宣布已列出回形针的2400种用途。南京有一位学者宣称,他能列出3万多种!回形针到底有多少种用途?

只要你愿意去找,你是否同意答案是:无数种!

一根小小的回形针既然能有无数种用途,那要策划一个方案,怎么就不会有“无数种”创意呢?只要你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创新就有可能发生。因此,富兰克林说:“停止了创新的思考就如同停止了生命”。让自己的思维变的像奇异变幻的云彩吧,你将发现生命充满生机、希望与挑战,展开在面前的不是你争我夺、相互倾轧的社会,而是一片广阔的园地、一片知识的海洋与浩瀚自然的奥秘。

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就是大违常理,从反面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南唐后主李煜派博学善辩的徐铉到大宋进贡。按照惯例,大宋朝廷要派一名官员与其使者入朝。朝中大臣都认为自己辞令比不上徐铉,谁都不敢应战,最后反映到宋太祖那里。

太祖的做法大大出乎众人意料,命人找10名不识字的侍卫,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送进宫,太祖用笔随便圈了个名字,说:“这人可以。”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但也不敢提出异议。只好让这个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侍卫前去。

徐铉见了侍卫,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侍卫根本搭不上话,只好连连点头。徐铉见来人只知点头,猜不出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只好硬着头皮讲。一连几天,侍卫还是不说话,徐铉也讲累了,于是也不再哼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以愚困智解难题之举。

照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善辩的人,但宋太祖偏偏找一个不识字的人去应对。这一做,反倒引起了善辩高手的猜疑,认为陪伴自己的人,是代表宋朝国家级水平的人,对大国猜不透,又不敢放肆。以愚困智,只因智之长处,根本无法发挥。

逆向思维方法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妨看这样一个事例。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共和国首都马拉瓜发生了大地震,一座现代化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死亡万余人。令人惊奇的是,在被震毁的房屋废墟中,唯独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竟安然无恙。如此奇迹,轰动了全球。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世界著名的工程结构专家、美籍华人林同炎教授。他在设计时把思维的着重点放在反面:采用框筒结构,刚柔相济。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外力;而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外力作用时,可由房屋内部结构中某些次要构件的开裂,使房屋的总刚度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减少对外力的反应。这种以建筑物次要构件开裂的损失来避免整个建筑物倒塌的设计思想就突破了一般常规思维的框架,突破了以刚对刚的正面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少有的奇迹。

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富于变通性和灵活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探索者的思维能够机动灵活地转移到各种不同的方向。而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改变到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例如:吊扇,一支吊杆在上,扇在下。若把它颠倒过来,就变为吊杆在下、扇在上的落地“吊扇”。爱迪生将声音引起振动颠倒思考为振动还原为声音,于是产生了发明留声机的设想;赫柏布斯把吹尘器的原理反过来,设计出新的除尘装置,结果发明了吸尘器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科学家都是采用逆向思维而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测量氮气密度时,分别采用哈考特法和雷尼奥法,结果得出的氮气密度相差千分之一。这么小的差别有何意义呢?一般人可能对此漫不经心,但瑞利认为这个差别超出了实验误差的范围。于是他采用逆向思维法,即不是减少差值,而是扩大差值去探索个中原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氩原子,他也由此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奖。另一位是兰米尔,他发明充气电灯泡也采用此法。当时的电灯泡有个致命伤,钨丝通电后容易发脆,使用不久灯泡壁就会变黑。一般人都认为要克服这个毛病必须大大提高灯泡的真空度。兰米尔的想法却与众不同,他不是忙于提高灯泡的真空度,而是分别将氢气、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等充入灯泡,研究它们在高温低压下与钨丝的作用。当他发现氮气有减少钨丝蒸发的作用时,做出了“有可能在大气压下钨丝在氮气中长期工作”的判断。1928年,他由于充气灯泡的发明和对高温低压下化学反应的研究等突出贡献而荣获铂金奖章。

《老子》第三十六章中说过:“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兰米尔的想法和作法与老子这句话恰好不谋而合。逆向思维又被称之为颠倒思维。司马光砸缸是大家从小就都知道的著名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津津乐道,无不称赞小小司马光表现出来的非凡智慧。其实,司马光砸缸的行为就是颠倒思维方向的结果。

