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津市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天津市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牛 丽 王传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越来越紧密,税收既是调控经济平稳发展的调节器,又是反映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图1 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与GDP增速比较图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税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税收实践需要处理好的根本问题。为进一步分析天津市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这里引入地方税收弹性分析和宏观税负分析。

牛 丽 王传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越来越紧密,税收既是调控经济平稳发展的调节器,又是反映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只有找准税收与经济契合点,使税收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保证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新的时期,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优化税收和经济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是我市面临的重大课题。现通过对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相关情况的比较分析,就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作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天津市地方税收与经济总量分析

2005~2009年,天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905.64亿元,到2009年我市GDP达到7521.8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2.6%,年平均增加882.2亿元。经济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税收收入迅猛增长。我市各级财税部门加大重点税源管控,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征管,改进纳税服务方式,积极做好组织收入工作,全市地方税收收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天津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地方税收收入为270.39亿元,到2009年地方税收收入达6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加79亿元。(参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与GDP情况比较表

资料来源:2006~2010年《天津财政年鉴》。

从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与GDP增速比较图中,可以看出地方税收与GDP增长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地方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近几年天津市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5%左右,GDP的增长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地方税收收入除个别年份出现政策性减税因素外,各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均高于当年GDP的增速水平。其二,地方税收增速与GDP增速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地方税收增速显示出先升后降的增长趋势,地方税收增速不断向GDP增速靠近,表现出地方税收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趋势。

图1 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与GDP增速比较图

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税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税收实践需要处理好的根本问题。因此,全面准确认识地方税收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研究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分析天津市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这里引入地方税收弹性分析和宏观税负分析。

1.天津市地方税收弹性分析。税收弹性是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反映程度,即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当税收弹性E=1时,表明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当E>1时,表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且税收参与新增GDP收入的比重有上升趋势;当ET<1时,表明尽管税收绝对量可能增大,但税收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新增GDP收入中税收集中度下降。

表2 2005~2009年天津的地税收入弹性系数表

资料来源:2005~2010年《天津财政年鉴》。

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弹性系数多数都大于1,表明地税收入实现了“超GDP增长”。除2009年受到政策性减税影响外,地税弹性系数总体上均保持了较高和较合理的水平。从2007年起天津市地税收入弹性系数从1.84下降到0.75,呈小幅下降趋势。表明经济增速与税收增速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同时也说明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度不断提高,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2.天津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地方宏观税负是一定时期内地方税收收入总额在整个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即从全地区的角度来考核税收负担,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税负的总体情况。

从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趋势图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天津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呈现出连续递增后趋于平稳的走势。2005~2007年递增趋势明显,两年上升了1.42个百分点,2007年以后增势趋缓,年均税负基本保持在8%左右。出现以上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税税收良性增长,与当期GDP增长无关的地税收入增加,使地方宏观税负出现较高增幅。二是受地区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各种税收减免政策等因素影响税收增长,使地方宏观税负增幅趋缓。

图2 2005~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趋势图

1.从税收产业结构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三次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呈以下基本特征:第二产业GDP占比高,但其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较低。第三产业GDP占比低于第二产业,但其对地方税收的贡率较高。

表3 2005~2009年天津市三次产业地税收入表

资料来源:2005~2009年《天津地税收入月报》。

经济决定税收,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税收的收入结构。通过对天津市三次产业地税收入的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产业的创税能力差别十分明显。2005~2009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总量偏小,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也逐年降低,与其对应的第一产业地税收入较少。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总量较高,其比重已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5%左右。第二产业地税收入在总量上也具有一定规模,约占到地税总收入的40%,但第二产业地税收入所占比重小于其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原因在于该产业实现的主要税收为增值税、消费税等,大部分属于国税,地税实现收入较少。尽管第二产业对地税收入贡献率不高,但由于其经济规模庞大,相应地提高了对地税收入贡献总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虽在总量和比重上都略低于第二产业,但其实现地税收入总量最大,且第三产业税收贡献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截至2009年末,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5%,其实现的地税收入比重已占到总收入的62%。总体上看,第二、三产业对地方财政增长构成强力支撑。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要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逾六成,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拉动我市地税收入更快增长。

