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元的国际化

欧元的国际化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其他国际化货币不同,欧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没有经历过从一国本位货币演进到国际化货币的过程,它从问世伊始就已经是国际化货币。欧元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还没有正式运行,市场还持观望态度。欧元汇率的上升表示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与认同增加,加上欧元区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的占比也逐渐上升。

和其他国际化货币不同,欧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没有经历过从一国本位货币演进到国际化货币的过程,它从问世伊始就已经是国际化货币。

一、欧元是欧洲货币合作的结晶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国秉承“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宗旨开展了经贸合作,当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政治一体化来推动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形成合力与美国抗衡,欧洲各国的合作进一步加深:1957年欧洲多数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将欧洲一体化的战略转变为通过经济一体化为起点实现货币一体化从而达成政治一体化:196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下文简称欧共体),提出了要成立货币联盟;1971年欧共体通过了“魏尔纳计划”,决定在欧共体成员方内货币汇率彼此保持固定,联合对外浮动,并建立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使用欧洲计算单位;1979年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强化了汇率机制;1989年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三阶段实施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91年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取代欧共体,实现单一货币;1994年设立了欧洲货币局,发行单一货币,是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1996年签署了欧洲单一货币最后期限公报,规定1999年1月1日为欧盟启动单一货币的日期,并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成员方的财经纪律,《新的货币汇率机制》协调成员方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关系;1998年确定了成员方货币与未来单一货币欧元之间兑换的方法;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欧元区各国将本币按照事先的规定转换为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区各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欧元纸币与硬币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经过半个世纪的合作,欧元作为一种独立的超国家性质的法定货币诞生。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欧盟成员方加入欧元区的基本标准,1998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芬兰、西班牙、葡萄牙11个国家加入了欧元区,2001年希腊加入,2007年斯洛文尼亚加入,2008年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加入,2009年斯洛伐克加入,2011年爱沙尼亚加入,2014年拉脱维亚加入,2015年立陶宛加入,截至2015年欧元区共有19个国家。

欧元问世之初就带有国际化色彩,首先是欧元区各国的区域性国际货币,同时凭借欧盟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在欧元区外,欧元也被广泛使用于贸易结算、金融投资与国际储备。

二、欧元问世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

欧元问世之前,虽然美元地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有所下降,但是新兴的国际货币日元、德国马克等与美元相比,仍然只是充当“小伙伴”的角色,在国际储备货币、贸易结算与金融工具计价货币等诸多国际货币职能上,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美国,国际货币体系依旧是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

欧洲货币合作与经贸合作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欲与美国抗衡,因此,欧元从诞生起原本就担负挑战美元地位的使命。事实上,虽然欧元并没有取代美元或者完全与美元平分秋色,但也确实成为美元国际地位最大的挑战者与竞争者。

从汇率来看,1999年1月欧元启动时的汇率是1欧元兑换1.174美元,之后欧元不断下跌,到2000年10月26日甚至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低至1∶0.823,下跌几乎30%。欧元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还没有正式运行,市场还持观望态度。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欧元汇率也从2月1日的1欧元兑换0.8560美元开始一路上扬,当年突破美元单价,2003年12月1欧元兑换1.2286美元,升值幅度达40%。欧元对美元1∶1的比价是一个关口,也是一条心理线。这一比价具有独特的意义,象征着欧元已经出现由弱转强的趋势。欧元汇率的上升表示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与认同增加,加上欧元区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的占比也逐渐上升。从1999年占比18.1%上升到2008年的26.4%,其上升的比例基本上就是美元同期减少的占比份额(如图2-5所示)。

图2-5 国际储备中的欧元份额和美元对欧元的汇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全球有150个国家的汇率体制有规定的锚定货币或基准货币。其中波黑、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立陶宛选择欧元作为基础货币,还有50个国家的汇率体制以欧元为基础实行有管理浮动,其中有35个国家将欧元当成唯一的锚定或基准货币[31]

