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堆金莫如积谷

堆金莫如积谷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堆金莫如积谷有一种存单,专门给农民兄弟准备的,农民将自家收割的粮食,交给国家,粮食局不给现钱,由银行开出存单,这种存单不记名不挂失,到期可以直接取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亟待恢复元气。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促进粮棉油料的统购,帮助农民积累来年的生产资金,于1953年秋下发了《关于在农村积极开展售粮优待储蓄的指示》的文件。

堆金莫如积谷

有一种存单,专门给农民兄弟准备的,农民将自家收割的粮食,交给国家,粮食局不给现钱,由银行开出存单,这种存单不记名不挂失,到期可以直接取钱。这便是“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或曰“农村优待储蓄存单”。

粮食和钞票,哪一个重要?答案不言而喻。民间时有这样的说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家有金山银山,不过一日三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云云。所以,光有钞票,没有粮食,只能喝西北风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亟待恢复元气。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箭在弦上,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对商品粮的需求也日趋增大,使得粮食的供求矛盾摆上了中南海的会议桌。粮食部1953年6月给中央的报告里陈述,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粮食年度内,共征收粮食274亿公斤,支出294亿公斤。当年6月30日粮食库存,从上年同期的73亿公斤减为52亿公斤。有的城市粮食供应告急,个别地方出现粮农待价而沽、私商抢购囤积粮食的现象。因此,1953年粮食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幕,真的是摊上大事了!

在此之前,粮农获取售粮款,有两种办法:一是由粮食部门办理“一次卖粮分期付款”,二是由供销社办理“存实业务”。这两种做法,据说都不利于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货币回笼滞后,影响了物价的稳定。

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粮食的供求问题,方方面面没少动脑筋:中央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国粮食会议,研究和拟定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细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并作出了“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促进粮棉油料的统购,帮助农民积累来年的生产资金,于1953年秋下发了《关于在农村积极开展售粮优待储蓄的指示》的文件。各省在秋季征粮工作中,以优厚利息开展了“农村优待售粮定期定额储蓄”。

抗美援朝节约储蓄宣传海报

有机会接触到几份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其一是对象明确。存单背面印有“请储户注意”六条,其第一条规定:“本储蓄限于向国家出售粮食、棉花及油料作物的农民存储”;其二是存单面额小、期限短。按有关文件规定,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的面额为旧币1、3、5、10万元四种,有些省份也会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对存单面额作灵活调整。存单期限为一至六个月,任由农民选择,这样的设计,适应了当时农民收入尚低的实际;其三是利率优厚,如存期1至2月的利率为月息1分,高于同档次一般储蓄利率2.5厘,同时“政府免纳利息所得税”,国家鼓励农民售粮的政策,由此可见一斑。

探视当年的存单,大多印制规整,基本要素一致。除了注明发行日期和编号,还标注“禁止流通,不准抵现”的提示,背面印有发行说明或章程、利率表等,各种业务签章齐全。有的存单还有防伪暗记(与人民币的暗记不同,大多在面额文字中隐藏一定数量的汉字)。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伴随共和国“呱呱坠地”不久,但业务程序已经比较规范严密,银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独特功能跃然纸上。稍加留意,有些存单还盖有“代理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和“某某邮局”的戳记,反映出当时的私营银行或邮政机构,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积聚资金大军中来,为保家卫国和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优待售粮储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中国储蓄史上可谓“昙花一现”。这个品种仅在1953年和1954年的秋季推出过两期,每期开办的服务时间也仅为两个月,后“由于信用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955年起停办此项储蓄”,电光朝露就戛然而止了。这两期售粮储蓄存单很快被收兑,解缴清算入库存档,随着银行会计档案年限的消解,售粮存单逐渐流入收藏市场,但因其发行时间短,存世部分自然损耗大,想要收集完整成套十分困难。

觅得一帧描绘优待售粮储蓄的宣传画,木刻版画风格,粗拙遒劲的视觉传达中,展现了粮农踊跃认储的沸腾场景,于木板和刀具的缠绵之间,留驻了建国初期的国家粮食政策,也镌刻下一段不寻常的农村金融史话。宣传画眉首的一句口号,掷地有声:“增强抗美援朝力量加强生产支援前线!”类似的宣传语,在那时的售粮存单上比比皆是:“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珍藏的金融凭证,也是政治、经济与历史背景的如实记载。

抗美援朝售粮儲蓄宣传画

抗美援朝,现在都叫朝鲜战争了。做学生时看《上甘岭》、《英雄儿女》,透过弥漫硝烟,枪林弹雨,感怀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史料记录,战争时期,还诞生过一家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1953年2月创立,1954年9月奉命撤销。银行存活时间虽短,却很受各方重视。其时,志愿军战士每月津贴为旧币6万元(折合新币6元),连排干部实行供给制,每月约20万元。指战员们浴血沙场之余,通过爱国储蓄、志愿军赡家汇款等方式,竭力支援国家建设,令后方民众倍感振奋。烽火吸储,开拓军汇,应该说其政治意义大过经济意义。

前些年,曾有专家抛出观点,把优待售粮储蓄喻为“新中国打给农民的第一张欠条”,似乎失之偏颇,但有其客观论据。尽管业务开展时,主管部门也要求“推行优待售粮储蓄,必须坚持说服教育方针,坚持自愿原则,切不可采用简单的搭配作法”,但好经常常被念歪,有些地方做着做着就“豁边”了。查考《中国农村金融史略》第二章,见有如是记述:“这种优待售粮储蓄(后扩大为粮棉优待储蓄),体现‘一次交粮分期付款’精神,使储蓄存款工作转入‘秋冬存进,春夏兑出’的季节性轨道。有利于调节农村的货币流通。尽管工作中出现过强迫命令的现象……”足见以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作为部分购粮款派发给农民,还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啊。

不管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优待售粮储蓄与新中国“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史实,有着内在而密切的联系。存单的背后,浸染着计划经济初期,共和国决策者承受巨大压力,艰难抉择,排除万难,最终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金融犹如留声机,让人们的耳畔不时回响起这段悲喜旋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