2.从税收所有制类型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分所有制类型对地税收入贡献特征:近几年,以股份公司为首的新兴企业发展迅猛,其地方税收占比逐年提高,而以国有、集体为代表的传统型企业地方税收占比逐年萎缩。

表4 2005~2009年天津市分所有制地税收入表

资料来源:2005~2009年《天津地税收入月报》。

以2009年为例,在地税收入构成中,我市股份制企业、涉外企业、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地方税收收入分别为240.86亿元、121.9亿元、81.1亿元和71亿元,其中股份公司地税收入比重从2005年的30.1%上升至2009年的39.2%,私营企业地税收入比重由2005年8.3%上升至2009年的11.6%。同时收入规模和增长幅度都不断加快。剔除2009年因政策性减少外,外商投资类企业地税收入比重几年间稳定保持30%左右。国有和集体企业地税收入比重由2005年17.5%下降到2009年的13.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市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深入,股份制经济、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占地税收入比重最大的股份制经济,其为我市贡献了五分之二的地税收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所有制结构,而且也促进了地税收入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推动了地税收入的快速增长。

3.从税收区域结构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地税收入的区域特征:我市地税收入重心呈现从市内六区逐步向滨海三区、环城四区、二区三县转移的趋势,特别是滨海三区和环城四区地税收入增幅显著。

表5 2005~2009年天津市分区域地税收入表

续表

资料来源:2006~2010年《天津财政年鉴》。

2005~2009天津市分区域地税收入数据反映(见表5),天津市区县地税收入快速增长,基本保持了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区域地税收入上看,增速最快的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年均地税收入增速达到29%和24%。从各区县年均增速上看,大部分区县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其中塘沽汉沽保税区等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地税收入增速均超过30%,位居全市排名前列。从各区县地税收入发展趋势中反映出了我市经济发展方向。近几年,天津市不断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规划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县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天津整体经济实力。形成了以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各区县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格局。滨海地区地税收入已逐步成为我市地税收入重点来源。新四区地税收入也呈逐步增长趋势,增速不断加快。各区县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我市地税收入区域结构呈现出从市内六区向新四区及滨海新区转化的趋势。

4.从税收分税种情况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地税收入的税种特征:我市主体税种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较为突出,地方各税种收入规模及收入增速增长显著。

(1)主体税种突出,地方其他税种收入比重不断增加。从2005~2009年地税收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见表6),天津市地方税收主要集中在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种五部分。地方税收仍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其中地方营业税和分享增值税收入合计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50%以上。包括契税、城建税、房产税等其他地方税种占地税收入比重从2005年的18.44%上升到2009年的26.13%。这与近几年天津市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密切相关。譬如随着房地产和建筑安装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土地增值税及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种提供了大量税源增收基础,从而促进了我市地方其他税种在收入规模和比重上逐年提高。

表6 2005~2009年天津市分税种地税收入表

续表

资料来源:2006~2010年《天津财政年鉴》。

(2)各税种收入高速增长,大小税种齐头并进。综合分析2005~2009天津市地税收入增速(见表7),可以看出除企业所得税因2009年内外资所得税合并因素出现负增长外,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营业税年均增长24.5%,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21.5%,若剔除2009年企业所得税合并因素,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40%。主体税种增收得益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市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持续改善为地方税收带来较大增长空间。地方契税、房产税、印花税等小税种也在快速地发展,其中契税收入由2005年的16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50亿元,年均增长32.9%,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合计增收22亿元,年均增长34%。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使用税收入一度出现极高的增长幅度。小税种作为地方固定收入税种,其快速增长对我市地税收入增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主要税种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也保持较高增速,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率超过营业税的增长率。今后随着地方小税增势加快以及企业所得税增速的逐渐加快,预计地方税小税种和企业所得税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表7 2005~2009年天津市各税种收入增速表

