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毛泽东“完全同意”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请示报告
1947年12月中旬,刘邓大军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豫陕鄂,调动山东、陕北两重点战场敌军主力回援的战略目标,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实现了毛泽东预计的第三种可能。
中原战局的变化,使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蒋介石改变战略,决心与中共争夺中原,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调集33个旅的重兵,由白崇禧统领,大规模地围攻大别山。
如何粉碎敌人的重兵围攻?刘邓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决定采取“避战分兵”的方针:刘邓分开,邓小平率前方指挥部留在大别山指挥游击战争;刘伯承率部跳出包围圈,转入外线,向桐柏一带实施战略展开。
12月10日夜晚,刘邓在王家湾分开。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
后来邓小平谈到二野这段历史时,曾这样回忆说:
我一个,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带着几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邓小平率部坚持内线斗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我军“反攻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1948年2月24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邓小平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区,同刘伯承在安徽临泉地区会合。
这时,蒋介石加强了中原防御体系,调集白崇禧、顾祝同、胡宗南三员大将,统率86个旅66万人马布防中原。在中原地区的刘邓野战军共50个旅35万人马,与蒋军抗衡、对峙。
1948年春,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工作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刘、邓仍为司令员、政委。
从1948年2月至7月,在中原战场上,我中野、华野两支劲旅,互为犄角,运动作战,歼敌20余万,解放了洛阳、开封、襄樊等重要城镇,开辟了广阔的新解放区。
在此期间,作为中野的政治委员,邓小平在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决策的同时,还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商业政策的执行等项工作中。
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发向全党。
是年6月6日,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后简称《六六指示》),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重要意见,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邓小平将《六六指示》上报中央审批后,毛泽东于6月28日代中央复电,表示“完全同意”邓小平起草的中原局的指示意见,并将中原局的这个文件转发给各中央局、分局、前委。
尤其让人惊奇的是,毛泽东在邓小平的《六六指示》上,亲笔增写了两段重要文字。
一段是充分肯定中原局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不但如此,由于我们的进军吸引了大量敌人到中原方面,这样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敌人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摧毁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而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域,不但保存了原有解放区的基本区域,而且使我各路友军在山东,在苏北,在豫北,在晋南,在西北,在东北等地顺利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恢复了广大失地,使全局都转入了攻势,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白费的。
另一段文字还是加重肯定中原区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我中原全党同志必须对于上述各项成绩有足够的估计。如果在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之后就忘记了自己工作的成绩,忘记了最主要的一方面,忘记了我们据以前进的基础,好像我们什么事情都做错了,并因此损害我们对于胜利的信心,那就是完全不对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
毛泽东亲笔增写的这两段文字,凝聚了对邓小平的高度信赖与深情!
毛泽东在转发邓小平的《六六指示》后,又在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胡乔木等人的信中说:
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
毛泽东后来还说:
书记在前线亦是可以做报告的,邓小平同志在大别山那样紧张的环境亦做了几次很好的报告。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赞赏,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