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车城财苑竞风流

车城财苑竞风流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 吴先锋 黄恩华 胡安民伴随着2011年新春的钟声,闪亮耀眼的“十一五”,必将成为辉煌的历史而被永久定格。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实行执法部门与收款机构彻底分离。

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 吴先锋 黄恩华 胡安民

伴随着2011年新春的钟声,闪亮耀眼的“十一五”,必将成为辉煌的历史而被永久定格。十堰财政在过去的五年里,走过了极不平凡而又值得自豪的历程。五年来,十堰财政事业本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理财的发展方略,锐意改革,勇于探索,促使财政经济呈现出收入翻番增长、规模不断壮大、质量逐年提高、支出渐进优化、财政保障能力日益增强、财政改革与创新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辉煌历程,异彩纷呈话巨变

“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工作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实施依法科学理财,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竭诚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基础上,不仅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财政规划目标。可以说,十堰财政在历经艰难曲折的“汽车型财政”向“多元型财政”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奠定了产业布局合理、结构调整优化的财源建设基础,十堰财政发展已经步入了厚积薄发、快速超越的全新阶段。

1.财政经济跨越发展

伴随着全市经济的强劲拉升,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大关,达到84.9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的2.71倍,年均增长22.1%,超过“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幅5.8个百分点,圆满实现了每年跨越10亿元的净增目标。尤其是随着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优化,以及财源建设的合理培植,促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2005年的11.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3.7亿元,年均增长30.9%,超过“十五”期间年均增幅17.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蛋糕”的不断做大,可用财力不断增强,为全市纵深推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强保障。

2.公共财政有序构建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退出“越位”即逐渐减少盈利性、经营领域投资,弥补“缺位”即健全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或代表国家所有者权益,充实“不到位”即已经开展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不够到位的领域或方面,促使全市公共财政体系初步有序建立。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规模达144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倍,其中用于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民生类的支出达94.96亿元,占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民生类支出比2005年增长6.2倍。农村低保实现了从无到有,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两项保障全年支出由2005年的3900余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9亿元;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巩固在100%和9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97%的行政村硬化了道路,100%的行政村建了卫生室……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围绕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重点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四项主要财政改革正逐步深化和完善,全市财政管理和财政运行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1)部门预算改革实现全覆盖。到2010年,全市258家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建立起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

(2)国库集中支付强力推进。到2010年底,市直316家预算单位全部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县(市)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亦达100%,并正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全市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亦稳步推进。

(3)政府采购改革成就斐然。“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政府采购总额达49.9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的11.2倍,资金节支率为8.85%,比“十五”期间提高1.95个百分点。

(4)非税收入管理日益规范。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实行执法部门与收款机构彻底分离。到2010年底,全市应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单位971家全部进入管理“笼子”,当年实现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150094万元,入户率达100%,通过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综合平衡,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预算平衡能力。

4.财政管理日臻完善

财政管理作为财政工作重要职能,始终如一地将财政监管贯穿到财政资金流经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财政依法行政、科学理财水平。“十一五”期间,先后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财务管理、专项资金使用、预算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情况实行检查,强化对财政风险测评控制,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资金分配由封闭化转变为公开化;二是财政监督由事后化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三是财政管理由粗放型向科学精细型转变。在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自觉接受媒体及社会监督,努力打造“阳光财政”。仅2010年上网公开资金项目38项,资金达2.68亿元,答复咨询及处理投诉20件,回复率达100%。

5.科学理财硕果累累

在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理财,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理财理念、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理财理念上实现了四个转变。由重经济发展向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由重效益向兼顾公平与效益转变;由重保运转向重保民生转变;由重城区向重城乡统筹转变。

(2)理财方式上优化了四种模式。在生财聚财上由重预算内向预算内外统筹转变;在重点支出上由条块分割向适度整合转变;在预算支出上由消极平衡向积极平衡转变;在运行机制上由封闭向公开透明转变。

(3)理财手段上创新了五种方式。即由财政包揽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转向财政投资和资源置换优化置配相结合;支持财源建设或产业发展由财政单一扶持转向财政贴息、建立基金、奖补结合、信用担保等综合运用;组织收入由重依法征管转向培植和服务市场主体;财政财务管理由重单纯的资金监管转向资金与资产监管并重、注重支出绩效;财政监督检查由事后转向源头和过程控制。劳动之根苦,劳动之实甜。经过全体财政干部职工辛勤努力,市财政局于2007~2009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有6个县(市)区财政局被授予全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二、回望历史,与时俱进抓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全市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一手抓财政收入征管,一手抓财源建设,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财政经济稳步发展