资料来源:2006~2010年《天津财政年鉴》。

5.从税收分行业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地税收入的行业特征:我市行业税源相对集中,六大重点行业税收贡献突出。我市行业税负差异明显,房地产业税负最高。

(1)行业税源集中,重点行业贡献突出。我市地方税源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009年六大行业地方税收共计458.99亿元,占地方税收比重达75%。从增量贡献看,2009年我市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税收分别比2005年增收80.3亿元、50.5亿元、40.9亿元、35亿元、31.2亿元和14.3亿元,占地方税收增量比重为73.5%。影响重点行业税源发展变化的经济及相关因素比较复杂。例如,在全国房地产普遍趋热背景下,2007~2009年我市房地产市场保持较高景气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房价持续上涨,交易量稳步攀升,房地产相关税收实现快速增长。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2005~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建筑业税收增收。中心城市与滨海新区联动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商贸经济日益繁荣以及税务部门加强税负监控和纳税评估,促进批发零售业税收实现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和流动性充裕,促进了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证券市场繁荣,促进了股票投资收益大幅增长,金融业税收收入猛增。2005~2009年,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速达35.5%,居重点行业年均税收增速前列。投资拉动、房地产持续高景气、商业繁荣和信贷扩张是促进地方税收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表8 2005~2009年天津市重点行业地税收入表

资料来源:2005~2009年《天津地税收入月报》。

(2)我市行业税负差异较大,层次明显。2005~2009年我市行业税负差异明显,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税负在4%~10%之间,主要为工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其税负在全行业中排名靠后,税收贡献率最低。二是税负在10%~20%,主要为金融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税负在全行业中排名居中,其税收贡献能力高于一般行业。三是较高税负的房地产业,其地税税负已达到40%以上,其税收贡献能力最为突出,在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4%左右,但其地税收入比重已达到20%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十分重要的支撑行业。

表9 2005~2009年天津市重点行业税负表

资料来源:2005~2009年《天津地税收入月报》。

6.从税收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地税收入的税源企业特征:我市大型企业税源集中,税收贡献率较高,对全市税收增收起到有力拉动作用。

2009年,我市市级重点税源企业3927户,累计实现税收371.23亿元,占全市总体税收的60.55%。从重点税源企业年纳税额分析,我市大型企业税源相对集中,对我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较大的重点税源企业,主要集中于年纳税额度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大型企业年纳税额在亿元以上的有43户,实现税收52.55亿元,占全市总体税收的8.5%;纳税额在5000万到1亿元的企业,共计实现税收38.8亿元,占全市总体税收的6.32%;纳税额在1000万到5000万元的企业,共计实现税收117.4亿元,占全市总体税收的19%。从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类型分析,我市重点税源企业仍以制造业、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汽车制造业企业11家,共纳税8.95亿元;石油化工企业9家,共纳税8.1亿元。两重点行业企业户数占市级重点税源企业户数比重仅5‰,但其纳税额已占到市级重点税源企业总纳税额的4%以上。我市重点税源企业不但自身效益快速增长,推动我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地方提供了丰富的税源。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贡献突出,对全市税收增收起到有力拉动作用。

7.从重点项目税收情况分析我市地税收入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我市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成为地税收入新增长点。近几年,天津市政府为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三个一批”的要求,确保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创新机制,兼顾当前与长远,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源源不断地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近几年,我市实施了总投资达2万亿元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先后推出了940个重大项目,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大造船、大机车、天河一号等重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天津,进而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企业进驻,并以产业链形式推动经济增长。为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税务服务和源泉控管,我市地税局以信息化为依托,将监管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涵盖项目立项、开工建设以及投达产各个阶段,建立了完整的税源监控体系。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由专人负责重大项目的跟进服务,结合登记备案、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办税服务,促进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同时也保证了地税收入的应收尽收。根据天津市地税局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940个重大项目累计实现税收73.3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税收贡献较大,重大项目全部税收比重达到50%以上,高于工业项目30多个百分点。随着一批批重点项目的竣工和投产达产,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同时重大项目也成为我市税收新的增长点。

