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富理念与时代发展一致

创富理念与时代发展一致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创富理念与时代发展一致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人们要不断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而不要坐等未来,失去自我发展的良好机会。——比尔·盖茨无论什么时候,一个成功的致富理念都要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只有这种理念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就是将干牛粪与秸秆混合发酵、消毒后,再到大棚里进行管理。

第三节 创富理念与时代发展一致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人们要不断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而不要坐等未来,失去自我发展的良好机会。

——比尔·盖茨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成功的致富理念都要与当时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只有这种理念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如果一个人的致富理念是几年前的老思想,那么再怎么努力,汗水的付出与财富的收获也不会成正比。

就像电子产品一样,前两三年还有人在用MP3音乐播放器,那时候要买一个这样的播放器最少也要花上二百多块,可是现在呢,还有几个人买这种播放器,MP4以及更为高端的产品已经出来,并且占领了市场,原来的那种播放器有的几十块钱也能买了,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什么人再去买它了。如果不管时代的发展,跑去开一个生产MP3的工厂,那可真是把资本放错地方了。

致富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

在安徽省临泉县铁佛寺乡,这里的人提到一个嫁过来的姑娘,经常会说那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这个常常被大家提起的人就是周继红,其实她出嫁前的小名就叫鲜花。

周继红嫁过来的时候,办完婚事她的丈夫王守红总共就只有一元四角钱了。但是现在人们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少有了些羡慕的味道,有人说鲜花插在牛粪上是插对了。

从2001年开始,临泉的牛粪便成为了抢手的东西,而让牛粪变得值钱的人就是周继红的丈夫王守红。

从2003年开始,王守红每年的牛粪都卖出了4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镇的牛粪每年能卖出近千万元。

王守红:“2003年时供不应求了,卖缺了,啥也没有牛粪好卖。每天有人托着问,有没有牛粪。2004年,长官黄牛协会牛粪卖了1000万元,一点也不含糊,经我的手有1000多车。”

然而在10多年前,王守红也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着致富的路子。为了挣钱,王守红养过羊、喂过鸡、放过蜜蜂,但是富裕都像是夫妻俩的一场梦。到了1996年,王守红才终于找到了圆梦的办法。

1996年以后,农村基本上都实行机械化,所以农民的牛是越养越少了。原来农民养黄牛是为了耕地,机械化的普及使农村的牛少了,这样一来市场上牛肉价格却涨高了。

1996年,王守红孤注一掷,想通过养牛致富发家。当年他就养了7头黄牛,到年底的时候,7头牛就赚了1万多元钱。第一次的大获全胜大大鼓舞了夫妻俩养牛的信心。到1998年,他们已经饲养了40多头黄牛。不过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饲料的压力也大了起来。

为了节约粮食,王守红经过试验,摸索出了“酒糟秸秆养牛法”,就是将酒糟与秸秆掺在一起后发酵,牛不仅爱吃,而且降低了成本。

到了1999年,王守红养殖的黄牛可以赚到5万多元钱。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两口子真的要发财了。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件改变王守红命运的事情。

那时候村里来了个马来西亚的客户,他们认为王守红的牛养得好,所以就把牛全部要了,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还要高出四五毛钱,不过他们要求一年定4000头牛的交易。

这个数字的出口量,对于王守红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4000头牛当时的利润可以达到600多万,国外客商要的是王守红养的肥牛,由于农民散养的牛质量不一,合作最后失败了。

后来郑州一个老板来到王守红的养牛场要收牛粪。王守红当时想这下好了,解决污染的事情了。1角钱一斤,牛粪可以卖钱了。一头牛一天可以有十多斤干牛粪。一天一头牛可以挣一元钱,一年可以挣三四百元钱。

牛有买肉的、有买皮的,买牛粪王守红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且这牛粪卖的价钱还不低。在将信将疑中,黄守红准备按客户要求把牛粪晒干了。黄牛会长要晒牛粪,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村名们看到他两口子晒牛粪,都心生疑问。