实施科学理财、服务科学发展,始终是贯穿于全市“十一五”财政工作的主线。从财源建设到组织税收,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到扶持经济社会发展,从财政管理到财政监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不仅有效地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实现了财政经济飞速前进。

(1)坚定不移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和服务东风公司发展不动摇,竭诚提供财力支持。“十一五”期间,先后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多亿元,一方面支持和服务地方汽配工业与东风公司差异化发展,一方面以重大工业项目为抓手,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以资金直接扶持和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市财政在注入3600万元注册资本金的基础上,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189家,融资额度12.6亿元,不仅有效缓解了资金匮乏的“瓶颈”制约,而且服务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900家,比2005年净增567家;服务发展新技术企业24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

(2)坚持不移地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政府解决十堰二元经济结构短板的有效举措,更是财政工作的服务、扶持重点。特别是自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统三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2010年又启动了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市财政充分运用资金政策导向功能,采取统筹资金、整合使用、集约发展,累计预算安排1.29亿元支农资金,重点扶持了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到2010年底,全市发展柑桔、茶叶、魔芋、木瓜、烟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420万亩,比2005年增加90万亩;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5家,比2005年增加56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404家;累计发放农民工培训资金7400万元,累计培训农民工约12.3万人,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坚定不移地支持建设生态十堰,助推旅游业大发展。十堰市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保护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发展目标,市财政率先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并将其额度由2003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00万元,同时在“十一五”期间累计筹集资金5.6亿元,重点用于关闭污染企业、实施产业替代、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安置移民搬迁和淹没城镇(企业)异地迁建,支持市政府强制关闭63家黄姜加工企业和130家“十五小”企业,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

2.以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基础上的民主财政,“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工作始终围绕逐步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目标,着力于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全市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1)支持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政策;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帮助组建十堰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扩迁建工作,一个崭新的十堰大学城在城区北京路南端业已形成;同时于2008年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到2009年8月全部消化债务达1.84亿元,顺利通过省综改办验收。

(2)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是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病防疫等方面,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832个,从业人员达20302人,分别比2005年扩增2.2倍和16%,一个功能齐全、辐射四省(鄂、豫、陕、川)的市级区域卫生医疗中心已经形成。

(3)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重点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5.8%、36.4%、18.9%、49.8%和46.7%;城区有6386户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享受租赁补贴,建设廉租房510套25484平方米;有229.94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6.24%;2.69万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至此,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及再就业等系列制度构成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4)支持科学文体事业发展。“十五”期间市财政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到“十一五”末已增加到近千万元,另制定了对企业研发的激励政策,凡创办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到2010年底,全市共创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比2005年增加8家。同时,全市共筹集20.6亿元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了市博物馆、体育中心、美术馆、游泳馆以及完成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00个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任务。

(5)支持改善城市环境。市级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向上争取、拆借资金等多种方式,共筹措资金近14.6亿元,支持城市亮化、美化,重点对人民路、东风大道、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等10余条城区道路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厂1个、公厕30座。与此同时,市级财政还向县级帮扶资金达4亿元,有力地支持和服务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以深化财政改革为抓手,健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部门预算改革步伐加快。部门预算自2001年试点改革启动以来,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市级部门预算编审标准体系。“十一五”期间,市直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面已推进到所有预算单位,其中2010年按照“两上两下”程序编制较为规范部门预算的市直单位达到254家。同时,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对市直执纪执法单位的罚没收入做到了与单位利益脱钩,对其必须的办案、装备经费根据市级财力情况统筹安排。随着改革的深入,市直部门预算约束力增强,规范化程度得到提高,各县(市)区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全部达到省定考核目标。

(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市本级实现了预算单位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全部进入集中支付系统,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建立;县(市)区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并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稳步推进公务卡结算支付方式试点。

(2)政府采购机制不断健全。以健全监督机制,规范采购行为为重点,推进政府采购规模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4亿元,节约资金1.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7.59%,与2005年比增加9.9亿元。

(3)非税收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擅自设立和不合理的收入项目,坚决核减超标准的收费,取消了100项收费项目。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确保了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交财政专户和国库。2010年市直非税收入实现150094万元,比2006年的62397万元增长140%,非税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