表10、表11选取2009年数据,对比分析天津市与其他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比重方面的经济指标。通过对比反映出天津市与其他主要城市在经济发展程度方面的优势和差距。

表10 2009年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对比表

资料来源:2010年各地《统计年鉴》。

表11 2009年主要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对比表

资料来源:2010年各地《统计年鉴》。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经济总量略高于重庆、杭州,低于苏州、广州和深圳,在同类城市中处于中间位置。具体分析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天津与广州、深圳经济总量差距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2009年,天津市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达到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而广州、深圳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广州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60%以上。说明我市产业结构比例还需继续调整优化。一般而言,一定的产业结构决定其税收构成。就地方税收收入来说,相同经济总量情况下,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要大于第二产业。因而合理调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既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又有利于实现地税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1.主要城市地税收入对比分析。通过表12对比几大主要城市地税收入总量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天津市地税收入613.66亿元,高于重庆、杭州、广州,低于苏州,与深圳相差200多亿元。天津市宏观税负高于重庆、广州,低于杭州、苏州、深圳,与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相差1.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天津市宏观税负不高,还有小幅提升的空间。天津市弹性系数在对比的几个城市中排位较低,略显我市地税收入对GDP的弹性较低。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及其他城市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天津市地税收入与经济总量比例较为合理,地方税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表12 2009年主要城市地税收入对比表

资料来源:2010年各地《统计年鉴》。

2.主要城市分税种对比分析。表13以2009年数据为例,分析主要城市四大主体税种收入情况。

表13 2009年主要城市分税种对比表

资料来源:2010年各地《统计年鉴》。

(1)增值税。增值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2009年,天津市地方分享增值税收入99.08亿元,广州分享增值税收入137.51亿元,深圳分享增值税收入143.47亿元。从总量上看我市增值税收入低于广州和深圳。通过与两城市的经济总量数据对比,可知广州和深圳第二产业经济总量略低于我市,这说明两城市批发零售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市。提高我市增值税地方税收,需要大力发展我市第二产业及批发零售业。

(2)营业税。营业税是我市地税收入主要税收来源。2009年,我市营业税收入223.62亿元,收入总量在同类城市中排名靠前。但营业税占地税收入比重排名靠后。营业税是第三产业的主体税种。与广州、深圳相比,我市第三产业数值较低。说明我市营业税还有一定增幅空间。通过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我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市营业税收入不断增长。

(3)企业所得税。2009年,我市企业所得税地方收入95.56亿元,与深圳相比少62.9亿元。主要原因是我市企业获利能力略显不足。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31.68亿元,而同期深圳为1438.91亿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多少,要提高我市企业所得税收入,还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我市企业盈利水平。

(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收入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同时因其累进特性,高收入群体越多,个人所得税总量越大。2009年,我市个人所得税35.66亿元,广州为38.98亿元,深圳为92.57亿元。2009年,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为43937元,同期的广州为49054元,深圳为47742元。广州、深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外籍人员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致使两市个人所得税规模较大。要提高我市个人所得税收入,需通过发展我市经济,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对高收入群体征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市经济和税收增长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与经济结构性矛盾、税源结构不合理、重点行业税收贡献以及征管因素等,制约了经济与税收的和谐发展。

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快速增长,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市地方税收拓宽了整体经济税源的空间,使地税收入基础更加稳固。但是,在我市地税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地方税收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我市产业、行业、经济主体之间地税贡献率差异较大。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比重上看,我市各次产业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大的格局。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之间比重比值为1.7:53:45.3。从各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上看,我市产业经济贡献率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经济贡献率比值为0.4:61.5:38.1。从各次产业所形成地税收入上看,第三产业是我市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地税收入比值为2.1:35.5:62.4。我市第二、三产业经济规模比例为54:46,其所形成的地税收入比例为35:62。总体上说,第二、三产业的经济规模与地税收入间形成倒挂格局。形成这种倒挂格局是由于税制征管因素和各产业地税贡献率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第二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大,但实现的地税收入较少,其地税贡献率仅为5.47%,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税收主体是增值税与消费税,由国税征收,地税分享收入比例较少。相反,我市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都低于第二产业,但实现地税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其地税贡献率达到11.7%。我市地方税收主体税源集中于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较高。大力促进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经济规模的提高,对地方税收增收将具有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第二产业内部两大主体行业工业和建筑业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矛盾。2009年,我市工业生产总值在第二产业中占比90%,建筑业生产总值在第二产业中仅占9%,二者所实现的地税收入分别占71%和29%;工业对地税贡献率为4.26%,建筑业为17.44%,二者相差悬殊。若没有建筑业大力贡献,第二产业的地税贡献率会更低。

