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加坡的比较

新加坡的比较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目前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以上海目前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新加坡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期阶段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总的来说,上海目前的基础条件优于香港、新加坡1978年时的情况,但它们就算作1968年开始,10年时间其国际金融中心就已形成,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

从1968年新加坡设立“亚洲货币单位”起,到1978年香港重新开放外国银行注册前止,这十年是新加坡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初步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而1978年到1993年则是它们迅速成长、逐步迈向成熟的时期。

上海目前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以上海目前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新加坡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期阶段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银行家数参见表6-1[1]

表6-1 上海与香港、新加坡银行家数对比表

注:1977、1994年数据摘自: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23—333页,表7-1;2001—2003年数据摘自: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约束条件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表8 (香港包括挂牌银行与限制挂牌银行;新加坡不包括贴现行和金融公司;上海为分行数)。

2008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接近新加坡、香港1988年的水平。

从逻辑上来说,用银行总部数量、外国银行数量、银行与保险资产量、证券市场资本量和交易量等指标来给金融中心排序是可行的,也可通过这些指标看出中心的发展与萎缩。

表6-2  19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简况

续表

资料来源: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第207页。

表6-2 数据显示,上海2003年外国商业银行数有54家,与香港的126家和新加坡的125家(2001)比,不及其一半,但与1977年香港的44家和新加坡的64家比较,已经多于香港,少于新加坡,基本在一个水平上。到2009年,上海金融机构单位数达787家,其中银行133家,保险307家,证券93家,外资金融机构170家[2]

中国政府发行着亚洲最大的国债数量,而港、新当局几乎没有公债需要,如果再考虑企业债的需求,中国具有发展亚洲最大债券市场的基础。中国有庞大的居民储蓄额,成千上万的备选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中国是钢、铜、铝、石油、橡胶等产品的消费大国,多种品种期货交易的交易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定价中心之一,非香港、新加坡可比;如果债市、股市、期市优势都超出,中国一旦开放金融衍生品交易,只怕超过香港、新加坡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总的来说,上海目前的基础条件优于香港、新加坡1978年时的情况,但它们就算作1968年开始,10年时间其国际金融中心就已形成,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上海从1991年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年过去了,上海目前的状况根本赶不上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仍然是个梦,上海并没有体现出后发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严重迟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值得检讨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