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集聚与外滩金融集聚带

金融集聚与外滩金融集聚带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7月17日黄浦区正式对外发布《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城市设计实施规划》,对今后10年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作出了全面的规划。黄浦区先后制定了《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十大举措》《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25条实施意见》等,积极吸引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吸引新兴金融企业落户。设立金融集聚带建设人才发展资金,对注册在黄浦区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高端人才实施个人奖励和补贴政策。

一、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一)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优势

外滩作为“一城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集聚带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金融品牌历史悠久。外滩作为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被誉为“远东金融中心”,具有深厚而悠久的金融文化底蕴,为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是中国现代金融发展的活化石。至1949年5月,外滩地区共有金融机构476家,金融市场的规模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二是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中心城区各级商务区的核心,是“延安路-世纪大道发展轴”与“沿黄浦江发展轴”相交的申城“十字形”发展战略轴心,是上海沿江发展战略的中心。外滩金融集聚带还紧邻世博会浦西会址,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拓展延伸空间。

三是具有较高的金融集聚度和良好的产业生态。区域内拥有3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上百家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规模仅次于陆家嘴。区域内集聚了一批为金融服务的全球顶尖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金融产业发展重要的助推剂和润滑剂。已初步形成金融为主,中介、航运等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拥有独特的发展载体和空间。目前外滩地区拥有一大批适合金融办公的商务楼宇,现有商办楼213万平方米,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有169幢,其中有100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分布在延安东路以北地区,总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外滩及南外滩地区新建商务楼宇总量将达到200多万平方米,具有良好的金融业集聚发展空间。

五是环境品质得到提升。经过外滩综合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外滩滨水区的环境更加优美舒适,交通可达性更强,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为各类机构的入驻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实践

为落实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黄浦区按照上海金融业“一城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以“重塑金融功能,重现金融风貌,重树金融品牌”为核心,坚持功能开发与基础开发相结合,积极引进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功能的全面提升,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外滩金融集聚带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载体建设和规划编制。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运作机构;组建了集土地储备、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大楼置换等职能于一体的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2010年7月17日黄浦区正式对外发布《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城市设计实施规划》,对今后10年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作出了全面的规划。

2.制定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集聚。黄浦区先后制定了《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十大举措》《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25条实施意见》等,积极吸引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吸引新兴金融企业落户。为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2010年7月经黄浦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这对加快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大力拓展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功能起到促进作用。2009年11月底全国性的银行间市场清算机构上海清算所落户外滩,填补了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空白,进一步增强了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地位和影响力。

3.搭建创新平台,推进金融业务创新与试点。重点是开展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股权投资企业(基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创新,并形成有关管理办法;大力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试点,组织协调区内知名商厦、高档餐饮与专业品牌等特约商户积极参与试点工作;整合挖掘区域内商业地产和特色楼宇资源,积极推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产品。2009年7月30日,黄浦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上海黄浦豫园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黄浦豫园小额贷款公司是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开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重要途径,也是黄浦区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的有益尝试,助力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4.加大支持力度,吸引金融人才集聚。设立金融集聚带建设人才发展资金,对注册在黄浦区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高端人才实施个人奖励和补贴政策。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优秀人才引进、人才公寓和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截至2010年底,《黄浦区关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优秀人才引进办法(试行)》《黄浦区关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人才公寓实施办法(试行)》《黄浦区关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切实帮助金融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优化。2010年该区共引进了紧缺急需人才63名,全年安排53名金融人才入住人才公寓。

5.完善服务配套,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日常沟通联络,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结合外滩通道工程、轨道交通站点及越江隧道等重大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外滩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发挥外滩“远东华尔街”和“万国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优势,规划建立外滩金融博物馆,积极争取引进并购俱乐部、证券博物馆等,拓展“金融外滩”展示功能;努力优化金融商务环境,加快集聚高档商业品牌、高端餐饮、高级会所、高星级酒店、高品质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符合金融业特点的商务配套设施;优化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建立金融家俱乐部并定期举办金融家沙龙、金融论坛等活动,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流互动。如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落户外滩,外滩金融在线网站已经开通,为加强金融企业服务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黄浦区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外滩”建设,以满足金融集聚带建设的需要。