表14 2009年天津市第二、三产业税负结构表

资料来源:2010年《天津统计年鉴》。

根据对天津市地方税收税源结构的分析,近几年我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比重之和在70%以上,其中营业税比重已达到35%以上,在税收贡献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与其他主要城市相比,我市其他各税种地税收入占比偏低。以2009年为例,我市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20%,其中个人所得税仅占地方税收收入的6%,而同时期的深圳两税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30%以上。我市其他地方税种大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和收入不稳定。辅助税种数量多,但实际收入总量小,且税种增收幅度波动较大。表15分析了2006~2009年我市其他地方税种年度增收以及增收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我市其他地方税种年度增收总量偏小,年度增收幅度波动明显。以契税为例,2006~2009年我市契税年度增收幅度波动明显,增收总量最低为3.76亿元,最高为11.65亿元,契税增收波动同时也影响到其增量占地方税收增收比重,使契税在拉动地方税收收入增长比例方面的各年度基本值差距明显。同时,房产税、印花税以及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种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上述特点。出现上述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种受征管、政策以及地方经济因素影响大,某年度税收征管力度的松紧、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及地方相关经济发展的快慢,都会直接影响地方税种的增幅。近几年,其他地方税种所占比重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增收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房价。房价高涨带动了土地增值收入,房屋买卖交易量增加,于此相关的契税、房产税等地方税收自然增收加速,但是随着政府对房价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房价上涨将得到抑制。可以预见到未来与此相关的税种税源增收难度将加大,对地方税收可持续增长带来冲击,因而亟须培植新的高质量税源。

表15 2006~2009年天津市地方税种年度增收结构表

资料来源:2006~2009年《天津地税收支月报》。

我市重点行业税源以汽车、钢铁等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电力金融业为主,此类型行业企业多数主营业务是增值税税源,地方分享比例有限。总体上对地方营业税税收增收方面贡献力度有限且每年增速减慢,据相关资料统计,2005年到2009年我市百户重点税源企业营业税直接收入年均仅增长9.2%、13%、6.2%、9.8%和2.4%。我市重点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税收贡献集中在企业所得税及其他税种方面,因而企业税收易受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效益的影响。2005年,我市百户重点税源企业税收为53.42亿元,占地方税收比重19.76%;2009年,我市百户重点税源企业税收为74.4亿元,占地方税收比重12.12%。我市重点税源税收贡献力度持续走低,对我市整体税收收入影响较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企业纳税管理,深入挖掘重点企业税收增收潜力,同时不断增强非重点企业经营和纳税规模,为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提供税源基础,是我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表16 2005~2009年天津市百户税源企业地税收入表

资料来源:2006~2009年《天津地税收支月报》。

2005~2009年,天津市地税累计组织税收收入近2200亿元,保持了年均22%的高速增长态势。组织收入工作成绩的取得,除依靠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之外,地税部门自身不断提升征管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市地税宏观税负水平稳中有升,已从2005年的6.92%提升至2009年的8.16%。地税宏观税负的大幅提升有力证明了我市税源管控能力正在显著增强,税收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当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地方税收征管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1.各级税务部门税源管理理念意识还需加强。税源来源于经济,税收来源于税源,掌握税源。并正确分析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税务机关不可或缺的工作要务之一。因为只有全面准确地控制税源,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潜在的税源变成现实的税收,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税务工作。然而,各级政府对税收工作关注更多的是税收收入能否满足政府财力的需要。因此,税务机关能否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就理所当然地作为衡量税务工作好坏的最重要标准。这样就可能出现有的区县有税不收,有的区县收过头税等情况。由此可见,“任务型”的税收工作,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种“按需征税”,为了任务而找税源的做法不但忽视了税收最基本的东西——管理和监控税源,而且与依法治税背道而驰。此外,部分税务工作者对税源管理也存在认识模糊,对其重要作用也了解得不够深入。