旧瓶装新酒——用全心的方式组合原有信息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所有伟大的发明,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都来自人类的大脑。就像大脑有不可思议的储存信息能力一样,它也有一个相应的以新方式重组信息的能力:创造新的思想。

很简单,一个新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遍布世界的上千本不同的食谱,每本书中的每种烹饪法都是已有配料的不同组合。当你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就不妨想想这个例子。

每个方面的突破——无线电、电视、内燃机——都是老东西的新组合。一个单柄浴室龙头至少组合了三个老的成分:热水、冷水,还有一个混合阀。尼龙和其他新的合成纤维是已经存在几万年的分子的新组合。尼龙是炭分子的重新组合。

因为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所以最杰出的创意者总专心于新的组合。

60年前,制衣业只用羊毛、棉布和丝绸这些基本面料。1935年合成了尼龙。今天,可以先确定想要的服装,然后生产出纤维并混合起来创造它。很多家庭讨厌缝补袜子,所以科学又创造出了一种尼龙和羊毛的混合物,使袜子兼有两者的好处。这又是一种老的成分的新组合。

疲倦于烫衣服的母亲想要那种晒干了没有皱痕的衬衫,因此科学就创造出了聚酯纤维(即涤纶):一种老的成分的新组合。

有时髦意识的妇女喜欢尼龙的舒适特性,但又依恋羊毛的松软,所以科学家通过天然气的成分的重组创造出了丙烯酸系纤维。彼得·德路克(Peter Drunker)在《不连续的时代》中用一种生动的方式具体化了这项富有创新精神的技巧,他称它是“有系统、有组织地跳进未知”。不像往日的科学,他说:“它不是建立在编织自己已有知识上的,而是组合自己未知的东西。”

三个臭皮匠赛了诸葛亮——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1939年提出来的,也称智力激励法、畅谈讨论法、集思广益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想像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具体做法是:选定一个题目,约几个人在一起畅想,发表意见。要求每个人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越新颖越好。每个人敞开思想的大门,暴露每个人思维的过程,相互启发,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想出新的解决办法。

奥斯本的头脑风暴这种创新思维方法,实际上与我国民间俗话所说的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是一回事:碰到一个难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七腔八调,拿出好的主意来。

头脑风暴这种方法和形式,能够产生互相激励作用,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每个参与者想像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要使这种方法取得效果,还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

一是提倡自由畅谈,任思路到处拓展,随意发挥。想法越古怪越好,因为有时看上去很荒唐的设想,但可能很有价值,所以要抛开头脑中的框框,甚至要故意去做那些违背传统、逻辑的思考。使这种与传统、逻辑不符的想法对他人产生启发,引发他人思维的火花。

二是畅谈中不得阻挡别人古怪的言论,即使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荒诞离奇的发言,也不要去驳斥、嘲笑,要创设一种宽松的气氛,调动每个人思维的积极性。不要说这肯定不行、太可笑了这样的话。只有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打开每个人思维的闸门。

三是大家所畅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讨论中先不做对错判断,结论留到以后去做。

四是要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这是头脑风暴的关键。每个人都要积极地从别人的设想中激发自己的想像力,或补充他人的设想,或将他人的设想合并起来提出新的设想。不要只听别人说,自己的大脑机器不开动,思维不激发,坐享其成,做思想的懒汉。

头脑风暴是有助于集思广益集体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一个人苦思冥想,往往因思路太窄而苦思不得其解。如果几个人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个问题,有利于互相激励,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这对创造思维是一种激发,有利于创新的产生。

不妨看一个头脑风暴的例子:

主持人:我们的任务是砸核桃,要求砸得多、快、好,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甲:平常在家里是用牙嗑,用手掰,用门掩,用榔头砸,用钳子夹。

主持人:大家再想想,用什么样的力才能把核桃砸开,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这些力?