二、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存在挑战与对策

(一)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挑战

1.区域竞争给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带来影响。在上海市范围内,虹口区、杨浦区、徐汇区、静安区等周边区域同样提出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并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打造有影响力的金融服务和高端专业服务集聚区。

长三角地区金融中心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上海是国家定位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外,江苏省南京提出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和引导带动功能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无锡和苏州两市正在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浙江省也规划了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区域金融中心。

全国众多中心城市都雄心勃勃地加入了金融中心建设竞争。根据公开的信息,目前全国有近30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国内某一区域的金融中心)。提出建设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的有上海、北京和深圳,天津要建设北方金融中心,广州要建珠三角区域的金融中心,重庆、成都和西安在竞争建成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武汉、郑州要建成中部金融中心,合肥要建成立足安徽、辐射周边、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昆明要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要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乌鲁木齐要建中亚区域金融中心,等等。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即使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这不可避免会产生区域之间竞争和金融资源分散的问题,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起着消极作用。

2.楼宇不足对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形成制约。一是楼宇供给满足不了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正处于规模与能级提升阶段,与上海市其他区相比,黄浦区特别是外滩地区楼宇增量明显不足。目前,黄浦区正处于大动迁、大投入、大建设阶段,“十二五”期间,楼宇建设滞后对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可能产生漏斗效应。二是楼宇集聚现状与金融业服务布局不匹配。黄浦区现有的甲级商务楼宇布局比较分散、集聚度不高,对金融服务业集聚构成较大制约,如外滩金融集聚带由于可供楼宇缺乏成群效应,导致金融企业集中度不高。三是现有楼宇品质难以满足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现有的楼宇总体不能满足发展重点金融类金融机构的办公需求,楼宇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对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影响更加凸显。

3.服务于金融服务业的相关人才还相当短缺。人才是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第一资源,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从业人才、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相关专业机构人才、为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服务的政府公务人员。当前,黄浦区公务人员中为金融机构服务的部门较多,但真正懂得金融知识的人才不多,既懂金融又懂外语、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于是,一方面在与金融界人士的沟通上存在障碍,政府政策措施的制定难以做到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对金融相关的企业、机构服务难以跟上,致使部分客户外流。政府机构服务于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人才队伍的匮乏,既不能适应金融相关机构的发展需要,也制约了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发展。

4.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性服务还难以跟上。外滩已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硬件水平,但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仍有所欠缺。如在外滩金融集聚区内白领的工作餐档次与质量、交通设计以及停车设施的人性化等方面还显不足。目前,外滩集聚区内工作餐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大多以高档餐饮和盒饭为主,而对白领来说经济实惠且价格适中的餐饮难以找到。外滩地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人流车流量很大,交通较为复杂,没有立交桥,人行地道很少,现在空间布局上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在外滩地区私家车的停放问题更是难以解决。没有完善的基础性服务,必将对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带来制约发展。

(二)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对策

1.建设金融外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黄浦区是中心城区,在“十二五”规划定位上提出建设金融外滩、经典黄浦。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陆家嘴、外滩金融集聚区。黄浦区将建设打造外滩金融集聚带——金融外滩,使黄浦区的功能从传统的商贸,提高到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为此,“十二五”期间,黄浦区将有四大任务:一是进行黄浦大改造、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二是城市功能提升,要求加快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出效果;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根据城市功能的转变,要形成以金融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四是要加快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任务的核心是城区功能的调整。