2.纳税评估信息还不够完整。纳税评估是判断纳税人申报真实性的有效手段,理论上可以为稽查提供案源,减少稽查的工作量,进而提高选案的准确率。如果纳税评估不成熟,评估与稽查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将会增加大量的重复劳动。在地税部门的税收实践中,由于征收、管理、稽查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信息有时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了评估资源的浪费。纳税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税负率、销售额变动率、销售利润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纳税评估的做法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并假定行业内平均指标一定幅度内属于正常指标,只要纳税企业被测算的评估指标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经如实申报。而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的类似程度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这么几项评估指标很难判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处所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者,有些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信息有时还不完整、不准确、不连续,对于这些信息,税务机关有时因担心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因而不能经常地开展案头审核,从而影响了纳税评估的准确性。

3.税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等都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管理和监控作用。税务登记缺乏主动性,存在漏征漏管户;票证管理只是简单的发票配售,缺乏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收入型的税务稽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起到以查促管的作用;只重视对完成收入任务关系大的重点税源管理,忽视对零星税源的管理。各环节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能共享,有些信息资料被荒废,造成税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近几年来,尽管我市地税部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税源管理的信息技术还有些滞后,税收的征、管、查软件还不完善,基本的原始数据资料还不够完备,税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一是过于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而轻视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税收信息化能否发挥最佳效益,最重要的不在技术,更不在资金,而在于税收管理的基础是否牢固、管理水平能否达到信息化的要求。因为硬件和软件都是能买到的,只有管理基础是“非卖品”。二是过于看重形式而轻视实用性。税收信息化时常陷入规划太大、实施太慢的误区。据有关方面统计,税收信息化系统采集到的信息质量往往存在许多“垃圾信息”。其主要表现是假信息、不相关信息和过时信息。大部分是由于工作人员不重视和责任心差、操作不熟练造成的,软件和设备的原因只占小部分。

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粗放型增长模式痕迹较重,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如何在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天津是一个重大考验。为了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天津需加快推进高水平、好项目建设,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能够促进天津的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各级部门应认真落实市政府对于大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一是要开动脑筋,创新机制,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充分发挥各项优惠政策,力促项目谈成签约,源源不断地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二是要抓紧落实已签约项目开工动建,力促在建项目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项目产业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狠抓项目投达产,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一个落实,确保按时间节点竣工投产,发挥效益。三是要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信贷规模,充分利用金融优惠政策,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用好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见效快、收益高项目的支持力度,加速推动我市大项目建设进度。

我市大项目建设,既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地方税收重要增收来源。为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税务服务和控管,同时促进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地税部门应继续完善从项目立项到投达产整个过程的税收监控体系。一是加强和优化管理措施,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科学化精细化征管。及时解决和完善重大项目管理系统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对大项目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加强与建委、区县政府等涉及项目建设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使项目建设与税收管理同步进行。二是完善对大项目建设的全方位管理监控流程。地税部门应着重完善从信息导入、信息分捡、信息传递、信息交换、比对管理、结果反馈、考核监督等全方位管理流程。派专人对每个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通过系统的相关功能监控项目建设进程,对系统产生的自动管理预警信息及时处理反馈。三是强化对大项目的税收检查,做到以查促管。税务部门在对所有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对项目的日常检查,通过案头审核、实地查看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跟踪控管。税务部门定期对项目工程进度、施工方的建设申报信息、税款缴纳信息、防伪发票开票信息等进行归总比对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施工方进行预警提醒。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合理规划我市产业协调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以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市地方经济支柱。我市应加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保证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税收的稳定增长。同时合理规划第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对地方税收收入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地方可控税源增收的财力越强。我市第三产业的稳步成长,为营业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其中占营业税比重较大的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更为地方税收增长提供了稳定保障。为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保证地方税收稳步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是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现代物流、软件业、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涵养后备税源。二是加强市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提升传统服务业层次,扩大增加就业和财源增长的基础。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产业,积极推动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并购、重组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金融服务格局。要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强股权类交易市场和创新型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第三方保险代理和第三方支付产业、融资租赁产业和社会信用产业发展,促进我市第三产业的升级。培育地方税源龙头,保证税收稳定增长。