甲:需要加一个集中挤压力,用某种东西冲击核桃,就能产生这种力……或者,相反,用核桃冲击某种东西!(逆向思维)

乙:可用气动机枪往墙上射核桃,比如说可以用装泡沫塑料弹的儿童气枪射。

丙:当核桃落地时,可以利用重力。

丁:核桃壳很硬,应该先用溶剂加工,使它们软化、溶解……或者使它们变得较脆……要使核桃变脆,可以冷冻。

主持人:鸟儿用嘴啄……或者飞得高高的,把核桃扔到硬地上。我们应该将核桃装在袋子里,从高处(例如在气球上、直升飞机上、电梯上……)往硬的物体(例如水泥板)上扔,然后把摔碎的核桃拾起来。(类比)

主持人:如果我们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又会怎样?

丁:可以把核桃放在空气室里,往里加高压打气,然后使空气室里压力锐减,因为内部压力不能立即降低,这时,内部气压使核桃破裂,(发展了上一个设想)。或者使空气里的压力交替地剧增与锐减,使核桃壳处于变负荷状态下。

在头脑风暴法进程中,只需要用10分钟就可以得到十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设想,其中有些方案都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头脑风暴法的使用领域极为广泛,它不仅适用于科研攻关和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同样也适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都有利于个人或集体的普遍提高。

灵机一动——灵感思维法

灵感思维是一种带有突发性、非自觉性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俗的解释就是:某一个想了好长时间没有解决的问题,突然由于受到某一事物的启示,灵机一动,一下想到了一个办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灵感思维。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就得有灵感。”

灵感思维有三个特点:

一是突发性。从灵感的发生来看,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思维活动。什么时间灵感会来临,任何人无法估计。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地点和时间迸发出来的。”

二是独创性。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灵感思维一般都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灵感思维创造性的表现,灵感思维如果失去创造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三是非自觉性。灵感思维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且是不明踪影,一闪而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重现。正如大诗人苏东坡的著名诗句所描绘:“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或捕捉灵感呢?

激发灵感渠道之一:自发灵感。

所谓自发灵感是指,对某个问题已进行较长时间的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有可能某一时刻在头脑中突然闪现。比如,英国发明家辛克莱以发明袖珍电脑和袖珍电视机闻名于世。他在谈到怎样设计出袖珍电视机时说:“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把显像管的‘长尾巴’去掉。有一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将‘长尾巴’做成90°弯曲,使它从侧面,而不是从后面发射电子,结果就设计出了厚度只有3厘米的袖珍电视机。”辛克莱是由于“多年一直在想”,所以才会有“有一天,我突然灵机一动”的结果。这说明自发灵感的激发是建立在长期艰苦思索基础之上的。

激发灵感渠道之二:触发灵感。

所谓触发灵感是指,对某个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思考的执着探索,这时在接触某些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时,这些事物有可能成为媒介物或导火线,引发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突然闪现。例如,蚂蚁对房屋、水坝等建筑物的危害极大,人们采取很多方法灭蚁,效果都不理想。一位21岁的青年农民魏潮洲,有一次在家里偶然看到蚂蚁排成长龙搬运食物。这一景象触动了他,使他顿时想到:能不能用某种高效的药物引诱蚂蚁来觅食,最后达到全巢杀灭它们的目的。这瞬间一念,使他像着魔似地沿着这一思路钻研下去,经过一年多时间数百次各种配方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蚂蚁净”实用无毒药物,获得“中国爱迪生杯金奖”。在这一创新过程中,蚂蚁排成长龙搬运食物的现象成为导火线,触发了魏潮洲的灵感。此外,与人交谈、讨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考方式互相融汇、交叉、碰撞或冲突,也能使思维触发出灵感的火花。我国古语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后发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激发灵感渠道之三:诱发灵感。

所谓诱发灵感是指,思考者根据自身生理、爱好、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取某种方式或选择某种场合,有意识地促使所思考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出现。诱发灵感的方式因人而宜,例如,有些人习惯于清晨醒来后故意在床上待一会,回忆一下一段时间以来日夜思考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以求获得某些灵感。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这样说过:“我的一些巧妙的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倦或伏案工作的时候,常常是在一夜酣睡后的清晨。”