4.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载体,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实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既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需要。“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财政部提出开展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来,市财政加大了对财政各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逐步健全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促使财政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迈进。重点在对社保、扶贫、救灾、粮食补贴等惠民资金监管上,完善了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建立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相互分离、互为约束的工作体系及操作运行规程。逐步出台了《十堰市本级财政资金管理规程》、《十堰市本级财政预算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十堰市本级财政借出资金管理办法》和《十堰市财政局对县(市)区财政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及规范性文件。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运行管理,市财政结合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根据财政业务特点、业务流程及相关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出了切合财政实际的“六表一图一卡”工作规范。

5.以教人育人为根本,努力建设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和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打硬仗的财政干部队伍,始终是财政工作的主要抓手。尤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原有的工作理论、方法、观念和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市财政相继开展了“抓作风建设、促精细化管理”、创建学习型机关、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等活动,并与中南财大、西南财大和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分期培训中青年干部,不断更新干部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情况、新业务的变化需要。除此,在机关内部定期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业务科室轮流换岗等制度,努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经过广大财政干部的精心努力,不仅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财政工作各项目标,而且全市财政系统共有130个科(股、室)200人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

三、坚持改革求创新,科学精细强管理

五年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五年的改革与发展,却是风雨兼程、理财艰辛。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十堰市财政不仅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攀升数据,更重要的是为将来财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和积累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

1.抓改革促创新

改革与创新相辅相成,不改革创新旧体制、旧机制,就不可能培育和建立新体制、新机制。十堰财政过去五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虽历经波折与非议,但是财政管理体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四项主要改革正逐步深化和完善。尽管因改革调整地方或部门利益的摩擦与矛盾显而易见,甚至引来非议或明或暗地阻挠,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十堰财政的改革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坚持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十堰市情又能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财之路,那就是依法理财聚财、科学精细管理。

2.抓创新促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原动力,同样,创新也是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理财理念的创新。理财是财政立身之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形势也随之而变,理财思路也必须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而不断适应变化,否则理财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是财政运行机制的创新。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十堰财政的运行机制也逐步由“吃饭型”财政向“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变,再由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转变。再次是财政体制的创新。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指导和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实施了“乡财县管”模式,有效地规范和调动了县、乡两级积极性。同时,对市辖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原有留用的财力五五分成和新增财力市区四六分成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抓制度促管理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是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约束人,既能降低腐败风险,又能起到规范、科学、长效作用。十堰财政在抓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同时,紧紧把握科学化、精细化这条主线,从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实施了“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管理一把尺子”的财政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了全市统一的预算管理、综合考评、监督预警等10余类管理制度,从财政资金预算、分配、支出、使用、绩效评价等各环节,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动态监管,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财政管理水平。

4.抓服务树形象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为人民管钱理财,党的温暖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都是通过财政部门具体落实兑现的,因此,财政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为了塑造服务优质、业务精湛、政治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市财政始终坚持强化“五种意识”、提高“五种能力”,全方位树立财政干部形象。重点强化党员干部“五种意识”,即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改革意识、克难战困意识;在推进财政改革、科学理财上提高“五种能力”,即提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勤廉能力;提高业务过硬、精益求精的履职能力;提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配合能力;提高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协调能力。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倡导并养成“八多八少”的良好行为:即多一分危机感、少一分优越感;多一分勤勉,少一分疲沓;多一分主动,少一分被动;多一分协调沟通,少一分指手划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和蔼,少一分生硬;多一分谦虚,少一分孤傲;多一分自律,少一分贪婪。由此在连续几年的政风行风评议中,市财政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5.抓作风强队伍

受客观区位制约,山区财政事业发展缓慢,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市财政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生财、聚财的一线上,靠的就是以人为本、务实作风,坚持以作风建设为表率,以素质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重点,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不断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技术过硬、富有朝气和活力的财政干部队伍。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政风行风评议、防腐预警教育、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活动,不仅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具有十堰特色的财政文化深入人心。那就是:政治上要坚定清醒,不要忽视为谁干;业务上要精湛熟炼,不要甘做门外汉;作风上要求真务实,不要做给领导看;学习上要刻苦勤奋,不要成为大懒汉;生活上要简朴向上,不要养成坏习惯;廉洁上要警钟长鸣,不要擅自越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