近几年,我市各行业飞速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突出,已成为支持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促进各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地方税源发展的重要动力。各级税务部门要继续强化对重点行业的税源管理。一是切实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建立重点税源报告制度。建立重点税源纳税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纳税大户每个季度向税务部门报送重大事项报告表,内容要包括产业政策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合并、分立、转制、资产转(受)让、资产置换、股权转(受)让、增资扩股、筹备上市、分红派息等事项。摸清纳税人的存量税源、增量税源、潜在税源,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和税源增减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及建筑业、烟草、电力、金融保险、证券、大品牌营销商等重点税源行业的动态监控。二是对重点行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实施专业化税务管理及纳税服务。设置专门人员为纳税人提供更具针对性、切实性的税务管理、纳税辅导和咨询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问题。三是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员是连接税源与税收征管的桥梁,是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市税源管理水平,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结合税收分析预警系统、纳税评估系统的运行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税收管理员管理办法及操作指南,明确岗位职责,细化操作标准,确保税源管理责任落到实处。要合理优化基层征管的力量配置,县级局应保证充足的人员从事一线的税源管理。要积极实行税收管理员轮岗,定期进行辖区轮换,优化分工组合,提高监控管理水平。

近几年,我市楼宇经济发展较快,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我市要继续强化楼宇经济管理,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楼宇建设区域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根据各区域自身经济发展特点,打造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特色楼宇经济。加大提高楼宇配套水平力度。加强商务楼宇周边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商务配套设施,培育或引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品质,使楼宇管理达到现代化标准。二是建议我市楼宇经济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总部经济就是通过城市的区域规划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使得企业总部在该区域内群集分布,而生产加工基地则另外安排在其他成本较低的区域。通过对该区域本身,以及企业总部的号召力,势必会带动中心城市的区域发展,甚至会辐射到周边地区的全局发展。总部经济在自身创造大量产值和税收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前后关联效应促进第三产业的壮大,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提升楼宇经济的档次和推动楼宇经济的发展,均有莫大好处。三是建议我市地税相关部门加大对楼宇经济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楼宇企业信息平台系统,地税管理部门要联合工商、街道、房产局等相关部门做好楼宇信息的采集工作,和各部门间的传递工作,对重大经营调整等影响税收的有关情况要及时做到信息共享,加大对楼宇经济的管理监控力度,尽快建立对楼宇所有者、运营者及楼宇经济的专项考评体系,对楼宇所有者、运营者给予一定的财税指标进行奖励,对楼宇的投入产出情况、经济效益辐射情况、投资回报情况按指标进行合理评判,促进楼宇所有者积极引入有效的高质量的税源,促进地方税源增长。