激发灵感渠道之四:逼发灵感。

所谓逼发灵感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不可惊慌失措,要镇静思考,以谋求对策。情急能生智,解决面临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就有可能在头脑中突然闪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逼发灵感的结果。被西方誉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奥斯本曾说过“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像。”我国也有一句俗话:人是逼出来的。也就是说,各种形式的逼,能激发出人的灵感,调动出人最大的潜能。

灵感不喜欢拜访懒惰的人。要得到灵感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钱学森指出:“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苦苦追求。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比如牛顿为什么能够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产生灵感,从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他自己的回答是:“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如果没有艰苦的劳动,达不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灵感不会降临。

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创造思维法

所谓自由创造思维法是思维者通过思维活动的自由创造而设想出理想客体达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自由创造思维法是爱因斯坦提出和倡导的一种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曾经举办过一场募捐晚会,由于当时的反战情绪比较强烈,募捐晚会以1美元的收获而收场。在这次晚会上,一个叫卡塞尔的小伙子一举成名,他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这唯一的1美元就是他募得的。在晚会现场,他让大家选出一位漂亮姑娘,然后由他来拍卖这位姑娘的吻,最后,他终于募到难得的1美元。当好莱坞把这1美元寄往越南前线的时候,美国的各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这无疑是对战争的嘲讽,多数人也都把它当做一个笑料。然而德国的猎头公司却发现了这位天才,他们认为卡塞尔是棵摇钱树,谁能运用他的头脑,必将财源滚滚。于是建议日渐衰落的奥格斯堡啤酒厂重金聘请他为顾问。1972年,卡塞尔移民德国,受聘于奥格斯堡啤酒厂。在那里,他果然不断有奇思妙想,他甚至开发出美容啤酒和沐浴用啤酒,这使奥格斯堡一夜之间成了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厂。

而卡塞尔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1990年,他以德国政府顾问的身份主持拆除柏林墙。这一次,他让柏林墙的每一块砖都变成了收藏品,进入全世界200多万个家庭和公司,创造了城墙售价的世界记录。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和嘲笑你身边那些耽于幻想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他的异想天开会变成摇钱树,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

要展开你想像的翅膀,首先要“敢于想”。事生于虑、成于做。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像和观念。”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像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所以要敢于异想天开,不怕胡思乱想。其次要能够想。想像的火花迸发于丰富的知识矿藏,创造想像尤其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知识、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想像力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要拓宽视野,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领域,丰富表象储备,这样才能够产生科学的想像。否则,只会想想,但却想不出,或者想得出的却是无用的空想。再次,要善于想。要打破常规跳出框框想,跳出传统的框框、书本的框框、名言的框框、经验的框框和从众的框框,任想像不受束缚地自由飞翔。要围绕一点,向外发散,朝四面八方想,也就是实现辐射思维。

打破沙锅问到底——问题探究法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说明,能够并善于提出问题,深入进入探索研究,是创新发明的基础。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一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问题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问地,问人情伦理,问世道沧桑,问四季变化……尽管他的提问,更多地带有政治、社会以及关注朝政的色彩,但至少说明他善于带着问题思考。从广义上讲,人类正是像屈原一样,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开拓前进的。

提问探究,实际上是要在不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势,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不要受现成结论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也不要人云亦云。提出问题是深入钻研的前提,怎样提问呢?这就需要具有生疑提问的思维技巧,可以从这些方面来问:

一是要问原因。每看到一种现象,看到一种事物,都有可以生疑提问,问问产生这种现象或事物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说来,事物发展变化总是有因有果,因果是相互联系的。找到了原因,就为解决问题(结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要问结果。由于因果是相联的,所以问原因之后,自然也可以问结果。换言之,在思考问题时,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想想这么做会导致什么结果,在思考时,不要受旧事物的结果的束缚,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甚至有时看起来荒诞的看法,也可能导致新的有价值的结果。

三是要问规律。因果有联系,是因为事物是由规律决定的。找到这种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通过问规律,也会获得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四是问发展。事物总是要发展前进的,所以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大胆假设,当某一情况发生后,其发展趋势会是怎样,这样也有可能导致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创造。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