在作为国际金融工具计价货币方面,欧元比日元、马克、英镑更有与美元此项职能媲美的国际地位。欧元启动前,它所继承的各种货币在债务证券存量中的份额为20%,欧元启动的第一年,欧元面值的国际债券就略为超过了美元面值的国际债券,比它的前身货币面值的国际债券多4倍[32]。这中间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很多发行者急于在新的欧元市场确立发行标杆等,但即使这些影响因素消失,欧元区提供的国际债券市场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02年和2003年前三个季度中欧元为面值的国际债券发行的份额都超过美元,从而成为国际债券净发行额中的第一标价货币。而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的欧元份额,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以欧元标价的国际贷款自1999年以来增长迅猛,每年发放的欧元标价国际贷款均超过美元。到2003年6月末,欧元在国际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35.7%,相比美元所占比重41%已经差距不大[33]

在充当国际交易中的媒介货币方面,欧元比美元以外的其他国际货币使用的频率高:欧元区的进口与出口计价货币中,欧元的占比分别是45%和50%[34]

三、欧债危机对欧元前景的影响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相继被下调主权评级,欧元大幅贬值。希腊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德国申请贷款援助,这是继冰岛之后发达国家再次发生的求助行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虽然几经艰难,希腊获得了暂时的救助,但要根本解决其债务危机,必须进行制度化改革。人们普遍认为希腊应该改革过高福利制度与税收制度,改善希腊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很多人也指出较高的欧元汇率影响了希腊自身的经济增长,要想摆脱债务危机,希腊应该退出欧元区,发行币值较低的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偿债能力。

除希腊以外,欧元区多个国家也相继被下调主权评级,面临债务危机,包括西班牙与意大利两个区内较大的经济体。2012年初,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剥夺了法国的AAA评级,欧元区的核心德国2010年7月23日也被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虽然穆迪对德国依然保持着AAA评级,但如果欧元区危机继续恶化,德国丢掉AAA评级也并非没有可能。德国一向是欧元区的主心骨与避风港,德国被下调评级展望使市场对欧盟和欧洲央行对债务危机的救助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欧元崩溃论”与“马克复出论”再次成为讨论重点。而事实上,自2002年欧元流通之后,马克、法郎、里拉等成员方货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德国民间却还留存着100多亿马克。这些马克不仅是德国人对自己本国货币的怀念,也为未来马克重新复出提供了可能。

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进行式事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欧元崩溃论”暂时不成立,欧元的国际地位虽然受到了冲击与影响,但是局面并未失控。如果欧洲央行为加大救助力度不得不采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欧元贬值,这对欧元区来说反而会促进其出口,有助于促进欧元区经济体复苏。同时,虽然使用同样的货币政策,但是缺乏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这是欧元区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也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35]。如果欧盟借此契机推进一体化的合作深度,特别是财政纪律的约束与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将更有效地从根源上预防债务危机的发生。此外,欧盟还可以借鉴美国曾经的经验,统一欧元区的债务,这也有利于危机的解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不久,美国的13个州因战争拖欠了大批外债,各州都无力还债,当时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提出建议,由联邦政府出面将所有州的债务统一起来一并清偿。虽然负债低的州反对该建议,但最后美国仍然按照这个思路统一了各州债务,建立了统一的国债系统。美国的纸币上印刷的头像只有两位不是总统,其中10美元纸币上就是汉密尔顿的头像,除了他对美元诞生做出的贡献外,建立统一的国债系统也是他的重要业绩。截至2010年,欧元区债务总额约为7万亿欧元,而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债务总额实际上都超过欧元区[36]。美国与日本之所以没有面临欧洲如此积重难返的债务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债务市场的统一。当然,统一欧元区各国债务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但是,如果欧盟和欧洲央行能够推动区内各国的合作力度与深度,进行上述制度与体制的改革,债务危机能够缓减并逐步消除,欧元也不会因此而崩溃,反而有可能在经受考验后涅槃,成为国际信心更强、国际地位更高的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