近几年,我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同时中小企业对我市的税收贡献率也在逐步提高。今后,我市需继续实施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作,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增强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实施对中小企业积极的财税政策。各级区县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区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特别是对于创业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财政部门拨出专款予以支持,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态势。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形成顶天立地之势。二是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充分依托我市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整合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开发、产品设计、数据检测、专业辅导等方面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加强与市相关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合作,免费为中小企业举办科技政策、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助等专题讲座及各类培训活动。鼓励中小企业家参与针对中小企业管理研修班的学习。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我市为中小企业举办的各种活动,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支持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在职称评定、人才落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组织大型人才免费招聘会,为民营中小企业招揽人才。三是继续坚持实施全市中小企业统一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用规划明确业态分布,明确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高新化、高质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和聚集,形成错位发展、共存共赢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产业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中小企业增长方式全面转型。通过实施科技转型,使中小企业采用多种方式推动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加大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四是要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有效配置和利用财政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设立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支持帮助商业银行探索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类似“科技成长贷款”等方式的金融服务模式。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诚信度的成长期和壮大期科技“小巨人”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根据中小企业的特征和诉求,定制创新的融资解决方案和融资产品。鼓励企业、科研单位与商业银行开展买方信贷、金融租赁等新的合作业务,扩大银行授信额度,有效助推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滨海新区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真正成为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好地发挥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增强载体功能和辐射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一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深化“产业成长决定经济成长,产业水平决定发展水平”的认识,在集中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做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龙头产业上迈出更大步伐,争取更大成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升级形成新优势。二是要瞄准高端,发展壮大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服务业聚集区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综合集成,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商务经济、人才培训、服务外包等附加值高、辐射力强、吸纳就业广的高端服务业,积极引进总部经济、高端商务、航运物流、电力配套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注重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推进传统服务业向高端商贸服务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转变。引导服务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社区服务业发展渠道,提升一批社区商业中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三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积极促进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滨海新区进行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推进研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工程建设,培育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通过税收制度及相关政策的完善,优化税源结构,扩展有效增收途径。一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虽然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初期我市企业所得税收入有明显的降幅,但实施后的新法对内外资企业缩小税负差距,改善外资投资结构和规模质量,有效校正我市产业结构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新税法的实施必会促进我市企业加快发展,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启动企业所得税新的增收动力。税务部门应在新税制的框架下,对相关配套规定进行完善和补充,制定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配套管理规定,增强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加强对我市各类企业的所得税管理工作。深化所得税管理的有效措施,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原则,依据企业规模、纳税信用等级、行业、征收方式的不同,科学合理设定分类管理标准,配置征管力量,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监控,实施企业所得税专业化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二是积极挖掘个人所得税增收潜力,依法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加强征管力度,完善征管手段,以全员全额管理为方向,不断完善企业通过个人所得税软件申报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监控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定期税务稽查。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建立和完善高收入者所得来源信息库,通过对高收入者税源分布状况的掌握、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信息的审核比对,以及加强与工商、社会保障、证券机构等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健全高收入者自行纳税申报制度,优化申报流程,有针对性地对高收入者开展《个人所得税法》宣传和政策辅导,引导高收入者主动依法纳税,保证税款征收,减少税款流失。三是加快地方小税种发展改革。地方小税种普遍存在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征收管理工作力度,同时开展对相关税种的改革和合并的研究工作。例如,对于资源税类,其改革方向应是扩大征税范围,将煤炭以及水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尽快完善并推行资源税类从价计征政策,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作用和促进资源税税收增收效应;对于房产税,其改革方向是通过充分调研、论证以及综合各方意见,将房产税和房产使用税,以及一些可以税收化的行政性收费等进行合并,统一制定税收负担合理,同时便于征管的新房地产税。将个人和单位拥有或使用的房产纳入征税范围,按房产评估价值确定计税依据,制定合理税率,同时赋予地方政府在浮动税率范围内自由确定适用税率的管理权限。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进行组织和管理创新。实现税务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互动,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推动税收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应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对每项涉税信息的分管部门职责都进行明确,对信息的分类、采集、传递、落实、反馈、归档等做出详细规定和职责分工分类,及时通过税务内部网络分配,并将相关工作纳入系统目标管理考核。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二是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基于信息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一事实,在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度、办法的同时,应重点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应以信息管税系统预警信息的分析、发布、落实为主线,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促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内部信息化与外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重视税务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外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逐步缩小各类涉税主体在管理模式、工作方法、思想观念等方而的差距,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税务部门要在加强自身征管建设的基础上,与公安、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简便、安全、稳定、流畅的信息共享体制,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同时促进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行网上申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而为税务系统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作者单位:天津市地方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