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低碳金融业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相当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低碳金融体系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当然,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低碳金融业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相当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低碳金融机构及产品体系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框架,除了最基本的信贷融资,排放权的远期和期货交易创新产品体系还是空白,仅靠商业信贷,还难以对相关产业形成有力的支持,且相当多的绿色信贷领域并不具备可持续的商业盈利能力。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方面,监管当局仍然缺乏具体的管理规范,有关节能减排项目的界定、贷款的管理以及相关支持政策仍旧处于空白状态。这制约了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绿色信贷规模在信贷总量中所占比重依然非常低。由于低碳金融的发展历程较短,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业务发展、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等缺乏经验,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

碳排放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中国以基于项目的CDM市场为主,是碳排放权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国内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缺乏碳价格的发现能力和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碳交易所综合力量非常薄弱,仅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拥有环境能源交易所,且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和全球碳市场市值相比,中国交易所实际成交量很小。虽然2012年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表示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但形成统一的市场交易体系尚需时日,考核模式、制度设计、标准制定等探索刚刚开始。缺乏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即使中国在国外碳交易市场上处于交易链的最低端,也不利于激励企业减排,限制了低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尤其在低碳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在深圳和上海两个交易所上市、具有低碳概念的公司尚不足10家,总市值为3 233.6亿元,只占总市值的2.76%,首只低碳经济主题指数基金刚募集成立,南方低碳指数近期刚推出,而低碳型企业债券在国内市场几乎还是空白。因此,低碳资本市场建设有待完善,相关的低碳金融工具有待进一步设计。

缺乏低碳发展投融资的激励约束机制。价格机制在低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上不能起充分作用,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社会成本。银行对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对企业利润的要求,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低碳金融体系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中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节能减排收益和成本不稳定,也存在较大的行业差距,有关的政策、规则尚未形成,特别是促进行业低碳技术进步的投资配套政策及服务不足,难以有效吸引社会投资,不能为形成低碳发展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发展低碳金融需要我们国家制定一个支持低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提供相应的税收、信贷投融资导向配套性政策和服务,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和财政金融机构支持,建立和完善包括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低碳金融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