整整一个夏天,夫妻俩晒了50吨牛粪。2000年7月,那位客户真的来了,而且以1万元的价格收走了这些牛粪。牛粪原来真的可以卖钱。一时间,村里的养牛户纷纷晒起了牛粪。没到一年,村里还形成了牛粪交易市场。

渐渐地,收购牛粪的人越来越多,牛粪也从1角钱一斤涨到了一角五、两角,但还是供不应求。看到外面的人为牛粪抢得打架,王守红越来越好奇,他们把这些牛粪收购了是去干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王守红想着办法套外地客商的口风。终于一个福建客户说漏了嘴,原来别人买牛粪是用来种植双孢菇的。而市场上一公斤双孢菇可以卖到4元钱,买的人非常多,销路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牛粪的谜底终于揭开了,这让王守红突然觉得牛粪生意做得太小家子气了,如果当地也能种这种蘑菇,那一年能赚到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钱。王守红又一次激动不已。

既然别人能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王守红觉得自己也行。2002年,他尝试着种了七分地的双孢菇,没想到这七分地的牛粪长出的双孢菇卖出了4000多元钱。

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就是将干牛粪与秸秆混合发酵、消毒后,再到大棚里进行管理。经过一年的摸索,王守红掌握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2003年,他又租用了一家皮鞋厂闲置的厂房,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

在双孢菇上架备料的关键时期,王守红一点也不敢马虎,每天他都在基地里指导工人上料。上料将直接影响双孢菇的收成。

用牛粪种双孢菇,听起来有些脏,实际上经过高温发酵后的牛粪,不仅杀灭了病毒,牛粪还成了双孢菇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种出来的双孢菇深受国外客商的喜爱。2004年,王守红销售了16万公斤双孢菇利润达到30多万元。这些双孢菇被当地的企业收购加工后,全部销到了国外。

在临泉,以前也有种植双孢菇的专业户,那时他们是用稻草、麦秆等种植双孢菇,施的都是化肥,种出来的蘑菇不仅产量低,销路也一直不好。现在他们也全部用上了牛粪。

王守红紧跟着市场摸索,从一个身上只有一块多钱的农民变成了致富能手。王守红又在家乡修建了他的科技园区,这个项目投入了80多万元。

由此看来,落后、贫穷不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没有致富条件,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人们的致富理念没有紧跟市场,没有跟上时代。

如果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与时代接轨,那么就说明这份事业早晚有亏损的一天,这个时候就应该立刻找一条新路。

向往财富是人性本能,把向往变成事实却不是人人都有的本领。有目不识丁而富天下者,也有学富五车而终生潦倒者。

河南漯河昌达公司的董事长陈松富只有初中文化,然而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竟然奇迹般地成就了一个10亿元的企业。

陈松富的成功,在传统经济时代已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在新经济时代则更称得上是奇迹中的奇迹。他几乎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基础,他成功的所有要素都源于市场。

1976年,省里号召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陈松富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对长毛兔,放学之后就去割草喂它们。等兔毛长长,就剪下来自己送到城里收购站去卖。由于他的精心饲养,小兔顺利繁衍到30多只,陈松富卖的兔毛也一次比一次多。久而久之,这个小专业户也摸索出些窍门,专卖给价高的外贸公司收购站。一年下来,他的小金库慢慢地鼓起来,不用再向父母要零用钱不说,还买了全村第一只17钻的钻石牌手表。他用手帕把表包着戴在手腕上,看时间的时候就打开手帕瞧瞧,心里总是甜滋滋的。那一年,陈松富只有8岁。

初中毕业,陈松富就没有再继续读书了。他从邻村一家生产鞭炮的亲戚那儿赊了100多斤鞭炮,“偷”了父亲的自行车,骑到100多公里外的平顶山市去卖。他就在路边把自行车支起来当货架,扯起嗓门大声吆喝“卖鞭炮卖鞭炮,又响亮又便宜的漯河鞭炮”。还点燃一串鞭炮,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卖了两天,进的货都卖出去了,一算账,赚了3元7毛5分钱。

