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及成效

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及成效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该时期我国进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等企业改革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企业逐步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的放权让利改革,使国有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活力。

该时期我国进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等企业改革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企业逐步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

1986年12月,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双保一挂;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基数包干;目标包干、超收分成;上缴利润定额包干;亏损企业减亏或补贴包干等主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其他如投入产出包干、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承包经营责任制、工资与效益挂钩责任制等各种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补充方式。

到1987年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1990年,第一轮承包到期的预算内工业企业有3.3万多户,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0%。接着又开始第二轮承包。

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的放权让利改革,使国有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活力。但是,承包制也有较大的弊端。承包制“一对一”式的谈判强化了政企不分,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者缺位,所有者不能约束经营者。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普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 短期行为,以致不少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以承包制为方向,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该阶段还实行了厂长经理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并且,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但由于难以找到适合的非国有主体,股份制大多在企业职工中进行。那个时期的中国,集中在企业职工手中的资源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企业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资本筹集,股份制改革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与此同时,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同步的价格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层面的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推进。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生产资料成为商品,并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从而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拨改贷”改革,逐步硬化了对企业的约束。股份制改革的试点、资本市场的建立,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并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在利改税等体制的推动下,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在监管体制上,我国于1988年成立直了属于国务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

包括承包制在内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既促进了商品生产,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扩张,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缓解了我国经济短缺问题。但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再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城市企业的推广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对等,企业内部条件千差万别,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在缺陷也逐步显现,在宏观上引发了总需求膨胀,在微观上出现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所以,仅靠企业内部转换经营机制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承包制等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形式只能是一种过渡机制。实践经验表明,国有企业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需要进行新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研究了三年治理整顿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要求。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确立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在于“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这实际上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转变,市场化改革取向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迫切需要。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时,十四大将国营企业改称为国有企业,标志着国家在明晰国有企业国有权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从经营权层面的改革逐步向纵深层次的国有企业所有权层面改革延伸,深层次、全方位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开始启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然就成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开始按照商业化的原则发放,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补贴基本取消,价格、财税、金融等宏观经济领域的改革推进了市场机制的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逐步硬化,国有企业加速成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