2.实行错位发展,打造新金融高地。按照上海全市统一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实行错位互补、协同发展。陆家嘴金融城在产业规模、功能性机构、要素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外滩在历史文化、商业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色。为发挥各自优势,外滩金融集聚带定位于“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以与陆家嘴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实现“一城一带”互补,浦江两岸尽朝晖

根据外滩地区的特点,黄浦区提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产业功能是建设“三个中心”:一是资产管理中心,具备面向全国的资产管理服务功能和面向全球的资产管理研发功能;二是资本运作中心,具备支持亚太地区各类企业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实现国际战略扩张的资本支撑功能;三是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具备支撑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产业业务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后台服务功能以及面向世界的高端金融服务外包功能。结合“三个中心”的特点,要集聚资产运营、资产管理机构、专业咨询机构、金融文化机构、航运和金融互动机构等五大类功能性机构,重点培育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等为主的金融操作业态,以风险投资和私募为主的资本供给与基础运作业态,少量以基金、保险和证券为主的金融市场,以及会计、审计、咨询与评估等为主的金融客户专业服务业。最终打造出以高度复合、高度集聚、高效开发、高端产业为特点的国际金融集聚区。

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核心是打造新金融高地,即是金融的新业态、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力量。新业态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业态之外,新发展出来的、能够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联系起来的一些新型金融业态,如私募股权投资(PE公司)、风险投资(VC公司)等。新业务是指从现有金融机构拆分出来独立运营的业务或功能板块,是在传统的金融业态基础上的创新,如证券公司除了做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等传统业务外,拓展出直接投资和资产管理等新的业务。新领域是指金融业与其他领域“嫁接”,衍生出航运金融、能源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力量是指非金融机构的央企中的金融板块、民企旗下的金融板块日益活跃,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活力。

3.完善载体建设,为金融集聚带建设提供支撑。外滩金融集聚带载体建设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高品质商办楼宇的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要高起点规划、高效益开发十六铺地区,加快提供符合金融功能的新增楼宇载体,坚持从功能、职能、环保等方面提升楼宇品质,建设一批符合高能级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甲级或超甲级商务楼宇。二是进一步挖掘老大楼独特价值,满足金融机构多样化的发展空间需求。老大楼是外滩金融历史的具体展示,重现老大楼的功能对于构建黄浦区排他性的金融载体优势尤为重要。通过街坊改造、保护性修缮以及功能置换和收储,恢复和增强老大楼对金融办公、高端商业配套的服务功能,发挥外滩源、外滩一线、二线老大楼的潜在价值,使其成为区位优越、品质高尚、文脉深厚、设施便利的精品商务载体,成为支持金融服务业的重要条件。三是不断提升次新商办楼宇品质。结合外滩金融集聚带功能的深化,有序推进次新商办楼宇改造,实现重点地区中低端楼宇资源内涵式扩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等方式,鼓励一批有条件的办公楼宇通过整体修缮、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方式,来提高次新楼宇综合品质、使用效率。

4.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金融人才吸附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金融集聚带的关键。当前,一方面要完善公务人员的金融知识结构。充分发挥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有计划、多层面地推进全区干部的金融知识普及,举办金融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政府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高效落实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吸引金融人才的力度。为此,一要健全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金融人才的“集聚地”。聚焦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本需求,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细化并落实金融人才政策,最大程度满足各个层次人才在安居资助、户籍、子女教育、出入境、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二要优化金融商务环境和产业氛围,积极打造金融人才的“社交圈”。依托外滩源一号等重点项目,进一步集聚高档商业、高端餐饮、高级会所、高星级酒店、高品质文化设施,使其成为高端金融从业人员信息汇聚、同业互动、会务交流的地标场所。三要强化金融人才发展服务,积极打造金融人才的“加油站”。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知名高校院所和培训集团的合作,探索以在区业大设立“分校”、在金融机构集中的商办楼内设立“培训点”等形式为金融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提供便利,积极开发或引进金融人才培训项目以及权威资格认证项目,努力培育国际化金融人才培训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