“什么新鲜我就做什么。”在当时,除了一股韧劲和自己对市场的领悟,陈松富几乎一无所长。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最终将走向何处,但他总能找到财路。

1981年,陈松富顶替父亲成了市烟草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所有的工作只是每年6、7、8三个月去乡下收烟叶,其余的时间非常清闲,这给了他更多的想象空间。先后也做过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意。

在烟草公司的日子里,陈松富发现运输业一向吃紧。于是陈松富买了一辆二手的东风车跑运输。当时烟草公司经常有货要运到厦门,跑一趟车可净赚一万多元,陈松富熟门熟路,很容易就接了下来。风里来雨里去,逐渐发展成一个拥有5辆大卡车的车队。1987年,他索性停薪留职,创办了一家运输公司。

运输业为陈松富带来了滚滚财源,很多人也纷纷来分一杯羹,跑起了运输,货源开始有些紧张。

于是陈松富当机立断,将车转让出去,转而承包了交警队的汽车修理厂。当运输业主们为争货源而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陈松富却在一旁偷着乐,原来的死对头现在都成了他的老主顾。陈松富就是这样:挖井的人多了,就去卖铁锹;过河的人多了,就去造木船。在实力弱小的时候,尽可能地规避竞争风险,提高成功系数。

1990年,当地的房地产开始热起来的时候,陈松富又将汽车修理厂转包出去,办起了预制板厂。当这个市场日渐饱和的时候,他又抽身而退,办起了当地第一家川菜馆,当川菜馆渐渐多起来的时候,他又卖掉了川菜馆,去寻找新的商机

陈松富一路走来,若干次的转行,几无败绩。但他始终认为做贸易只是流水的事业,实业才是正途。在不断的成功弥补了文化水平不高带来的底气不足之后,他的胃口开始大起来。

对陈松富而言,他的喜好是到市场上去转悠。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陈松富形成了一个朴素的逻辑:南方的今天,就是内地的明天。1993年,陈松富专程去了一趟广州,发现市面上流行塑料瓶装饮料,那时在河南还没有。没有什么可行性分析报告,也谈不上论证,仅仅凭着直觉,回到漯河,陈松富便拿出多年来的200多万积蓄,投资搞起了当地第一家塑料饮料瓶厂。工厂办起来,河南、山东甚至广州的很多饮料企业都来进货,一时间生意十分红火。

但好景不长,1994年下半年以后,陈松富的塑料瓶开始大量积压,账上的资金立即紧张起来。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瓶子,陈松富一下子成了急流中的无舵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于是,他又想了一条捷径:以每年支付5000元使用费的方式买下了广东一家濒临倒闭的饮料企业“仙松”品牌的使用权,解决了品牌问题;至于市场,他把眼光投向了北京和郑州周边的一些区县,那里大品牌影响力不深,容易进入。

刚开始的时候,消费者以为是广东来的产品,价格也便宜,都愿意购买。后来慢慢地发现竟然是河南产的,就坚决不买了。更致命的是,由于保鲜工艺不过关,产品不到一个月就变质了,大量的货退了回来,企业濒临绝境。必须得搞点新东西出来,陈松富心里想着。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再到市场上转悠去。

随后,省食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他解决了保鲜工艺上的难题。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一种全新的饮品——葡萄糖果味饮料终于研制成功!

饮料刚刚研制成功,而此时陈松富身上只剩下不到200元。无奈之下,爱车如命的陈松富只好忍痛将自己最喜欢的丰田车以20万的价格抵给了典当行,用来购买原材料和给员工发工资。

2002年,陈松富从无到有,终于在饮料市场站住了脚,他的饮料在国产品牌节节败退的窘境中挺立起来,五年之间,陈松富终于支起了一个10亿元的企业。

命运经常会同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种下西瓜,却结出了芝麻;栽下芝麻,一转眼却长出了西瓜。于是,穷人会慨叹命运的无常,指责社会的不公,但对富人来说,他们要做的永远只有一件事:扼住命运的咽喉,逼它交出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