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乐公司泪别中国

施乐公司泪别中国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后起之秀佳能一举赶超之后,施乐越来越像一架老掉牙的复印机,再也印不出绚丽多彩的销售业绩。为摆脱困境,美国施乐宣布决定出售公司部分资产。而施乐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已被公司董事会赫然列入出售的黑名单,并摆在了第一位。目前,施乐在上海、北京、广州等7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并投资了四家合资企业和一家独资企业。

在后起之秀佳能一举赶超之后,施乐越来越像一架老掉牙的复印机,再也印不出绚丽多彩的销售业绩。

2000年10月24日,对施乐(中国)的1000多名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因为美国施乐正式宣布全面撤出施乐在中国的全部业务,其中包括施乐(中国)的业务、富士施乐合资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和施乐工程系统。

当年施乐怀着让更多的中国人使用复印机的理想,赶了一个大早来到中国,而今为什么要选择放弃中国市场?而且就在中国加入WTO的前夜?

显然,施乐是不想放弃中国市场的,但巨额的亏损使这个复印机行业的龙头老大无奈地挥别中国。在过去的12个月里,美国施乐公司出现难以遏止的亏损,导致公司负债180亿美元。为摆脱困境,美国施乐宣布决定出售公司部分资产。而施乐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已被公司董事会赫然列入出售的黑名单,并摆在了第一位。

据当天施乐公司的公告称,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由46亿美元降至45亿美元。去除特殊项目,其第三季度亏损额为1.28亿美元。施乐市值已由原来的460亿美元骤跌至80亿美元,股价由60多美元暴跌至7美元。资产的大幅缩水,再加上要命的180亿美元债务和风声四起的施乐要“申请破产保护”的流言,紧紧勒住了施乐的喉咙。

早在23年前,施乐就风尘仆仆地远征中国,成立了上海施乐复印机有限公司。这是施乐(中国)在上海浦东注册的一个控股80%的子公司。1995年,施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上海施乐全年实现销售额6.7亿元,出口创汇达2800万美元,堪称中国复印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施乐在上海、北京、广州等7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并投资了四家合资企业和一家独资企业。享誉全球的“施乐数码文件处理技术博览会”也于2000年7月移师北京;2000年9月,施乐文件解决方案中心落户中国上海,全面提供软件开发、文件生产、解决方案开发、用户咨询和培训等服务,这一切都在表明施乐对中国的投资在不断加强,施乐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日益密切。

那么,为何施乐的“瘦身”首先就锁定中国呢?

在施乐公司1999年的总营业额192亿美元当中,美国市场的营业额达到了104亿美元;在欧洲的分公司——施乐有限公司的营业额为53亿美元;拉丁美洲和加拿大为35亿美元,而中国区业务去年收入仅2亿美元。苦苦耕耘了23年,中国这个孩子却迟迟不肯长大。

另一方面,以佳能为首的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却日益加强。1988年,佳能正式对中国投资,局限于复印机的生产领域。直到1995年,在施乐(中国)成立的同年,佳能独资设立了佳能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并制定了“亚洲占有率10%的计划”。1997年,为了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力量,又成立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伞型公司),一步步完善了中国市场的复印机生产销售体制。

占尽地利之便的日本佳能、理光、美能达等以小型复印机低廉的价格在低端市场一路攻城掠地,同时,对施乐传统的中档及高端市场也步步紧逼。在新产品的推广上,佳能更以重金邀请赵薇等当红影星做形象代言人,在中国市场刮起一阵阵佳能旋风,而笨重的施乐则越来越像一架老掉牙的复印机,毫无还手之力。据调查,佳能的广告投入在同行业居第一位,而施乐则排在19位。

施乐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路线几乎是一条直线下坠的轨迹。在后起之秀佳能一举赶超之后,施乐越来越像一架老掉牙的复印机,再也印不出绚丽多彩的销售业绩。

面对困境,施乐公司着手实施业务复兴计划,包括缩减开支10亿美元,出售总价值约4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包括该公司在中国地区的业务、富士施乐合资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和施乐工程系统。美国高盛公司的分析师杰克·凯利认为,施乐公司每年需要削减5~8亿美元的成本,这可能导致裁员约5000人,以此减少债务,改善收支状况并扭转亏损的不利局面。

但是,“瘦身”只能暂时解决债务和现金流问题,要复兴,关键还得“强身”,让肌肉结实。果然,施乐公司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和出售资产,但并没能有效地挽回颓势。进入2001年后,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终在爆出财务丑闻后陷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