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钻石为什么比水值钱

钻石为什么比水值钱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稀缺价值:钻石为什么比水值钱1768年,经济学领域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为什么徐悲鸿的作品会连续拍得如此天价?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

2 稀缺价值:钻石为什么比水值钱

1768年,经济学领域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但却可以经常交换到大量的其他商品。”在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缺少的,而钻石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商品市场上钻石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水呢?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价值悖论。

这个价值悖论很有意思,对它的解释将用到经济学的原理之一——供求原理。在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当一个商品的供给小、需求大的时候,这个商品的价值就高,反之则反。供求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黄金、钻石等由于其稀缺性,而同时人们对其需求量很大,从而导致这些商品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才导致了高的价格。然而水的价格很便宜,尽管对它的需求比黄金钻石还要大,但它的供给同时也非常大,所以按照供给需求原理它就很便宜,价格非常低。中国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大致可以解释这个道理。

说到供求原理下的价值悖论,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可以讲给大家。据说世间有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10万元,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就不只两枚之和的20万元,可能是30万元、40万元或是更多。虽然这种毁灭文明的方式所追求的稀缺并不能被称道,但市场上所谓的“限量版”、“珍藏版”等邮票、纪念卡都反映了人为创造的稀缺性,也侧面反映了由于供给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的价值悖论现象的出现。

近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尤其是油画,在全球拍卖台上连创高价,最突出的例子是徐悲鸿的作品:2005年秋拍,《珍妮小姐画像》在北京保利2200万元成交;2006年春拍,《愚公移山》在北京瀚海3300万元成交;2006年秋拍,《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5388万港元成交; 2007年春拍,《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7200万港元成交。不到两年拍卖纪录涨了两倍,真可谓一季一个价,价格节节高。为什么徐悲鸿的作品会连续拍得如此天价?其实,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有数的几个有领袖地位的艺术家,他界定了现代中国油画,承先启后,发扬了中国美术的传统,解决了如何用中国观点、中国面貌创造中国油画的历史课题。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每个人都想拥有。可徐悲鸿的作品就只有那么多,于是就显得非常稀缺,就会出现竞价拍卖,拍出天价。

再比如印象画派代表凡·高,一生不得志,在完成其举世瞩目的7幅向日葵后以自杀方式结束了其年仅37岁的生命。但其画作却在他死后被世人所追捧,人们争相出高价购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凡·高的死意味着他的画作作为一种商品的供给就固定了,而需求相对来说确是无限大,这样必然导致这些作品价格的飙升,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凡·高的自我毁灭促从成了其作品的升值和备受追捧。而这位生前霉气不断的悲剧画家的作品《加歇医生像》在其死后竟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创出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比起画家凡·高,毕加索的运气算是很好的了,但这种好的运气也是在毕加索的自我努力下得来的——毕加索自我人为地创造了自己作品的稀缺,让大家争相购买自己的画作。据说这位开创印象画派画风的伟大艺术家初到巴黎时也是处处碰壁,穷困潦倒,最后他孤注一掷,用15个银币雇佣了几个大学生每天在巴黎不同的画廊询问“请问这里有毕加索的画么”,而这时的毕加索却带着自己的画“消失”了,人为地造成一种供求假象。当一个月后带着他的画作“归来”的毕加索立刻受到人们的追捧,成功转型,被当时的主流画界接受,一举成名。两位画家,同样才华横溢,画作惊人,但一个是生前苦苦等待着被主流画界所接受,一个却在自己的供求策划下脱颖而出,不得不让后人嘘唏和感叹。我们用这两人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学中的价值悖论,更希望读者从两人的不同命运轨迹中得到启发,在挫折中不但要执著和坚韧,更要懂得变通和策略。

其实具有稀缺性的东西不仅仅是钻石和名画,只要是人们都想得到,但供应却有限的物品都具有稀缺性。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也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稀缺性。

首先,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也就是说,稀缺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有历史条件的。古代、近代、现代甚至十年以前,人们认为缺少的东西,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丰富了,比如粮食、生活用品等。而以前清新的空气到处都会有,而现在却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很难享受到了。还有古代的陶器,在当时很多,但现在却很少,非常珍贵。

再次,资源的稀缺性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闲人来说,时间对他是廉价的,而资本(也就是金钱)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工作事业狂来说,时间对他可能是一个奢侈品,相对而言资本是富足的。对于处于正常社会中的人来说,黄金非常珍贵,但对于一个困在岛上、生存面临威胁的人来说,则一块馒头比黄金珍贵得多。

最后,稀缺资源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再分配。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婚姻就是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身材相貌不如意而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先天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对他来说,可能高个子和帅哥脸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那么他会把希望寄予婚姻,希望他的另一半能够满足他的这些期望,因为相貌对于他来说是稀缺资源,相比较而言,事业和资本可能他不是很看重,因为这些对于他是富足的。人们总是希望利用自己富足的资源去交换他稀缺的资源。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和观察,就会明白好多事理。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人们的需求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也总是不足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也就产生了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因为有资源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怎样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